-
1 # 歷史春秋網
-
2 # 深港舊時
首先,我會答一下這個問題,荀彧和荀攸私底下關係好嗎?說說個人看法,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是比荀彧大。荀攸跟荀衍、荀諶是一輩的。荀彧幫曹操舉薦賢才得時候,首先就是荀攸。正式史料記載並無記載二人有過什麼對話。而且荀彧主內,荀攸主外,二人交際少也是正常,不過從荀彧對曹操推薦荀攸的語言來看。他們二人少年時他看著小叔叔荀彧拼命抵抗曹操的勢力蔓延,他不恨嗎?他不想跟叔叔一起抗爭嗎?但是,荀彧從出仕以來處處養尊處優,從河北來投曹操,袁紹也只能以禮相待。沒經歷過坎坷與風雨的荀彧自然剛正不阿。而荀攸不同,從蜀郡到許昌何止千里之遙的風塵太烈,風霜磨滅了他的稜角應該是挺熟悉的,彼此瞭解對方的才略,關係也肯定不一般。
-
3 # 潯陽鹹魚
荀彧和荀攸兩人的關係當然好,所謂兩人“政見不同”,實屬誤讀。
荀彧因為反對曹操稱公而死,荀攸則是入了曹操的魏國當官,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是兩人“在其位,謀其政”的表現,根本與政見無關。
荀彧身居漢廷,守尚書令十多年,他反對曹操稱公,是維護漢廷的利益;荀攸則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員,他效忠曹操,是職責和忠義所在。
在東漢時期的官場上,有一種特殊的官員道德體系,後世史家稱之為“二元君主觀”。簡單的說,就是曹操這種能夠開府招賢納士的官員,招納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後,荀攸效忠曹操是優先於皇帝的。
舉個現例項子:荊州牧劉表派下屬(官職名為:荊州牧府從事中郎)韓嵩去許都朝廷彙報工作,韓嵩不願意去,他對劉表解釋說:“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會給我封官的,到那時,我回來之後便是漢官,而不再是荊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繼續對你效忠了。”
同理,荀攸長期在曹操丞相府裡任職,曹操想稱公,他如果要反對,也只能做到勸阻這一步,曹操偏不聽,稱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並只能繼續效忠曹操,這就是當時的規矩。
荀彧本來也是曹操的下屬,但是自從建安元年(196年)九月,遷都許縣以來,荀彧就脫離了曹操的官員體系,進入漢廷的官員體系,以侍中,守尚書令。最終在曹操專權的道路上,荀彧與曹操的政治理念發生衝突,荀彧自殺,明顯是效忠漢廷多於故主。這一點,與韓嵩對劉表的說辭所體現出來的“二元君主觀”是一致的。
曹操和荀彧的關係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難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從,又同朝為漢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對自己是一片真心。
曹操在專權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夠支援自己,所以還曾提議讓荀彧當上三公。荀彧也是聰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實想法,便一口回絕了。曹操仍不死心,繼續表奏朝廷,荀彧便讓荀攸十多次傳話給曹操,表示自己絕對不要當三公,最終曹操只能放棄。
最後,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孫權,點名讓荀彧以朝廷勞軍的名義前往譙縣,其實就是想給彼此最後一個機會。
可是按照這段時間的史書記載,我們找不到曹操與荀彧見面的證據,有可能見面後的談話沒有記載,也可能如同現有記載這樣:曹操不想見到兩人見面後,爭的面紅耳赤,希望荀彧能夠妥協,給點暗示。
最終兩人之間想說的話,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給荀彧送了一個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諫。
荀彧的忠義,一之於朝廷,二之於曹操。
荀彧的悲劇,是他對權衡忠義之後的兩難選擇。
腦補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陽逝世。
黃泉之下,曹操見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開鬼卒,急身向前,不覺腳底打軟,跌倒在地,抬頭已是淚眼:“他年文若棄我而去,何至於此!”
荀彧上前攙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轉的淚水,多年的恩情化作雲淡風輕: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天子不負卿。
-
4 # 半寸筆鋒
我覺得他們二人的關係很好。
首先,荀彧和荀攸都是忠於漢室的,當年董卓亂政的時候,荀攸就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密謀想殺了董卓,而荀彧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漢獻帝於曹操鬧得不愉快。
然後,荀彧當年為曹操舉薦人才的時候第一個就想到了荀攸。當時荀攸已經被任命為蜀郡太守,荀彧一封信他直接就放棄了官職,來投奔曹操,可見他二人的關係還是不錯的。
再有,曹操當年想讓荀彧當三公,荀彧卻讓荀攸幫自己推辭,總共推辭了10多次才讓曹操打消了這個念頭。試想一下,如果二人的關係不好的話,荀彧會讓荀攸代為推辭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這畢竟是一件秘密的事情,不可能讓不信任的人知道,而且推辭這件事很可能得罪曹操,但是荀攸幫荀彧推辭了這麼多次,可見他二人不僅關係好,而且相互信任。
當然,他們兩個還是有一定的分歧的,而這個分歧則是表現在政見上,曹操說過:“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止;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休”。但我覺得,作為兩個一等一的智者,還是會做到公私分明的。
回覆列表
荀彧字文若,公元163年出生,被稱為“王佐之才”,曾被袁紹待為上賓,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一是幫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二是向曹操推薦了許多人才,如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其中他推薦的人才之一荀攸,是荀彧的同宗之侄。荀攸的父親荀彝,和荀彧是從祖兄弟,同一個曾祖。按血緣看,他們只能算是同宗,出了五服了。但荀彧是荀攸的伯樂,是荀彧推薦荀攸給曹操的,所以按感恩心來說,二人關係應該不錯,荀攸應該尊敬荀彧才是。從輩份上來說,是他的同宗叔叔;從事業上來說,叔叔又是他的伯樂;從共同語言上來說,二人都是謀士,容易英雄所見略同。荀攸也是一個大才,不負荀彧推薦。曹操戰敗呂布,荀攸之計也;曹操戰敗袁紹,殺死顏良、文丑,荀攸之計也,他一生為曹操設計十二,算無遺策。荀彧與荀攸兩個謀士,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一個戰略性的設計,一個戰術性安排,可謂曹操的左膀右臂。荀攸生於公元157年,雖然是荀彧的侄子輩,但他的歲數卻比叔叔大六歲。史書並無記載二荀私下的關係如何,應該是不錯的。但荀攸最好的朋友不是荀彧叔叔,而是另一位著名的謀士鍾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