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凌煙閣唐儉
-
2 # 說歷史的女人
兄:我要做曹操!弟:我要做孔明!結果哥哥多走一步棋被拋屍街頭
今天我們來說一對堂兄弟,他們就是王敦和王導。有意思的是,這兩人雖然是關係非常密切的堂兄弟,但是卻志向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作為堂兄的叫王敦,堂弟則是王導,兩人一人善武,一人善文,而且各自的能力都極其過人,堪稱一時之俊傑,東晉政權最重要的開創者。可是他們功勞如此巨大,結局卻令人無限嘆息,一個善終,獲得萬世尊崇,一個拋屍街頭,得到是歷代史家的口誅筆伐。而出現這個結局,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來看,就是理想不同:
兄王敦的理想是:“我要做曹操(式的人物)。”
而弟王導的理想則是:“我要做孔明(式的人物)。”
但是熟悉三國的,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三國最傑出的梟雄,而孔明諸葛亮是名聲最好的忠臣。他們的結局也都還不錯,曹操建立了豐功偉業,諸葛亮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麼既然王敦立志做曹操式的人物,應該也沒什麼錯啊。是的,王敦的理想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他在取得相當大的成績之後,多往前走了一步棋。
根據史載的情況來看,王敦不僅長相英俊,行為瀟灑,而且精通《左氏春秋》等經典,和品鑑人物之短長。東晉的時候,流行清談,王敦的清談水平也很高,頗有人望。此外他的婚姻生活也很成功,他娶得的老婆是晉武帝的女兒襄城公主,也就是說王敦還是個駙馬爺。
關於王敦的個人成績,很容易就能搜到,在此儘量少說。我們主要透過一些典故來看看王敦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此主要說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王敦在年輕的時候,常和堂弟王導一塊到洛陽去玩。當時洛陽首富叫石崇,經常安排宴會,賓朋滿座,以炫富為樂。有一回,石崇為了顯示自己的奢靡生活,就安排了許多美女向賓客敬酒,但是卻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美女必須勸客人喝完杯中酒,如果哪個美女做不到,他就殺掉哪個美女。這個規矩太嚇人,客人都捏著鼻子努力喝酒,石崇很開心。但是到了王敦這裡,美女如何勸,王敦就是不喝。石崇就殺掉那個美女,第二個美女上來接著勸,王敦仍然不喝,石崇再殺,一連殺掉了三個美女,舉座震驚,可是王敦坐在那裡該吃照吃,跟沒事人一樣。王導曾勸王敦喝,可是王敦說:“他殺他的人,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件事,讓人對王敦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一般做大事的人,要麼極善,要麼極恨,這大概也預示了王敦日後成為權臣之後必然要多走一步棋。
第二件事是王敦和襄城公主婚後,王敦來到公主的府中玩耍,戲耍之後,他上廁所。古時候,富貴人家的廁所還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再講究,人拉的屎總是臭的,所以就在便桶旁邊放了一個盆子,裡面放著幹棗,拉屎的時候,為了防止鼻子難受,就用幹棗塞住鼻孔以減輕臭氣的侵襲。可是王敦看到幹棗之後,還以為是拉屎無聊的時候吃著消遣的,於是就一邊大便一邊吃棗,最後竟將盆中公主用來塞鼻子的幹棗吃完了。這還不算,王敦便後,到廁所門口,侍女們一手端著水,一手端著幹棗,水是用來洗手的,幹棗是用來換掉盆中用過的幹棗的,但王敦以為是便後宵夜,竟然把幹棗倒到水裡,一口喝了下去。這件事就是著名的典故“澡豆為飯”。本來是形容一個人沒見過世面,但是擱在王敦身上,反而顯出的是一個人的不拘小節。
第三件事是說王敦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對女色非常沉溺,家中一下養了幾十個妻妾,每日裡沉溺於酒色之中,玩樂的忘乎所以。於是,有個好哥們勸誡王敦說,一個日夜沉溺酒色的人是沒什麼出息的。王敦聽罷一愣,然後直接打開後門,讓家中的小妾全部放出,讓她們隨意而去。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恐怕不成大事都難。因為美色是最難抗拒的,可是王敦的做法卻令人敬佩。
第四件事是說王敦有個習慣,就是每當喝多的時候,就會一邊沿吟唱自己偶像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門行》,一邊用如意瞧著唾壺的邊,這樣時間長了後,唾壺的邊上滿是缺口。
透過這四件事,就能看出王敦日後必能幹出大事,事實上,也果然如此,他和王導輔佐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但是也正是因為王敦兄弟的功勞過大,王敦的權力也極大,從功臣變成了權臣,這讓司馬睿感到這個皇帝做得不太舒展,就暗中糾結力量想對付王敦,這也導致王敦又從權臣變成了反臣。本來王敦如果健在,那麼最後的結局還真不好說,但王敦患重病,不久就死了。可他在死前卻遺命自己的義子稱帝,但王敦的義子王應可沒他那麼大的能耐和影響力,最終兵敗,王敦的屍體被拋屍街頭,很長時間都沒人敢去收屍。之後在尚書令郗鑑的請示下,皇帝允許王敦的家人去安葬他。不過王敦落此結局,實在是好遺憾啊。
