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傻大鬧寶萊塢》《起跑線》《摔跤吧!爸爸》都是印度的高評分教育片,為什麼印度的教育片普遍高分?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提到印度電影,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喜劇、歌舞、勵志等等,近年來印度電影市場頻出佳作,在國內廣受好評,之前由印度電影巨星阿米爾汗主演的的《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就感動了無數的中國觀眾。

    好的電影不分國界,總能在細節之處觸動人心,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近日正在國內熱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這是一部能引發中國家長內心共鳴的印度教育電影。

    電影《起跑線》國內熱映

    如果只用一句話描述的話,《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為了讓孩子以後出人頭地,在孩子的教育上絞盡腦汁的故事。

    只是這樣概括的話,相信許多家長都會覺得很普通,沒有想要去看的慾望。

    這不就是中國家長的日常嗎,有什麼好看的?

    的確,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全中國的家長們都在經歷的事情,甚至連電影名字的翻譯,都來自於中國的那句老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這部電影可比你想象的有趣得多。

    妻子米塔堅持要讓女兒上名校

    電影的開頭,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妻子米塔為孩子的教育而煩惱不已。

    丈夫拉吉質疑妻子米塔堅持想讓女兒上名校的想法,但妻子米塔異常激動的表示,正是由於他們自己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會一直停留在中產階級,決不能讓女兒也經歷同樣的命運。

    想要改變女兒的人生,讓她比自己過得更好,就必須要讓她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憐天下父母心,無論在哪個國家,父母永遠都希望子女未來能過得比自己好。

    故事至此展開。

    為了給女兒在名校報上名,丈夫拉吉必須早起排隊,因為學校的名額是有限的,在排隊的過程中,有的家長從凌晨排到深夜,有的甚至就地而睡,其激烈程度,堪比中國的春運。

    除此之外,名校的錄取標準中,還涉及到家長的考核,為了讓女兒能夠順利入學,夫妻二人還必須假扮成上流社會人士,搬進高檔居民區,引發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情節。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儘管拉吉和米塔費盡了心思假扮上流人士,卻還是沒能透過學校的稽核,因為拉吉的身份不符合標準,女兒被學校拒錄。

    正當夫妻二人焦頭爛額之時,一扇新的大門又像他們打開了,原來還有另外一種方法能讓孩子通往名校,那就是貧困生錄取通道。於是剛剛假扮完上流人士的拉吉和米塔,又轉而搬進貧民區,開始扮演起了窮人。

    甚至為了扮好窮人,夫妻二人還向貧民區的原住民“取經”,令人不禁好笑,又心生感慨。

    電影講的是故事,但是觀眾品的,則是人生。

    《起跑線》講述的,又何嘗不是千萬中國家長自己的故事。

    在中國,中產階級這個群體正在日益壯大,經歷過貧窮時代的父母們,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未來的人生不至於像自己那樣艱辛。

    一邊面對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另一邊又咬緊牙關,給孩子上最貴的補習班,擠破了頭想把孩子送進名校。

    可是,僅僅依靠一個名校的頭銜,就能給孩子的未來打包票嗎?

    絕非如此。

    《起跑線》的故事,既是表達了對僵化教育體制的批判,同樣也是在呼籲廣大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認知,真正為子女著想。

    學校不應該成為一家教育工廠,而父母該為孩子做的,也遠遠不止是選擇一所名校。

    《不平等的童年:階層、種族和家庭生活》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蘿在其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階層、種族和家庭生活》指出:美國中產階級和勞工階層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不同:勞工家庭通常奉行“命令-服從”的教育模式,中產家庭則更多采用“談判-妥協”的方式。

    前者會讓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善溝通,也容易養出陽奉陰違、叛逆抗拒的孩子;後者不但能鍛鍊孩子的思維、表達、邏輯,還能培養孩子合理運用規則、說服別人、解決問題、為自己爭取利益(也就是駕馭體制)的信心和能力。

    其實,這就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決定孩子起跑線的,是家長的眼界。

    今年以來,教育部連續出臺重要政策,正是看到了中國教育體制的不足之處,而決心推動改革,培養真正的人才。

    推行素質教育,培養符合時代特徵的人才已成為趨勢,而家長,也更應該跟上潮流,更新和拓寬自己的教育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三的18個魂技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