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儒於成
-
2 # 龍年多媒體
巴蜀的歷史很悠久,因四川氣候得天獨厚適合農耕,公元前五世紀(也就是中原地區的春秋時代)就有了繁榮的社會。這在後來挖掘出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文物就可以佐證了。
巴蜀與中原地區融合,應在戰國中後期,秦帝國征服巴蜀後納入帝國版圖,並透過都江堰水利工程令四川成為物產的天府之國,並以巴蜀和關中為基地,並一舉統一中國。至此,巴蜀已經融入華夏大家庭,在中原戰亂和天災時,大量中原人士到四川逃難,最終以中原族群在巴蜀繁衍生息,歷史長河中,巴蜀與中原時分時合,但始終在文化上與華夏文明一脈相傳。
回到本題,戰國時期,巴蜀是相對獨立的王國,戰國中後期,秦佔巴蜀,巴蜀成了秦帝國的糧食和兵源基地。
-
3 # 小學群文閱讀
戰國時代,蜀王在享樂,並且屢次上秦國的當。
秦王送金牛給蜀王,說這牛拉的便便都是金子,蜀王看著稀奇,信以為真,結果上了大當。
秦王派人給蜀王送美女,蜀王好色,立馬開心的派五丁力士去接,結果秦王輕鬆的用美人計滅了蜀王的得力干將五丁力士。
後來巴蜀又因為笡國,相互內訌,打得昏天黑地,秦國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才一舉把這兩都拿下了。
要是巴蜀自己不先內訌,秦國能不能滅了他們還不好說。
另外,秦王經常送蜀王美女,東西雖然是為了算計蜀王,但是也能看出當時蜀國實力也是有的。否則就不必如此大費周章。
-
4 # 雲卷飛山
巴國中心地帶在長江三峽一帶,漁獵為生。男人天生都是戰士,戰鬥力爆表,一直擴張到秦嶺大巴山一帶。後在三峽發現幾處鹽泉煮鹽賣錢,富甲一方,整日唱歌跳舞,被楚國抄去大片領土。轉向與蜀國互撕,蜀國物產豐富,不愁吃喝,沉迷裝神弄鬼,蜀國抵擋不住,向秦國求救。秦國派司馬錯率軍五萬,收拾了巴國,順帶滅掉蜀國,至此巴蜀成為地理名詞。
-
5 # 尚宮女史
司馬錯改變了巴蜀的命運,李冰給巴蜀帶去了希望。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在遠離中原地區的西南地區,巴蜀也從未消停過,巴國和蜀國一度成為一方強國,相互仇視,又不斷與楚國起戰事。然而在公元前316年,因為司馬錯的高瞻遠矚,巴蜀成了秦國的囊中之物,之後雖不斷出現叛亂,終在秦昭襄王時期徹底平定下來,為秦國攻滅楚國提供了條件,併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援。
春秋戰國時期,大規模作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大國之間爭霸稱雄,而在西、北、南也不乏區域爭霸,互相攻伐,搶奪地盤,巴國和蜀國是在西南地區發展起來的兩個強國,因距離中原過遠,存在感相對較弱,北有秦國,東有楚國,只能偏安一隅。
蜀國公元前666年左右,荊人憋靈因為治水有功成為古蜀國新一任君主,開明王朝自此建立,開始了開疆擴土的步伐,國勢強盛,秦國曾一度攻下古蜀國的南鄭,十年後古蜀國重新奪回,古蜀國東接巴國,兩國之間連年征戰,巴國國勢漸弱,在公元前377年,蜀國直接越過巴國攻打楚國,奪取茲方。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攻滅昔阝國和平周國,設附屬國苴國,蜀王將其弟封為苴侯。
戰國時期,古蜀王國疆域達到最大值,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巴國巴國是封於西周時期的姬姓子爵國,一直和西周保持良好關係,隨著楚國的強大,與之相鄰的巴國感覺到了威脅,時而聯盟,時而攻打,謀求自己的發展。巴楚聯合曾滅掉鄧國,在又一次聯合作戰攻打申國時,巴國攻下了楚國的那處城,後來又攻打楚都,楚文王率軍反擊卻被巴國打敗,其後果就是,失敗而歸的楚文王不被允許回楚都,在外中毒而亡,巴楚關係惡化。最開始,巴對楚作戰多次勝利,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形勢開始逆轉,楚國吊打巴國,不斷把巴國往西趕,而西面是強盛的蜀國。
戰國時期巴國的疆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
秦滅巴蜀公元前319年,巴國聯合苴國,要滅掉充國,而充國又與蜀國結盟,巴國一口氣滅了充國,然後蜀國又打敗了巴國,回過頭收拾苴國,苴國向秦國求救。蜀國也向秦國示好。
