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提起唐朝的詩人,你都會想起誰呢?我猜,你的腦海裡肯定會想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不過呢,唐朝還有很多厲害的詩人,今天我要講的就是“詩鬼”李賀

    誒,鬼好像不是個好詞兒呀,人們怎麼給他起了這個外號?當然了,這可不是說他的詩寫得不好。據說李賀才思敏捷、聰明勤奮,才7歲就能作詩。後來寫的詩,水平也都很高,只不過他很喜歡神話和鬼魅的題材,風格也特別詭異,所以就叫“詩鬼”了。

    李賀詩集

    但你知道嗎?這樣一位大才子,在古代的“高考”,也就是進士考試中,卻被取消了考試資格。這是怎麼回事兒呢?難道李賀考試作弊了?又或者是犯了什麼罪?

    其實都不是,李賀既沒作弊,也沒犯罪。他之所以被取消考試資格,是因為他被人舉報了,而舉報的原因,和古代的“避諱”傳統有關。

    我先簡單給你解釋下“避諱”。古時候,為了表達對君王、長輩和賢人的尊重,人們不可以直接讀寫這些人的名字,甚至在寫這些字的時候,也要故意少寫幾筆,這在古代叫“缺筆”。比如說,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所以和“政”讀音相同的字在當時都要改讀一聲“爭”;再比如說,清朝的康熙皇帝名叫“玄燁”,所以清代人寫字時,所有“玄”字和以“玄”為部首的字,全部都要缺筆,以表示對康熙的尊敬

    那李賀怎麼就犯了和避諱有關的事兒呢?原來,舉報李賀的人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其中的“晉”和“進士”的“進”讀音相同,所以如果李賀去考進士,就是犯了父親的名諱。這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吧?竟然因為自己的父親,而被取消了考試資格,這也太慘了。

  • 2 # 博史通今

    李賀雖然是唐室宗親,其實追起源於,李賀的祖先曾經是唐高祖李淵的叔叔,現在正值唐朝中期,武則天時期已經把李氏宗親打壓的支離破碎,李賀之所以能在洛陽混的開,主要還是靠韓愈。

    所以說李賀是幸運的,大師韓愈的徒弟,再加上他確實才華過人,在京都洛陽如魚得水。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

    不巧李賀因父親去世守孝三年,復出後參加府試,他榮登榜首,而且被推薦直接參加進士考試。李賀似乎看到了自己即將平步青雲的樣子,可惜當時朝廷給了李賀一個荒謬的通知: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有一個字跟進士的"進"同音,有人認為李賀應該避諱這個字,不應該參加進士考試。李賀初出茅廬,驚愕之餘更是憤慨。韓愈當時特地寫了一篇文章叫《諱辯》,為李賀辯解,其中有個例子說:漢朝有個人叫杜度,難道他的兒子要改姓才行嗎?韓愈辯駁的理直氣壯,可是當時李賀太過鋒芒畢露,被得罪者大有人在,包括大名鼎鼎的詩人元稹,最終李賀還是被迫退出考試。通俗的說,李賀彷彿一個剛起飛的大鳥,還未展翅滑翔,就被人用彈弓打了下來。

    那年那月,李賀自視為洛陽城內最具才華的考生,他站在洛陽城的古樹下,看到樹上紛飛的落葉,看到樹下碌碌的螻蟻,他彷彿看到了自己。李賀大病一場,幾乎一夜白頭。

    苦晝短篇: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半年後,李賀在恩師韓愈的斡旋下,得到了一個奉禮郎的職位,解釋一下,這個職位是朝會和祭祀時百官跪拜的引導者。李賀不想和這些跪拜的朝臣一樣,整天唯唯諾諾,他的才華在這裡根本無法得到綻放。李賀不甘心生命就如此平凡,他開始變得消沉。這一年,李賀喝了很多酒,淋了很多雨,看過很多次唐朝的月亮。也許李賀可以相信時間還長,未來有可期,他這把鋒利的寶劍,遲早會被朝廷發現。可是他等不到了,李賀23歲這年,他身體在長期的鬱鬱寡歡下垮了下來,而且病得很重,無奈辭職回鄉,回鄉後得知自己的妻子已死,他茫然不知所措,身體和心理上的打擊,使李賀用了一年時間,才緩過來,但是身體已大不如前。

    一年後,李賀再次離開故鄉,從福昌出發,本打算去南方看望弟弟,可是正逢叛軍攻打蔡州,李賀不得不掉頭向北,到達潞州,潞州有他的好友張徹。在這裡,李賀打算棄筆從戎,帶上男兒的吳鉤,收取他五十州的關山。初到潞州,雖然有好友張徹的舉薦,但是當時的節度使郗士美並不看重李賀,因為李賀身材單薄,一臉病態。後來郗士美調離潞州,張徹也調離了,李賀徹底沒有了施展抱負的地方。

