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美的人物原型:明末清初的一位清官
《鍘美案》又名《秦香蓮》,是部群戲,在介紹劇情時一定要交代它的考據,因為這是一出絕對的編出來的戲。今天,“陳世美”幾乎成了忘恩負義的代名詞,但歷史上的陳世美非但不是壞人,還是一名廉政的清官,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根本不是宋朝人,所以這部分內容一定要交代清楚。
陳世美原名陳年穀,號熟美,均州人,生於明代天啟五年,清順治八年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考取進士,後被任命為直隸饒陽知縣。任期滿三年後,吏部考核其政績最優,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陳年穀不僅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其道德品質也沒有什麼汙點,更沒有做出貪圖富貴,殺妻滅子之事。
故事由來:好男人遭到惡意醜化
陳年穀之所以被醜化,是因為清順治十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胡夢蝶從均州到京城找陳年穀求官,陳年穀對他們講明道理後婉言拒絕。仇、胡大為不滿,認為陳年穀在求學期間,他們曾接濟過他,現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負義,不念舊情。二人懷恨而歸,途中,在河南南陽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看到戲中所演的正是忘恩負義之事,於是計上心來。他們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年穀,編造了一出他們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所以《鍘美案》也叫《賽琵琶》。
秦香蓮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蓮,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樓人。她是陳年穀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根本沒有戲劇中所編的那些情節,編戲人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蓮改成秦香蓮,把陳年穀化名陳世美,並把事件發生的時間改為宋朝,由此也為鐵面無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項本不屬於他的“政績”。
《鍘美案》久演不衰,愈傳愈廣,真正的陳世美就這樣蒙受了不白之冤。
陳世美的人物原型:明末清初的一位清官
《鍘美案》又名《秦香蓮》,是部群戲,在介紹劇情時一定要交代它的考據,因為這是一出絕對的編出來的戲。今天,“陳世美”幾乎成了忘恩負義的代名詞,但歷史上的陳世美非但不是壞人,還是一名廉政的清官,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根本不是宋朝人,所以這部分內容一定要交代清楚。
陳世美原名陳年穀,號熟美,均州人,生於明代天啟五年,清順治八年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考取進士,後被任命為直隸饒陽知縣。任期滿三年後,吏部考核其政績最優,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陳年穀不僅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其道德品質也沒有什麼汙點,更沒有做出貪圖富貴,殺妻滅子之事。
故事由來:好男人遭到惡意醜化
陳年穀之所以被醜化,是因為清順治十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胡夢蝶從均州到京城找陳年穀求官,陳年穀對他們講明道理後婉言拒絕。仇、胡大為不滿,認為陳年穀在求學期間,他們曾接濟過他,現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負義,不念舊情。二人懷恨而歸,途中,在河南南陽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看到戲中所演的正是忘恩負義之事,於是計上心來。他們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年穀,編造了一出他們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所以《鍘美案》也叫《賽琵琶》。
秦香蓮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蓮,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樓人。她是陳年穀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根本沒有戲劇中所編的那些情節,編戲人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蓮改成秦香蓮,把陳年穀化名陳世美,並把事件發生的時間改為宋朝,由此也為鐵面無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項本不屬於他的“政績”。
《鍘美案》久演不衰,愈傳愈廣,真正的陳世美就這樣蒙受了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