於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國引發了一場大辯論,秦惠文王在要不要攻打巴蜀的問題上犯了猶豫,道阻且長,又怕南韓來犯。張儀認為應該先攻打南韓,東進是首要任務;而司馬錯卻認為不然,應該先取巴蜀,理由有三個:
攻打南韓可能會有來自於山東諸國的阻撓,但攻打巴蜀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攻下巴蜀之後,巴蜀就成了秦國的後勤基地,為秦國的東進提供人力物力財力;取道巴蜀,攻打楚國更加容易。於是秦惠文王命司馬錯、張儀、張若領兵攻打巴蜀。取石牛道(蜀道)攻打蜀國,將其滅亡,又滅了苴國,巴國。巴蜀成了秦國的土地。
之後,秦惠文王將蜀王貶為蜀侯,陳莊任蜀國相,張若為蜀國守,共同治理蜀地。公元前311年,陳莊殺死蜀侯,蜀地叛亂,之後秦武王命司馬錯協助甘茂平定蜀亂,殺死陳莊。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將公子煇流放到蜀國任蜀地郡守,三年不准他返秦,結果後來他反了,公元前301年,公子煇在蜀地起兵叛秦,司馬錯再一次出兵討伐叛軍。誅殺公子煇及郎中令嬰等27人,徹底平定蜀亂。公孫綰成為蜀侯。後來張若懷疑公孫綰謀反,秦昭襄王派人誅殺公孫綰,蜀國國號去除,自此,徹底成為秦國的郡縣。
張若做為蜀守治理蜀地,將蜀地發展成秦國的後勤基地,併為秦國攻打楚國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前256年,李冰成為蜀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巴蜀之地在日後終成為天府之國。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太葜即上古時代東方部落首領伏羲,後照為巴人始祖。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小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於夷城,四姓皆臣之。”即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藉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稱巴國為“巴方”,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充套件。戰國初期迫於楚的勢力,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干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重慶立國。
蜀國由蜀部魚鳧氏建立第一個蜀國開始,經歷瞭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後人稱作古蜀國。後人將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稱為蜀山氏。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冊封杜宇為蜀王,准予建都立國,於是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在今溫江區萬春鎮報恩建魚鳧城成立蜀國。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奴隸制社會,魚鳧是奴隸制古蜀國的第一位君王,是為蜀望帝。他年老時把君主位讓給同姓族人杜靈。唐代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託杜鵑。”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氾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東周春秋時期古蜀國境內爆發洪水,魚鳧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靈為相,治理洪水。杜靈因出色完成了任務,被部人喚做“鱉靈”。望帝因此在年老時禪位給鱉靈。杜靈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都區),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公元前451年秦國進攻古蜀國,奪取戰略要地南鄭。10年之後,古蜀國又將南鄭奪回。