    秋來篇: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在潞州的第三年,李賀27歲,雖然年輕,但是身體每況愈下,連夜咳嗽不止,李賀自知時日無多,他歷經萬難回到家鄉,在叩拜母親後溘然長逝。

    李賀富有才華,沒得施展,視為懷才不遇;

    李賀上有高堂,沒得奉養,視為贍孝有虧;

    李賀棄筆投戎,沒得吳鉤,視為壯志未酬;

    李賀正值壯年,戛然而止,視為天妒英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李賀過於耀眼,他的離去,讓很多文史愛好者嘆息。

  • 3 # 夜小紫

    這個說法有問題啊。

    我們當代人說起來科舉考試,頭腦中的認知,實際上大多是明清科舉的狀況,和宋代都不一樣,和唐代差距當然就更大了。

    比如,我們談起秀才這個詞,都會覺得很一般,屬於層級最低的功名,但是在唐代情況恰恰是相反的。唐代早期科舉主要的科目中,秀才科是比進士科更難考,標準嚴格,每年幾乎只能錄取一兩個人。後來因為這個考試“取人稍峻”,居然被廢除了。故而如果您看到某個唐代早期的人物被稱為秀才,那絕對是人中龍鳳,譬如王維的好朋友裴迪,王維在寫詩的時候特地稱呼他為“裴秀才迪”,榮耀非常。

    再比如,後世科舉考試有什麼一甲二甲三甲進士,錄取的人數很多,但在唐代,進士科是非常難考的。徐松先生的《登科記考》中記載,整個唐代266次進士科考試,共錄取6442人,平均每年只有不到25人錄取,可以說是非常難考了。

    在這種殘酷的錄取率之下,很多我們熟悉的優秀詩人,都是沒有進士功名的。

    說回李賀,李賀並非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他詩集中就有他參加府試的試帖詩《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

    他不能參加的僅僅是府試之後錄取進士的考試,這裡頭就有個非常有名的公案,說他的父親名李晉肅,晉讀音和進一樣,為了避父親的諱,李賀不應當參加考試。當時文豪韓愈為他鳴不平,寫了文章抨擊避諱避過頭了。

    但由此說李賀不能參加科舉是片面的,譬如考試科目很多,李賀實際是可以去考明經科做官的。譬如詩人元稹就是明經出身,最後做到宰輔,這條路不是不能走。但李賀終究沒有選擇明經等其餘科目,這其中的原因,大抵在於社會上對明經科的歧視,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以唐宗室後裔自許的李賀不願意走這條路被人歧視,寧願走關係靠恩蔭做個九品的奉禮郎也不願“變通”。

    實際上,這是一種唐代相當常見的文化心理,杜甫不也是一擊不中,寧願走獻賦這種古典路線也沒聽說他去考明經。

  • 4 # 史論縱橫

    李賀是李唐宗室,乃是李淵叔父大鄭王李亮的後裔,本就是遠支宗室,傳到李賀這一代,家道早已沒落了,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宗室血脈給李賀帶來的榮譽感,李賀自小也心懷遠大抱負,發奮讀書,以備他日考取功名重振門楣。

    李賀也很有文學天賦,兒童時代就通曉詞章,少年時期就名氣在外,加上他博覽群書、勤奮好學,所以很順利的就通過了河南府試,獲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

    在此之前可以說李賀的人生可以是順風順水,才氣聞名鄉里,科舉仕途順暢,平步青雲指日可待,他浪漫主義的詩風也由此養成。

    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在李賀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時候,改變他人生的第一次劫難降臨了,有他的競爭者,嫉恨他的才華與名氣,意欲毀掉他的仕途,便提出李賀的父親名曰李晉肅,晉與進同音,李賀應該避父親諱,不得參加進士科,考取進士功名。

    在這裡,縱橫簡單說說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區別於我們熟知的明清時期的科舉。

    唐朝的科舉沿襲隋制,並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選撥人才的考試製度,唐朝科舉考試有常科與制科兩種,制科是皇帝下令才會臨時舉行的考試,而常科就是每年都開設的考試,包含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科目,唐朝前期很重視秀才科,後來漸漸廢除,後來注重的科目只有明經與進士兩科;明經其實就是背誦詩文填空以及翻譯註釋,只要肯下功夫就沒什麼困難,而進士科就比較考驗考生的學識、見地以及文學功底,所以唐高宗以後對進士科極其看重,位列朝堂的高官基本都得是進士出身。

    李賀生活科考的年代是唐德宗的貞元年間,也就是說舉進士才能任高官已經是朝野共識,讓李賀避諱而不準參加進士考試,就相當於斷送了他的仕途,讓他與朝堂高官絕緣,多麼狠毒的一手誹謗啊!

