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者空空

    沒有指數那就沒有股市。正常的股市,指數能較為準確體現市場的走勢和經濟形勢。不正常的股市,有些指數可能會歪曲大盤的實際態勢表現為失真。用廣大股民的話說,某些指數有時就成了糟糕股市的遮羞布。

  • 2 # 究天時盡人事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來說吧。

    他反映的是流動性強和規模大的代表性股票的股價的綜合變動,可以給投資者提供權威的投資方向,也便於投資者進行跟蹤和進行投資組合,保證了指數的穩定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而股指期貨的引入增加了做空機制,為股票投資者提供了套期保值渠道。

  • 3 # 漲停王者

    上證指數全名是“上海證券綜合指數”,上證指數只是其簡稱,是上海證券市場的全部上市股票的總和,包括了A股和B股。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系列中最早編制的股票指數,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股票指數,國際上也將上證指數作為反映中國股票市場的主要指數,它的作用在於:首先,上證指數是覆蓋面最廣、股票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指數,基本反映了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情況。其次,上證指數是一種比較均橫的指數,代表了大盤股、中盤股、小盤股的綜合表現,也方便投資者隨時觀察全面把握大盤股、中盤股、小盤面對的表現。

    深證指數包含兩種指數,一種是深圳綜合指數,另外一種是深圳成份股指數,它們都可以稱為深圳指數。深圳綜合指數是老指數,以1991年4月3日為基日,基日指數為100。而深圳成份股指數以1994年7月20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0。一般我們在行情軟體上顯示的指數為深圳成份指數,簡稱:深證成指。兩種指數用法一致,主要看人個喜好了,深證指數也是代表了所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為所有股票的總和。深圳指數的作用也是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由於它涵蓋了中小板和創業板個股,可以反映大多數中小企業以及創業企業的情況,也方便投資者隨時全面觀察整體深圳上市公司的情況。

    滬深300指數,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於2005年4月8日聯合釋出的指數,它涵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300只樣本股,樣本股包括了:銀行、鋼鐵、石油、電力、水泥、家電、煤炭、機械、食品、紡織、有色金屬、交通運輸、商業百貨、電子器件、生物製藥、酒店旅遊、房地產等數十個主要行業的龍頭企業。它會在一定的時間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樣本股,也會加入相應的樣本股。

    滬深300指數的作用是:它反映的是流動性強、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可以給投資者提供權威的投資方向,也便於投資者進行跟蹤和進行投資組合。

  • 4 # 幸福看大盤

    收盤:上漲指數再次收陰,日線出現假金叉狀態,這裡後市的風險是日線0軸下方假金叉,周級別綠苗加長開口擴大,周級別想修復到金叉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那麼這裡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日線級別金叉前的最後一跌,技術指標顯示60分鐘再次金叉比前期最低點金叉的位置偏高,形成底背離B點的後移,日線形成面積底背離價格下破3254低點後,60分鐘形成金叉,下週也就有望日線形成金叉。但由於周級別上漲指數張口較大,本次上漲的日線金叉維持上漲不會很久,還會出現日線級別底背離B點,預計應該在來年一月份出現。很多朋友說這裡做很難,的確如此,由於周級別大級別的向下,小級別的每次都是反彈,因此個股很多都是漲幅小下跌多,因此,獲利較少時不及時離場,絕大多數後期都會被套,因此,在上證指數日線級別底背離B沒有出現之前,不要輕易重倉戀戰。等待日線底背離出現後,行情才會有所好轉,倉位才有可能放大。好了本週結束朋友們再見!

  • 5 # 伍治堅

    當我們開啟任何一張金融類報紙,或者收看財經類電視節目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帶有指數的名詞,以及上上下下的數字變動。

    比如,某一天的財經新聞主持人可能會在電視上報,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25335點,上漲440點,漲幅1.77%。

    標準普爾500指數,報收2786點,上漲47.6點,漲幅1.74%。

    滬深300指數,報收4108點,上漲31.26點,漲幅0.76%。

    這些不同的股票指數,都是由一些專業機構,基於一套嚴格的標準和規則計算出來,反映股市漲跌的一種量化指標。

    指數的用途非常廣泛。比方說,指數可以幫助我們以直觀的方式獲知某國股市是漲還是跌,漲跌幅度有多少。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在過去十多年的歷史價格。基於這張指數價格圖,我們大致可以獲知,美國的科技股票在1993~2000年經歷了一輪大牛市,指數從600多點一路上漲到5000點。2000年,美國科技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5000點跌回到1000多點。

    從2009年開始,美國科技股再次進入牛市。納斯達克指數從1300點左右一路上漲到7000點。這是指數的第一個非常常見的用途。

    指數的第二個用途,是作為對比的基準。

    舉例來說,某一個基金經理過來告訴我們,他管理的基金,去年上漲了20%。大部分人聽到一個基金上漲20%,可能會感覺,這個基金經理好厲害!