到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庸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於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巴蜀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於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華人心,於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計程車兵。蜀王杜蘆早得到巴苴合流的訊息,於是秘密差由蜀軍差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告終。巴蜀之間的交鋒引來了秦國的覬覦,最終巴蜀被秦國吞併,古巴屬文明最終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之中。
據說秦惠文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瞭解,張儀出謀製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送給苴國。苴國跟蜀國很有淵源——大部分史料都記載:開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由此苴國君主也姓杜,對蜀國稱臣,為苴侯。後來蜀苴關係惡化也未曾稱王,因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願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說”秦惠文王願與苴國結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但有時候氣盛太過了也未免是好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麼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麼對苴侯忍氣不發,他沒有思考,或許沒想去思考,也沒想聽廷上百官對他的進諫,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另外要奪來秦惠王送給苴侯的五頭能拉黃金屎的石牛。
張若在苴國關注著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展,終於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後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但狡詐的秦惠文王嬴駟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蜀、苴二國同年滅亡。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復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秦惠王嬴駟採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建議,同年時隔兩月後滅亡巴國。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
佔領巴蜀後秦國並沒馬上將其直接納入秦國的郡縣管轄之下,而是將原來的巴王和蜀王貶為巴侯和蜀侯——讓巴國統治者“世尚秦女”,與秦保持通婚關係;蜀國則保留附屬國地位,同時由秦國任命蜀國丞相以牽制和監視蜀侯。而且秦和當地人約定:巴蜀不實行秦律——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也就是說秦人與當地人發生衝突是要秦人加倍賠償的。秦滅蜀32年後秦國因為懷疑當時的蜀侯欲謀反而誅之,至此蜀侯的封號被廢止,蜀國由秦國的附屬國變成秦國直轄的郡縣。
南定巴蜀對後來秦國的統一大業至少有以下好處:
政治上穩定了南部,可以集中精力全力對付東方六國。取得巴蜀後秦國已擁有今天的陝西、四川、重慶大部和甘肅東部,其版圖比三晉和齊國任何一國都大。至此秦國的北、西、南三個方向皆無強敵,只以東部一面對戰諸侯,只要把守住東部崤山、函谷關天下則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秦取巴蜀後秦國的蜀郡守李冰在今天的成都一帶主持興建了都江堰,又整修棧道改善交通,同時從秦國遷徙秦民萬家入蜀。張若為郡守時修築成都城,設立市場,廣開貿易。在蜀地設鹽、鐵、錦官主管煮鹽、冶鐵、絲織。成都平原從此被稱為天府之國,成為秦國東出一統華夏的軍糧供應基地。
