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大俠學堂
-
2 # danyboy
所以,從字數和長度看,長的詩就是長詩,短的詩就是短詩。因為“長詩”和“短詩”並不是文學研究中的明確術語,也沒有固定的定義。雖然有些說法,比如多少行以上的算是長詩,多少行以下的算是短詩,這些都是一些並不嚴謹,也很難在實際加以界定的作法。特別是現代詩,分行隨意,你寫一首八個字的詩,每個字一行,也可以叫做長詩嗎?
所以,如果一定要分清長詩和短詩的話,只能藉助已有的詩歌形態來言說。
按照上面的分類,就拿中國的古典詩歌來看。
一般來說,中國的古典詩歌主要分為詩、騷、樂府、詞、曲等。
但這些分類不是彼此平等的,從地位上看,當然是詩最高。我們從文學史的意義上說,又以詩、騷為主要源頭,後代所有的詩歌都受其影響。所以,詩、騷要單說。
這兩大源頭裡,就又有長詩又有短詩。
《詩經》裡,既有很長的如《氓》等“長詩”,也有短如《盧令》的短詩,三句,24個字;
騷,如屈原的《離騷》等,肯定是長詩了,2500字左右,絕大多數楚辭都很長;
好,在這兩大傳統影響下,從秦漢到隋唐近體詩形成之前,主要的詩歌是古體詩,樂府與一般的古體詩不同,因為最初的樂府都是唱的。但也有把樂府籠統劃為古體詩的。古體詩,就是不拘格律、不拘字數,而且可以長短相雜的詩歌。因此,這一時期有很長的古體詩,《孔雀東南飛》就是長詩,但也有很多短至三句、四句,甚至兩句的。
總之,古體詩並不以長短來分,多數是以每一句的字數,比如“四言古、五言古、七言古”等來區分。
而自從南朝四聲八病、永明體等“格律”興起後,逐漸到了隋唐形成了近體詩,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律詩,以及律詩的一半“截句”(絕句)。從長度來看,律詩和絕句基本都屬於短詩,因為最長的律詩也就是八句。
但是,古人常常寫一整套律詩,比如杜甫“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甚至到了清初錢謙益,根據老杜的秋興八首,寫了十三疊、一百零四首《後秋興》。這些成組成套的律詩,因為意思貫通,說是長詩也不為過。
以上是詩歌。再來簡單說說詞曲。
詞就很明確了,按字數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短的詞牌《十六字令》僅有16個字,最長的詞牌《鶯蹄序》共240字。其實詞牌都是人編的,沒有流傳下來的,說不定還有更短或更長的也未可知。
那麼,小令肯定是短詩,長調算是長詩,中調呢?很難區分了。
曲子的問題也是類似的。就不贅述。
總之,僅以中國的古典詩歌來簡單分析,就會發現,用長、短來衡量詩歌是非常不方便的,也不科學。在現實中,恐怕只有老師檢查背誦的時候,大家才會使用長短來衡量。
因此,建議在區分詩歌時,使用約定俗成、符合一般文學史的概念來區分,才更加經濟有效。
回覆列表
長詩長詩是指一首之中包含八行或以上的詩統,如《孔雀東南飛》。唐宋時人所作的古詩,也不乏八行以上的長詩,如杜甫、元稹、白居易、李白等人的詩作。
漢朝的《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最長的詩歌,有二千多字.
短詩短詩,是中國現代為詩規定一種概念,詩詞在14行內的就是短詩。在中國,短詩的概念是由短歌行網站首先提出的,他們吸納了西方14行詩的體制,首次明確提出短詩的界定應為14行以內(包括14行),同時認為短詩的第一要義便是“完整”。但詩界也有人提出, 短詩,一般指12行及12行以下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