    但事實上,要判斷這位基金經理是否真的有水平,我們需要將他的 投資業績和一個基準做比較。如果對比的基準上漲了25%,那麼這位基金經理即使賺了20%,其業績還是跑輸基準,因此他的投資業績算不上出色。真正出色的基金經理,需要在扣除其費用後,長時間跑贏基準,這才是真正的技能。

    指數的第三個用途,是供廣大投資者進行投資。

    大部分比較常見的指數,一般都有跟蹤該指數的指數基金,供廣大投資者購買。

    比如,針對道瓊斯指數,有相應的道瓊斯指數基金。針對標準普爾500指數,有相對應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針對滬深300指數,有相對應的滬深300指數基金。

    這些指數基金,給與了廣大投資者更多的投資選擇,讓他們可以以比較低廉的成本來投資指數獲得指數回報。

    目前,全世界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指數基金,追蹤數以千計的各種指數。大致來說,我們可以把股票指數按照下面的標準進行分類。

    基於指數的編制方法,比較常見的指數有:

    價格加權指數,比如道瓊斯工商指數;

    市值加權指數,比如標準普爾500指數;

    等權重指數,比如標準普爾500等權重指數;

    GDP加權指數;以及基本面加權指數等。

    如果基於市場覆蓋範圍來分,比較常見的指數有:國家股票指數,比如中國股市指數,美國股市指數;區域股票指數,比如亞太股票指數,歐洲股票指數;以及行業指數,比如通訊業指數,消費行業指數等。

    最近幾年,興起了以投資因子來劃分的股票指數,比較典型的有價值指數,動量指數,小市值指數,低波動指數等。關於因子投資,可以參考本人的歷史文章:聰明貝塔。

    世界上比較有影響力的股票指數,比如標準普爾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以及問題中提到的上證180指數,滬深300指數等,都屬於市值加權指數。

    市值加權指數,主要基於每個股票的市值以及其變化來編排指數。在計算市值加權指數時,我們首先需要計算出每一個公司的市值,然後再把他們所有的市值相加,才能最後得出一個基於總市值的指數。市值加權指數的特點,是指數的高低變化,主要受指數成員的市值變化影響。一個股票的市值越高,它在指數中的權重就越大,因此對指數的影響也更大。

    舉例來說,2018年年底,在標普500指數中,市值最大的股票是蘋果。基於其市值,蘋果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佔到了3.8%。如果我們假設指數中有500只股票,那麼每個股票平均的權重應該是0.2%。也就是說,蘋果公司的權重,是一家公司平均權重的19倍。

    類似的,市值第二大的微軟,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佔到了3.1%,是平均權重的15.5倍。亞馬遜的權重,佔到了2.6%,是平均權重的13倍。Facebook和JP Morgan,分別佔到了1.8%和1.7%,是平均權重的9倍和8.5倍。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市值越大的股票,在指數中權重越大,對於指數的影響也越顯著。

    除了市值加權指數之外,還有其他的指數編制方式,比如等權重指數,價格加權指數等。

    不同的指數,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

    市值加權指數的優點,是它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指數。市值加權指數不需要頻繁調倉,流動性也最強。從投資者角度來講,投資市值加權指數基金的成本最低。市值加權指數的缺點,是指數最容易受大市值股票的價格影響。

    價格加權指數的優點,是計算方法簡單。其缺點,是指數受高價股票影響最大,並且在成分股拆股時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典型的價格加權指數有道瓊斯指數和日經225指數。

    等權重指數的優點,是不管市值大小,成員都受到同等對待。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即需要頻繁的調倉。標準普爾等權重指數,是比較典型的等權重指數。

    既然都是市值加權指數,為什麼會有上證、深證、滬深300等不同的指數呢?

    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覆蓋面不一樣。

    如上圖所示。針對上交所上市股票的指數,包括:上證綜指、上證50指數、上證180指數等。

    上證綜指,是中國歷史最長的股票指數,包括了上交所上市的全部股票。

    上證50指數,選取的是上交所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50支股票。

    專門針對深交所股票的指數,有深證100指數,選取的是深交所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前100名公司的股票。

    然後,還有一些指數同時涵蓋上交所和深交所。

    比如滬深300指數,選取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上300支市值和交易量最大的股票。而中證500指數,選取的則是兩家交易所上市值排名介於301-800之間的A股股票。

    剛剛講了不少關於指數的知識,現在我們來簡單講一下指數基金的概念。

    顧名思義,指數基金的目的,就是為投資者提供最接近指數的投資回報。投資者最後拿到手的指數基金回報,應該是指數回報,扣除基金費用,加上租出股票得到的租金,以及調整了跟蹤誤差之後的投資回報。

    基金費用,包括基金經理收取的管理費,基金本身的法律,審計,行政管理,託管等費用。指數基金一般不收取業績分成。

    租金收入,指的是指數基金經理可以將手中的股票借給那些做空的機構,賺取一些租借費。

    跟蹤誤差,指的是指數基金得到的投資回報,和指數本身回報之間的差別。如果跟蹤誤差過大,就可能說明指數基金的投資方法有問題,需要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做的比較優秀的指數基金,和其追蹤的指數回報非常接近。這其中關鍵一點,就是指數基金的費用要控制的非常低。

    比如上圖中顯示的是兩個規模比較大的標普500指數基金,IVV和SPY,以及標準普爾500全回報指數的歷史回報。我們可以看到,三條價格線幾乎完全重合。

    也就是說,投資者幾乎獲得了百分百的指數回報。這就是指數基金能夠給與投資者的價值,讓他們獲得了和指數接近,或者一樣的投資回報。

    投資者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指數基金前,需要先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選某一個指數,然後再比較追蹤該指數的不同的基金之間的差別,再做出比較理性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軟裝怎麼裝,花費用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