那麼王敦做反臣,又病死拋屍街頭,其堂弟王導怎樣?一般的歷史規律,如果家族中一人做了反臣,基本上這整個家族都沒好果子,比如三國的馬超,一人造反,全家遭殃。但是王敦造反,王導卻一點影響也沒有。王敦死後,王導還照樣做官,照樣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甚至在平定蘇峻之亂之後,因其過人的功勞,皇帝給予王導劍履上殿、不用下跪等待遇,但都被王導堅決推辭。此外王導個人生活也極其簡樸,清心寡慾,對權力和名望都看得非常淡,真正達到了諸葛亮口中所說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境界。王導身體不好,得病後就請病假,沒法參加朝會,晉成帝就乾脆來到他家裡來見他。
其實,這也就是王導和王敦的區別,王敦是不拘小節的梟雄,而王導則是謹小慎微的忠臣。王敦前半生如曹操一樣,戰功卓著,胸懷豪放,只是到後面沒有把持好,往前多走了一步棋導致拋屍街頭的慘果。而王導則不同,他能力過人,但忠心可嘉,行事謹慎,不露鋒芒,如孔明諸葛亮一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盡忠盡責,死後留下好名聲,被贊千年。
-
3 # 三七的歷史書屋王敦是王導的堂兄,親的。兩人一起為東晉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卻因為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抱負終於漸行漸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王導想當週公或是諸葛亮式的人物,而王敦則想效仿曹操甚至是王莽。
司馬睿稱帝以後,王導執掌國家的行政權,王敦則掌握著軍事權。司馬睿不過是名義上的國家皇帝,當時人們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可惜對於這種政治局面,王敦卻不滿意。因為他想要的遠遠不止這些。
王敦為人桀驁不馴,猖狂霸道,而且極度掘強,倔強到什麼程度?據說有一次王導和王敦兄弟倆去洛陽的鉅富石崇家去玩,石崇安排了美女敬酒,如果客人不能一飲而盡,就殺了那些敬酒的美酒。王導雖然不勝酒力,然而不忍心看到石崇殺人,只好一杯又一杯地喝下。王敦卻不為所動,滴酒不沾。甚至在石崇連殺了三人之後依然泰然處之,面不改色。這樣的人如果是個忠臣,想必定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但王敦偏偏選擇了做一個逆臣。
王敦叛亂沒有成功自己就病死了,臨死之前還特意交代自己的兒子讓其先行繼承自己的官位,待搞定了朝廷和百官之後再發喪。可惜王敦的兒子照做了,但等來的不是前方傳來的好訊息,等來的全軍覆沒。王敦被開棺戮屍,甚至連腦袋也唄掛在城頭,以儆效尤。王敦沒有等來他期待已久的加九錫,等來的是腦袋掛城頭,這樣的結局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王敦以討伐奸臣的名義造反的時候,王導是誠惶誠恐,戰戰兢兢的。他除了帶領族人等在宮門外待罪,沒有別的辦法的。好在司馬睿並沒有責怪王導,還完完全全的信任他。其實在當時緊急的關頭,司馬睿是不會也不可能怪罪王導的,即使這個反叛的人是王導的堂兄。因為此時除了王導,朝廷上下沒有人能是王敦的對手。而王導也是頗具無奈,亂臣賊子代代有,沒想到這次居然出現在自己家族。事實上,幫助司馬睿平叛王敦,與自己的堂兄反目成仇也是王導唯一的選擇。要想保住自己的名聲和後半輩子的幸福,王導不能拖泥帶水,必須大義滅親,不留情面。
回覆列表
王導(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龍,晉琅邪臨沂人。襲祖爵即丘子,歷仕元,明,成三帝,德高望重,穩定了東晉偏安局面,朝野稱他為“仲父”。
以王導,王敦為首的琅邪王氏,是擁立晉元帝司馬睿的主力。王導勸司馬睿收羅南渡人士,幫助建立偏安政權。南渡士族雖很多,但建立的政權,還需得到本地士族的支援,才能穩住腳跟。所以,王導又勸司馬睿招引當地大族顧榮,賀循等,使江東歸心。
當時,帑藏空虛,王導首倡穿著練布單衣,又主張“鎮之以靜,群情自安”。同時,在兵事不斷之際,王導等建議設立學校,置史官,制定若干制度,“經綸稽古,建明學業,以訓後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
晉元帝即位,王氏一族位高權重,其中,王敦又有專天下之心,欲廢掉元帝,但因王導堅決不同意,才擱下不議。王敦之亂時,王導被明帝任為揚州刺史,亂平,進位太保。成帝時,庾亮專政,要調對他不滿,勢力日大的歷陽內史蘇峻到京師任職,以奪其兵權。對此,王導反對,說:“蘇峻為人猜險,必不奉詔。不如暫且包容他”。庾亮不聽,一意孤行,遂激起了蘇峻之亂。及亂平,庾亮心中有愧,自請出鎮於外,朝廷大權仍歸王導執掌。南蠻校尉陶稱遊說庾亮舉兵內向,有的人則勸王導私下裡要防備庾亮,王導說:“我與元規(庾亮的字)休慼與共,這些遊說之辭,不應出於智者之口。若誠如所言,即便是元規打來了,我歸隱還第,又有何懼!”並且,又給陶稱寫了封信,說庾亮是成帝的舅舅,理當善待他。如此一來,杜絕了讒間之詞。王導為政清靜,政務寬恕,善處興廢,此後,東晉的政局大體上安定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