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掠過林梢的風

    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子兵法·謀攻》,原意為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現多指不透過雙方軍隊的兵刃的交鋒,便能使敵軍屈服。

    心理戰!

  • 2 # 尚清子實用易學

    “不戰而勝”原文出自《孫子兵法》之《謀攻篇》第一段:“……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原文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被後來簡化成“不戰而勝”。

    但本人認為,沒有絕對的不戰而勝,連寫《孫子兵法》的孫武子做不到,比他早的姜尚做不到,比他晚的諸葛亮、劉伯溫都做不到。因為,不戰而勝從狹上理解行的通,這類例子不勝列舉。但若從廣義上去說,從古自今,由外到中,乃至以今往後都是不可能的,永遠無人無任何國家、軍隊、組織到做到。通常大家所理解的不戰而勝只不過是不用動用兵器(武器),不用出動軍隊,不用開火即可使敵(對)屈服。但那些也是在戰,那隻過是用的謀略戰、外交戰、心理戰而已,但仍是“戰”,包括現在若干國家的軍演,核研發。

    從狹義上講的“不戰而勝”到有不少例子,如:

    解放戰爭中北平(現在的北京)合平解放,傅作義率部起義。

    三國時代,張翼德當陽橋一聲喝退曹兵,嚇破敵膽而落馬身亡。

    三國時,諸葛亮利用司馬仲達的生性多疑心理用空城計令其退兵。

    北宋時,關勝大刀一亮震退金兵。

    南宋時,岳飛部將牛皋威風驚退金兵。

    北宋時,宋太祖龍威令常貢國主動歸降。

    西晉時,劉琨吹笳退胡人。

    東周春秋時,鄭國大夫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矛盾憑三寸不爛之舌解鄭國之危。

    以上所舉諸例,實際仍是用的“戰”,只不過用的心理戰、謀略戰、伐交戰。只是不動兵(武)器的“戰”而已,即利用對方的弱點,在未用兵(兵器)出擊之前,要麼向敵方展示自己的強大、強勁優勢、力量,給對方心理上造成威懾力,要麼利用敵方同第三方的矛盾或謂利害關係進行誘導遊說(現在稱談判)以達到己方的目的。

    所以,從廣義上講,永遠不可能不會有真正的“不戰而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嗅覺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