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家人文歷史
-
2 # 讀史坊
被自己的丈夫逼死的,喝藥自殺。但她被逼自殺是有原因的,她並不怪丈夫。
乙弗氏的孃家是北朝世家,乙弗氏本人也長得非常漂亮,而且性情溫和,從小不愛說笑,但很的父母喜歡。
公元525年,16歲的乙弗氏嫁給元寶炬。那時候的元寶炬還只是一個王爺。乙弗氏和元寶炬兩人很恩愛,兩人一口氣生了十二個孩子,不過,活下來的只有兩個。
十年後,元寶炬做了皇帝,乙弗氏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皇后,不過,很快,她的皇后位置就有了危險。為了聯絡柔然,在夾縫中生存的西魏皇帝元寶炬被迫娶了一個柔然公主,由於是政治聯姻,柔然的實力又比西魏強,柔然要求自己的公主要做皇后。這樣,原來的皇后乙弗氏不得不出家,給柔然公主讓位。為了不讓柔然公主欺負乙弗氏,元寶炬讓乙弗氏跟兒子去了封地。
元寶炬心存幻想,讓乙弗氏假出家,等過幾年事態緩和了再讓她蓄髮還俗。但是,事情並沒有他想的那麼好,柔然公主在西魏一直沒有孩子,柔然出動號稱百萬雄師的軍隊,要為自己的公主討一個說法。
大軍壓境,西魏的華人都說,元寶炬為了一個女人,讓全國面臨滅國的危險。在這種壓力下,元寶炬不得不下令,讓乙弗氏自盡,以消除人們的謠言。
乙弗氏拿著元寶炬的詔書,不過,她不抱怨,她知道元寶炬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臨死前,乙弗氏把身邊的人剃度出家,然後自行了斷。
乙弗氏死後,元寶炬讓人在麥積山鑿了佛龕安葬。他同時也給自己鑿好了佛龕,等死後要和她同葬。
-
3 # 閒閒老人趙秉文
這是古代版的京城八十一號。西魏皇帝元寶炬本身就是傀儡,權力在丞相宇文泰手裡。身為皇帝,當然要進行政治聯姻,娶了北方民族首領的女兒,但人家可汗說了,我女兒嫁過來,得當皇后。無奈,元寶炬讓妻子出家(其實是一種保護)。娶了可汗女兒後,可汗女兒發現元寶炬還和原配藕斷絲連,十分生氣,讓父親出兵南下攻打西魏,元寶炬無奈之下,只能讓妻子自殺,換可汗退兵。不久可汗女兒也難產而死(報應?還是謀殺?)為了懷念妻子,下令在麥積山開鑿石窟,紀念妻子乙弗氏
回覆列表
乙弗氏出生於洛陽,據史書記載,她幼時便容貌端莊秀美,性格溫婉恬靜,少言寡語,也很難見到她肆意發笑,父母均甚感驚異,對其他親屬說:生個女兒又何妨?如果像乙弗氏這樣,比生個兒子強多了!乙弗氏16歲時,嫁給了南陽王元寶炬。大統元年(535年),元寶炬在宇文泰的扶植下稱帝,是為西魏文皇帝,乙弗氏隨後被冊封為皇后,掌管後宮。乙弗氏生性喜歡節儉,即便是在成為皇后之後依然保持這一作風,只吃簡單的蔬菜糧食,穿舊衣服,從不穿戴貴重的珠寶首飾和華貴美麗的服飾。她平日為人也是寬厚仁慈,絲毫無嫉妒之心,可謂母儀天下的典範,文帝對她愈是敬重和寵愛。乙弗氏共為元寶炬誕下十二位子女,可惜多數早早夭折,僅有太子元欽與武都王元戊存活於世。
按理說,乙弗氏位尊而德厚,皇帝恩寵有加,長子又貴為太子,應該是一生順風順水,可惜在北朝天下紛爭的亂世之中,即便身在帝王之家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元寶炬被立為帝后,曾經盛極一時的北魏帝國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雙方連年征戰不休,相持不下。原本實力稍弱的柔然部落趁勢而起,雄踞於漠南,成為東、西魏競相拉攏的物件,盡得漁翁之利。東魏先嫁蘭陵公主於柔然敕連頭兵豆伐可汗鬱久閭阿那瓌,雙方借姻親關係聯合進犯西魏邊境。西魏無力對抗,便只能同施和親之計籠絡柔然。在權臣宇文泰的操作之下,元寶炬迎娶阿那瓌可汗的長女,但阿那瓌言鬱久閭氏嫁至西魏,只能是皇后,沒得商量。為保西魏江山和身家性命,元寶炬只能受宇文泰所迫,廢去乙弗氏皇后之位,削髮為尼,移居別宮,另立年僅14歲的鬱久閭氏為皇后。鬱久閭氏生性妒忌,怕乙弗氏復得恩寵,便向元寶炬抱怨不休。為取悅這位新任皇后,元寶炬只得將乙弗氏送往秦州,由兒子武都王元戊照顧。元寶炬雖為江山社稷考慮,被迫迎娶新婦,卻始終難忘與乙弗氏往日夫妻伉儷情深,送別之時二人不禁淚如雨下。元寶炬在臨別時暗中囑咐乙弗氏到秦州後蓄髮,以待他日局勢稍緩,夫妻定有重逢之時。
這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鬱久閭氏得知元寶炬對乙弗氏念念不忘,醋意大發,便向父親告狀,阿那瓌率領大軍大舉南下,逼迫元寶炬除掉乙弗氏。元寶炬得知此次大兵壓境乃是因鬱久閭氏,不由得悲憤異常,嘆道:豈有為了一個女人而興百萬之師的道理!如果果真是這樣的話,哪裡有顏面去見諸將帥!他命中常侍曹寵攜帶敕令前往秦州,命乙弗氏自盡。乙弗氏見到敕令,決定慨然赴死,她流著眼淚告訴曹寵:“願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她又召武都王元戊前來道別,囑咐身後之事,並帶給皇太子遺言,言辭無比悽愴,慟哭良久。左右諸人見此悲涼場景,均不由得掩面失聲痛哭,不忍心抬頭看。之後,乙弗氏叫來僧侶,設定供品,命令身邊的數十位侍婢出家為尼,並親自為她們剪掉頭髮。事畢之後,乙弗氏才進入房間自盡身亡,時年31歲。得知乙弗氏的死訊,柔然引兵而去。據說後來,鬱久閭氏因乙弗氏之死,備受良心譴責,時常夢見乙弗氏前來索命,後死於難產,年僅16歲,諡曰“悼皇后”。這真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