在秦楚對抗的正面戰場之外,又在長江上游楚國背後擁有了一塊進攻基地——攻楚的秦軍可以便利地利用長江順流而下將軍隊和給養運到前線,大大減少了由北南下楚國的困難和阻力,縮短了時間與距離。
-
7 # 鏡鑑青年
在戰國烽火爭霸的動盪歲月裡,包括今天四川與重慶地區在內的巴蜀大地,看上去十分低調。但事實上,這片低調的土地,卻是決定戰國曆史走向的重要砝碼。
早在殷商時代,四川盆地的巴族與蜀族,就已形成了十分先進的文明。發展到戰國年代時,當地的蜀族已建立了政權,巴族雖說還以部落為主,但農業手工業都已相當發達。以《華陽國志》記載,戰國中前期時,巴蜀地區的絲織品與玉器早已暢銷天下。物產也出名豐富。但這樣一個軍事實力孱弱的地區,又攤上強大的秦國做鄰居,自然成了秦國眼裡的肥肉:公元前284年秦國滅巴蜀,公元前315年秦國設蜀郡,這塊“寶地”,成了秦國囊中物。
而巴蜀地區地位的改變,也正是從秦國佔領巴蜀開始。首先一個作用,就是給秦國的強敵楚國,在側翼捅了一把刀子。
看地圖就知道,巴蜀地區正好在楚國的側面,地廣兵多的楚國,之前一直憑藉著強大的“方城”技術加江水縱橫的水網,來抵擋中原強敵對楚國的進犯。但在秦國獲得巴蜀後,這個戰略依託就蕩然無存。秦國完全可以透過巴蜀大地,沿江一路直逼楚國。如此強大優勢,恰如《戰國策》裡,秦國使者張儀衝楚王的那聲豪言:“秦西有巴蜀……不費汗馬之勞,不出十日而拒悍關。”
而在實際戰爭裡,秦國更證明,張儀的豪言絕非空談。《華陽國志》記載,秦國名將司馬錯,就曾從巴蜀出發,以百艘大船的規模,浩浩蕩蕩的“浮江伐楚”。在秦楚兩大強國的碰撞裡,獲得巴蜀,就意味著秦國多了一隻強力拳頭,從此逮住楚國狠砸。完全掌握戰略主動權。
但對於秦國的取天下大業來說,巴蜀的意義,可就不止是胖揍楚國了。這就是它更重要的作用:秦國一統天下程序裡的“加速器”。自從吞併巴蜀後,秦國就開始了對巴蜀的火熱建設:先是修城市,以《華陽國志》記載,當時巴蜀的新興城市,全是秦國一手興建起來,而且“與咸陽同制”,百分百按照咸陽的模樣修。秦國嚴格的手工業管理制度與市場制度,也迅速移植到巴蜀大地,秦昭王時代,巴蜀農村更轟轟烈烈的“初為田開阡陌”,也就是進行封建土地改革。於是,在秦國佔領巴蜀不久後,生產落後的巴蜀,就幾乎以“跑步”速度,迅速進入封建社會。
大量的秦國百姓,也紛紛遷入巴蜀地區,從秦國滅巴蜀起,至戰國尾聲,秦國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徙,僅公元前314年這一年,即秦國設立蜀郡的第二年,秦國就有五萬多人遷入巴蜀地區。先進的工農業生產技術紛紛傳入,逆天的農業水利工程拔地而起,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徹底杜絕了成都的水患,肥沃的巴蜀土地,這下更被打了強心針,從此“不知飢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蜀地“天府之國”的美譽,就是來自於這個時代。
更重要的是,巴蜀強大的生產,為秦國的征戰,積攢了足夠的糧草,數十萬規模的秦國大軍,得以在巴蜀大地的輸血下,精神飽滿的東進中原。諸如長平之戰等關鍵戰役上,巴蜀大地的糧草供給,更成了戰爭的勝負手。可以說,沒有巴蜀強力的支援,秦國許多堪稱妙筆的經典大戰,很有可能是另一個結果。如此意義,正如秦國名臣張儀的判斷: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獲得巴蜀,秦國的一統天下大業,戰國時代的結束,至少,會推遲很多年。
與其說秦國撿了大禮包,不如說,秦國以精確的經營思路和強大的執行力,將蠻荒的巴蜀,變成了國家崛起的新助力,如此發展典範,即使放在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也足以叫人喝一聲彩。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華陽國志》
-
8 # 君山話史
在戰國時代,巴蜀由於地處華夏文明圈的邊緣地帶,因而其政治影響力遠遠不及戰國七雄。下面,我就來說說巴蜀的一些情況。
第一,巴蜀是西南重要的兩國巴國與蜀國位於今天的四川、重慶一帶。
巴國首都是巴,位於重慶嘉陵江的北岸,在春秋時代時,是西南比較活躍的國家之一,軍隊以強悍勇猛而著稱。巴國在歷史上與楚國關係比較緊密,在戰國時代曾經與楚國聯姻,戰國七雄先後稱王之後,巴國君主也自立為王,稱為巴王。
