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行詩人安安的曾祖父
-
2 # 蓋世神算
並非亂世就出英雄,是時代開放不禁錮思想,不刻意統一思想模式,英雄臥虎藏龍於平時了,恰逢亂世就顯英雄。
從漢代經學派各家自研而自由發聲可知,文有發表自己見解的空地,武有自創超前的空間。泱泱大國,芸芸眾生,百行各業,有獨到見解人才必鶴立雞群灼灼於眾,所待者時機而已。這是三國多英雄客觀原因。
所以說不是世亂了之後培養出人才英雄,是世亂之前英雄早潛伏人世間!若強專一制洗腦弱化愚民政策,即使大亂氾濫,英雄何在?!
-
3 # 品茗論三國
個人以為,兩個原因。
一,局勢大亂,亂世出英雄。這是恆古不變的真理,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時時有,但能讓他們發揮這種能力的局勢不常有。三國之亂,造就了一批英雄豪傑,他們在一次次南征北戰中逐漸成長,終於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二,大亂之前曾大治。三國謀士無雙,更有家族勢力橫行。如曹操便有個上層社會圈子,祝他奪取天下。其實,這些人才,都是盛世下的讀書習武之人,在盛世埋下了良種,卻在亂世中綻開了花朵。
為何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備受青睞?
魯迅在他寫的《中國小說史略》中講:三國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武勇智術,瑰偉動人”,在這個龍爭虎鬥的時代裡,集中了一大批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的傑出人才,他們在歷史舞臺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分歸一等一幕一幕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活劇。
三國是戰爭的年代,所以英雄輩出、人才輩出。但是這個人才,每個朝代都有人才,“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人才,但是為什麼唯獨三國時代英雄備受青睞?秦漢、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這麼多的朝代,為什麼其他朝代的關注度就不如三國呢?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大,以至裡面的關羽、張飛、曹操、劉備、諸葛亮、周瑜、司馬懿、司馬昭、孫權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但是,其實早在《三國演義》誕生之前,很多三國故事早已深入人心,那麼為什麼是三國而不是其他亂世的故事更為呢?我猜想大概有幾方面的原因:
1. 主要的對壘勢力較少,人物關係比較清晰簡單,而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數量太多,而且每個政權的存續時間過短,從而導致故事結構較為凌亂龐雜。
2. 三國是東漢的延續,雖然正處於儒家秩序的崩潰階段,但大部分的政治人物對於舊有秩序還是深深懷念,皇帝即使失去了實權,大多數時候仍然得到了足夠的尊敬,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漢朝皇帝死於非命的僅僅只有一位被鴆殺的漢少帝劉辯,而漢獻帝雖然吃了一些苦,但終究是頤養天年,甚至在死後依然被按照皇帝的禮節下葬。無論是東漢,還是其他三個割據政權,其末代皇帝都得到了善終,這甚至比很多統一王朝的非末代君主還要好很多。說明儒家的道德約束仍在,三國時代的故事儘管金戈鐵馬,但沒有徹底泯滅掉人性,而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小王朝的皇帝橫死的不計其數,而且不僅僅是殘殺皇帝一人,甚至連整個皇室都被屠戮殆盡,比如爾朱榮就殺了無數北魏的元氏子孫。
3. 最重要的一點,三國故事主要都是漢族軍閥之間的鬥爭,而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非漢族的勢力往往更為強大,甚至不得不迫使很多漢族政權稱臣,比如石敬瑭(他本身不是漢人,但他所建立的後晉一般認為是一個漢族政權)割讓燕雲十六州,認遼國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這對於漢族人來說不啻是屈辱的歷史。而三國故事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曹操徵烏桓,陸遜平山越,諸葛亮七擒孟獲,都極為成功,不僅三國如此,比三國要弱小很多的小諸侯如白馬將軍公孫瓚都能威震塞外,「神威天將軍」馬超則是「氐羌率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三國故事而不是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故事在古代中國流傳更廣就是顯而易見的了。這也許是我前面提到的唐宋武廟中為何出自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武將那麼少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了吧。
綜上所述,諸多三華人物的故事早在《三國演義》問世之前就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同樣諸葛亮、關羽這些著名人物的被神化也早於《三國演義》的問世(可以參考相關的文章,如關羽是如何被神化的,此處不再考證),我認為《三國演義》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三國故事的一次整理,使三國故事更為系統化,它對於三國故事的繼續流行當然是有助益的,但三國故事的流行是《三國演義》成書的基礎,而不是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