    李賀的老師,著名的詩人韓愈聞知此事後,特意做了一篇《諱辯》力挺李賀,“律曰:“二名不偏諱。”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律曰:“不諱嫌名。”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

    大概就是說尊者親者是兩個字的名字,不需要對單個字避諱,孔聖人的母親名徵在,孔子說徵時不說在,說在不說徵就算是避諱,同理,李賀父親名為李晉肅,只要不連起來稱晉肅就算避諱,單獨稱一個晉字不算冒犯父親名諱;

    再者,古禮並不講究避諱相近的字,晉與進士只是同音並不同字,不能以這種荒謬的解讀來限制李賀的科考之路。

    然而李賀年少輕狂,得罪了不少人,不僅競爭者如此詆譭他,就連一些朝臣也看不慣他,也贊同這種說法,只有韓愈不留餘力的支援他,可惜韓愈當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他的力挺並沒有發揮作用,禮部官員也是個糊塗蛋,最終對讒言予以採信,不允許李賀參加進士科考,斷送了他的仕途。

    對於自小苦讀,一心入仕報國的李賀而來,這一打擊無疑是沉重的,後來他也曾被啟用做了從九品的小官,負責在祭祀朝拜時帶領官員參拜,李賀不甘一生做著沒有意義的小官便辭官回家了。

    此後的他的詩詞也多了一個主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憤懣,仕途的坎坷讓這位才子一生愁苦多病,年僅27歲就與世長辭,李賀一生雖然沒能留下政績,但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李賀的詩鬼名號千古流傳。

    最後,分享一篇李賀在河南府試時所作的樂府詩,祝福即將高考的莘莘學子們金榜題名!

    雕玉押簾額,輕縠籠虛門。井汲鉛華水,扇織鴛鴦紋。迴雪舞涼殿,甘露洗空綠。羅袖從徊翔,香汗沾寶粟。

  • 5 # 潤佳

    死的太早。對李賀瞭解不多,他有一些詩句想像力極為靈動飄逸,類李白,但格局不如李白很多。打個比方,就像一個球員技術出眾,盤帶過人能為超強,但沒有大局觀,不善於閱讀比賽(德尼爾森)。

  • 6 # 唐不聞

    “李杜”彷彿是大唐繞不開的一個詞一樣,不僅李白和李商隱,李賀也和杜甫、杜牧產生過一些關聯。

    杜甫極有可能是李賀的叔伯輩,他有一首詩是送給表弟李晉肅的,而李晉肅就是李賀的父親。

    杜牧則在李賀死後十五年,為他的詩集作了序,這篇序也成了後來推斷李賀生卒年的重要依據。

    李賀之所以不能舉進士,恰恰和他父親的名字“晉肅”有關。

    其實他之前也可以算是一帆風順了,少有才名,並得到了韓愈和皇甫湜的賞識,參加河南府詩也非常成功,試題是按照每個月的特點寫樂詞。他寫了十二個月帶閏月一共十三篇,別出心裁,意象新穎,沒有落入俗套,比如八月就寫中秋月圓之類,因此順利透過。

    就在要參加進士考試時,他遭受了當頭一棒。有人說李賀的父親名字裡有“晉”字,和“進士”的“進”同音,所以應該要避諱,不得參加考試。

    危難時刻,韓愈站了出來力挺李賀,他撰《諱辯》一文稱:按照規定,雙名沒有必要單獨避諱其中某個字。比如孔子的母親叫“徵在”,孔子可以單獨說“徵”,也可以單獨說“在”,只要不一起說就可以。因此李賀完全沒有必要避諱舉進士。否則,萬一李賀的父親叫“仁”,那他不是連做“人”的資格都沒了?

    可惜韓愈其時在官場自身難保,人微言輕,也未能真正幫到李賀。李賀大受打擊,灰心喪氣地離開了長安。

    雖然後來再次得到舉薦,他返回京城做了三年奉禮郎,但只不過是個從九品上的小官,開會祭祀時的禮儀服務人員而已。三年之後,他就自己辭職不幹了。

    他辭職不幹,一方面可能和職位低微實現不了理想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他一直體弱多病有關。他不到二十歲時,就寫“歸來骨薄面無膏,疫氣衝頭鬢莖少”,似乎已經脫髮了。長期的不得志、窮困、病魔纏身,使得李賀的詩歌裡多有魔幻、陰森、愁苦的意象,成就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因此得到了“詩鬼”的稱號。

    在如此折磨下,李賀活了二十七歲就去世了,因此留下的詩歌也不過兩百多篇,但後世仍然不乏有人認為他足以與李白匹敵。

  • 7 # 姚樹井

    元和五年也就是810年,21歲的李賀去河南府參加貢試,被推選應進士舉。但是有很多嫉妒李賀的人說李賀的父親[李晉肅]名字裡面有一個晉字,這個晉字和進士的進同音,是家諱,所以李賀不能參加應試進士考試。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

    很多情投意合的哪怕就是因為八字不合也會分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利波特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