與巴國相比,蜀國稱王的時間要早得多,大約是在東周初期。第一任王是蠶叢王,之後是柏灌王、魚鳧王。蜀國的早期歷史資料很少,在魚鳧王之後,還出過一位名君,他原名叫杜宇,自立為帝,又稱為“望帝”。望帝十分重視農業與水利,他死時正值二月,漫山的杜鵑啼叫,人們便認為是望帝化為杜鵑,提醒大家到播種的農時了。後來李商隱的名詩句“望帝春心託杜鵑”,即是出自此典故。
古代蜀國的文明已達一定規模,後來在三星堆出土的一系列蜀國青銅器、金器、玉石等證明了這點。特別是青銅器造型誇張、離奇,富有想象力,器形巨大,結構複雜,聞名天下。對當時中原國家來說,蜀國屬於蠻夷之國,但在蠻夷中算是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蜀國定都在成都,在西南蠻夷中稱雄一方,被稱為“戎狄之長”。
第二,五丁開山與金牛道戰國秦惠王時,秦國對蜀國虎視眈眈。可是從秦國到蜀國的道路十分難行,故而遲遲未對蜀國用兵。秦華人一向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攻打蜀國的關鍵是要有一條打通崇山峻嶺的道路。要怎麼來修築這條路呢?謀士雲集的秦國總是能想出奇招妙策。
據《華陽國志》的記載,秦國故意造出五頭石牛,聲稱它們能拉出一粒粒的黃金糞便,稱為“牛便金”。秦華人故意放出風聲,說要把這五頭能“便金”的石牛送給蜀國作為禮物。蜀王畢竟缺乏唯物主義的科學觀,信以為真,派了使者到秦國,向秦惠王請迎石牛。
為了把五頭石牛運回蜀國,必須得開一條通往秦國的馬車路才行。蜀王派了五位大力士前去迎石牛,又在崎嶇山嶺中修了一條石牛可以透過的道路,這條道路,史稱“金牛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這五頭石牛被從秦國拉到了蜀國,可是再也沒有拉出過一小粒的黃金糞便了。秦華人一舉兩得,一方面讓蜀國開出一條由蜀入秦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令蜀國耗費大量的民力、財力。
第三,地崩山催壯士死上當受騙之後,蜀王很生氣,一怒之下,又派人把五頭石牛給拉回到秦國去,並罵秦國是“東方牧犢兒”。按道理說,這個事件之後,蜀國應該對秦國有更多的防患心才對,可是秦惠王又抓住了蜀王的另一大弱點大做文章:好色。如果說秦國送給蜀國會下金蛋的石牛是徹頭徹尾的騙局,那麼獻上的美女可就是貨上價實了。
秦惠王送五名美女給蜀王,蜀王十分高興,又派五位大力士前往迎接,沒想到卻遭遇到一場災難。據野史所記,五位大力士在護送五名秦女時,路上遇到一條大蛇,大蛇竄入山洞中,有一位大力士拉著它的尾巴,但拖不出來,便喚來其他四人相助,結果五個人拖著一條巨蛇,居然攪得山崩地裂,五位大力士與五名美女都被壓死了。這個故事編得過分離奇了,真相大概是當他們行經此山時,忽然發生地震,十人全部喪生。蜀王得知後,心裡很悲傷,便把此山稱為“五婦冢山”,後也稱為“五丁山”。偉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地崩山摧壯士死”,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秦惠王對蜀國早就垂涎三尺,只是因為秦國的戰略重點仍然是向東發展,故而對蜀國的征服遲遲沒有行動。
第四,巴、蜀戰爭,秦人得利但是在秦惠王后九年(公元前316年),蜀國發生內亂了。
事情是這樣的:蜀王有個弟弟,被封於漢中,稱為“苴侯”。苴侯這個人喜歡交朋友,他與巴國國王稱兄道弟,交情好得不得了。可是偏偏巴國一直以來是蜀國的敵人,蜀王對此相當憤怒,認為弟弟胳膊肘向外拐,便親率軍隊討伐苴侯。苴侯落荒而逃,逃到了巴國。蜀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軍隊開進巴國,蜀、巴戰爭爆發!巴王自忖打不贏蜀軍,怎麼辦呢?只能向秦國求援了。
當時秦國高層有兩種意見,一以張儀為首,認為巴蜀無足輕重,應該集中力量向中原發展;一以司馬錯為首,認為取蜀一舉多得。最後秦王同意司馬錯的意見,大舉出兵伐蜀。秦軍本來是扛著救援巴國的旗幟伐蜀,到蜀國到手後,又順手牽羊把巴國吞併了。吞併巴蜀之後,秦國在此設郡,納入秦政府之管轄。
-
9 # 白溪釣客
巴蜀之地自盤古開天,三皇五帝以來,一直為華夏文明之重地。華胥孕伏羲於閬地,嫘母創絲業於鹽亭。後入春秋,諸侯紛爭,蜀興於西嶺創三星之文明,巴爭於長江固合川之威儀。然又互相攻取,終為強秦所吞,併入秦國更生機勃發,有肥沃之土得以養民,據山河之利可以用兵。秦因得巴蜀而合六國,漢靠據兩川終定天下。文翁興教,落下觀天。李冰父子興水利,陳家府上出狀元。故曰:文才風流,八大家中蘇門三父子 ; 武功煊赫,十元帥裡川籍四英雄。四川之盛,何以多敘?
吾家江水初發源,大江茫茫向不還。
武略文韜藏巴蜀,諸君邁入細相看。
-
10 # 謀士說
戰國時期的巴國和蜀國遠離中原,當中原爭霸的時候,基本沒有這兩個邊緣國傢什麼事。所以,巴國和蜀國是各玩各得,兩個國家因為爭奪地盤,打得不亦樂乎。關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在史書當中的記載還是很少,我們只能從《華陽國志》當中瞭解。
巴國為武王伐紂後的封國,首領為周的宗室,屬於姬姓。與中原國家有交集,在春秋時期與楚國交流頻繁,戰國時期巴國常與楚國通婚。七國稱王的時候,巴國才稱王。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是後,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國分遠,故於盟會希。”魯莊公十八年(前676年),巴國還曾打敗過楚國。後來,巴國與秦、楚滅掉了庸國。公元前477年,巴人討伐楚國,敗於鄾地,後來兩國和好,並結盟,兩國很少發生戰爭。到了周顯王的時候,楚國衰弱,秦國與巴蜀交好。當蜀王的弟弟與苴侯友好,蜀國與巴國交惡,秦國趁機滅了巴蜀。
巴國的歷史晚於蜀國,蜀國的歷史很悠久。蜀華人是人皇的後裔,黃帝的兒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子,生高陽,也就是顓頊帝,封其支庶於蜀地。人皇的後人一直居住在蜀地,歷經了夏朝、商朝,商朝末年蜀主跟隨武王伐紂。蜀國雖然供奉周天子,但是遠離中原,所以不參與春秋盟會,不受中原的禮節約束。因此,蜀侯蠶叢最先稱王。至於蜀侯是什麼時候稱王的,目前尚無定論。
個人猜測,蜀侯稱王應該和楚國在同一個時期稱王的,大約在春秋初期就開始稱王了。春秋時期,大國兼併小國,由於蜀國和巴國都被限制參加中原盟會,所以整個春秋巴蜀都避免了春秋的兼併戰爭。直到戰國秦惠王時期,蜀國才真正進入歷史舞臺。
周顯王(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時期蜀國擁有褒、漢之地,有一次蜀王在山谷打獵,遇秦惠王。而秦惠王將一笥(sì)黃金遺失,被蜀王撿到,秦惠王命人去要。由於蜀王貪婪,想佔為己有,可能將泥土代替黃金,將一笥金交給了親王,後來黃金化作成了土。秦惠王大怒,不過有人說,這是好事,蜀國將土地獻給親王,秦國會獲得蜀國的土地。秦惠王本來想吞併蜀國,但是秦軍沒有道路到達蜀國,被崇山峻嶺阻隔。於是秦惠王想出妙計,用石頭造了五頭牛,對外宣稱說,五頭牛能拉出黃金,還讓數百人餵養。
蜀王本昏庸無道,人又貪婪,知道這件事後,派遣使者到秦國,索要五頭“金牛”。秦惠王將計就計將石牛作為禮物送給蜀王。但是五頭牛太重,又沒有道路直接到達蜀國。蜀王為了把五頭石牛拉到成都,命人開闢山道,後世稱之為“金牛道”,並讓五位大力士將石頭拉到成都。不過蜀王后來發現被騙了,將石牛遺棄在成都郊外,也就是現在成都西門金牛壩,而成都的“金牛區”也因此故事而來。
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於秦。”蜀王封弟弟葭萌於漢中,為苴侯。苴侯卻與蜀國宿敵巴國為好,於是蜀王大怒,討伐苴侯。苴侯不敵蜀王,於是逃亡巴國,向秦國求救。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討伐蜀國。同年10月,秦國滅蜀國,司馬錯南下又滅了苴國和巴國。蜀國從開明王朝開始,經歷了十二世而亡。蜀國也自此終結,秦國滅巴蜀分別設定了巴郡和蜀郡。
回覆列表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華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係。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之後﹐隨即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 2.泰國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位於馬來半島北部、泰國灣西岸。人口8,482(1980)。古代曾設關卡,稱“空江”,後改現名。農產品貿易中心。泰南鐵路和公路皆經過本市。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漢書·地理志》稱:“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巴蜀的範圍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還有濮、 、苴、共、奴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巴族、蜀族,不過是其中分佈較廣、人口較多的兩個大族。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時,還停留在原始氏族階段,至春秋、戰國期間,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從中原的觀點來看,這些民族或地區,仍然是屬於“南夷”的化外之區;巴蜀歸屬於華夏,是在秦統一和設定郡縣以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