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憶史官

    在歷史長河中,朝廷多由儒家文明的漢人主導。清軍入關,迅速奪取天下,滿洲這個少數民族掌握權力,改變了以往的傳統。這讓許多信奉儒家文明的漢人難以接受,覺得“夷人”傷害了他們的尊嚴,因而反清復明的活動層出不窮。康熙想做一個好皇帝,想定國安邦,但正因為他的滿人身份,從京城到地方都有反對者,“朱三太子”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三藩之亂”時,京城有個叫楊起隆的人,秘密策劃謀反。這哥們,原本是京城的一個市井無賴,沒什麼立場,但胸懷大志,他利用了當時的滿漢矛盾,以成就自己的事業。為了讓造反具有煽動性,楊起隆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籤——朱三太子,這就符合了漢人的民意,容易壯大自己的隊伍。真正的朱三太子,是崇禎的兒子朱慈煥,但已經流落民間,因為下落不明,給了別有用心之人以利用空間。

    楊起隆恐怕連自己也沒預料到,自己的定位有多準確,“朱三太子”的招牌有多大號召力,許多前朝遺民反清復明的希望很快被點燃。

    但人多了,就容易走路風聲。1673年底,鑲黃旗監生郎廷樞,發現家裡的傭人行為反常,工作態度不好,見到主人也不打招呼。這引起郎廷樞的怪異,於是,他對家裡的傭人進行秘密監視。結果,他發現家裡的傭人竟然在密謀造反。郎廷樞嚇傻了,趕緊將此事向康熙彙報。令康熙感到害怕的是,正黃旗的周公直,家裡也成了賊窩,三十幾個僕人,聚在家裡準備造反。

    康熙馬上下令,調兵包圍周公直家,準備抓捕幾十個密謀造反人員。躲在屋內的造反者發現被清軍包圍,反正都是死,不如拼了。但區區幾十個烏合之眾,畢竟不是正規清軍的對手,造反者很快就被抓捕。清軍順藤摸瓜,又搜查出幾百人。

    康熙意識到“朱三太子”問題的嚴重性,此時天下大亂,京城如果再亂,清朝就要回老家了。他下旨關閉京城九門,進行全城大搜捕。但康熙沒想到,這樣做導致的後果,讓全城百姓和臣工,個個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百姓出逃。此時的康熙,正在集中精力對付“三藩”,為了避免京城出亂,就將“朱三太子案”交給刑部處理。

    刑部審理後,向康熙彙報:這群叛亂分子,以“朱三太子”為首,而且人數不少,他們計劃在康熙十三年元旦動手,行動目標是“各殺其主”,等大功告成,叛亂者就能當上被殺者的官職。也就是說,殺大學士的人,可以成為大學士;殺尚書的人,可以當尚書。這件事暴露出來,還是因為郎廷樞家的傭人,想著自己要當大人,一時激動而露餡。楊起隆聽到風聲後,溜之大吉。

    康熙聽到這個計劃,極其震怒,想到一夜之間朝廷的達官貴人的下場,實在恐怖。如果不是發現及時,整個朝廷都會被格式化。這件事,令朝廷的大臣空前團結,畢竟事關生命安全。對於這群叛亂分子,刑部的處理意見絲毫不手軟。

    但因牽連甚廣,京城又人心惶惶,康熙權衡之後,為了讓老百姓安心,僅僅殺掉重犯和禍首,對於從犯和家屬寬大處理。

    楊起隆的計劃雖然破產,但他的做法,啟發了許多人,讓人意識到,“朱三太子”這塊招牌有很強的號召力。於是,後來又陸陸續續出現幾件“朱三太子案”。康熙對這些假冒朱三太子的人絕不妥協,抓一個殺一個,即使是真正的朱三太子也不例外,讓那些企圖用“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人知道,我能胸懷天下,但容不下叛亂。

    總結:對反清復明的人而言,“朱三太子”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招牌背後的影響力,能夠迅速吸粉變現才是他們的目的;但對康熙而言,“朱三太子”始終是眼中釘,也是清朝的威脅,必須除之而後快。

  • 2 # 雍親王府

    所謂的“朱三太子”,就是明朝崇禎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朱慈炯。

    朱慈煥生母為崇禎皇帝的周皇后,是崇禎的第三個兒子。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就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一天,在崇禎皇帝的安排下,將他的兒子們分別進行了化妝出逃,結果一個都沒有跑出去,都被李自成抓了正著。但是後來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吳三桂和多爾袞擊敗後,蒼茫逃回北京,草草舉行了登基儀式後就撤出了北京,而就在這個時候,原本被李自成俘獲的崇禎的兒子們就此全部失去了音訊,

    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民間一直流傳著崇禎皇帝的三太子,即朱三太子一直還活著,而“朱三太子”也成為了一切“反清復明”的起義軍打出的共同名號。

    在康熙年間前前後後發生了多次以“朱三太子”名義的造反活動,“朱三太子”已然成為了“反清復明”的一杆旗幟。

    在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楊起隆冒充“朱三太子”,在京城發動了“反清復明”的起義,但是馬上就被鎮壓下去,楊起隆本人逃竄,隨後的多年裡,楊起隆及其部下又多次以“朱三太子”的名義鼓動清朝官員及軍隊叛亂,或者索性自己揭竿而起,選擇起義抗清。這段故事,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著相關的描述。

    而除了楊起隆之外,幾乎所有的抗清起義都會打上“朱三太子”的標籤,而“朱三太子”在這個時候無疑成為了所有起義者的圖騰,至於真正的朱慈炯到底在沒在世,有沒有參與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除了這些小打小鬧的抗清暴動選擇了“朱三太子”的旗號外,就連“三藩之亂”的領頭者,平西王吳三桂,打出了“興明討擄”口號,擁護的也是“朱三太子”。

    在吳三桂的《討滿清檄文》中,就有著這樣的文字:

    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帝,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記名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忍隱,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

    吳三桂說自己投降清朝就是為了忍辱負重,擴充軍備,好在機會成熟的時候,起兵反清,重新擁立被宮中太監保護下來的先皇三皇子,也就是“朱三太子”,而這也成為了吳三桂起兵造反的原因和目的。只不過後來的吳三桂拋棄了“朱三太子”,自己選擇了稱帝,但是足可見“朱三太子”的名號的重要影響力。

    實際上,從北京城中成功逃脫的並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炯,而是崇禎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只是朱慈煥最終的結局也是非常的悲慘。

    朱慈煥,明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生母為崇禎非常寵愛的田貴妃。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慈煥成功逃離李自成軍中後,便隱性埋名,流落民間,隨後為一戶姓王的鄉紳家收留。由於這位王鄉紳為前明官員,對於明朝極為忠誠,於是就將朱慈煥安頓了下來,朱慈煥也就此改名王士元。隨著王鄉紳的去世,朱慈煥重新流落民間,經過一份周折,最終在江浙地區定居了下來,結婚生子,同時也將自己是前明崇禎皇子的身份掩藏了起來。

    但是後來,朱慈煥無意之間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更為致命的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後,有人開始利用他的名號在江浙地區開始了“反清復明”的起義,驚嚇之餘的朱慈煥帶著家人逃到了山東,但是仍被當地官府緝拿。

    最後,年過七旬的朱慈煥被康熙以“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的罪名凌遲處死,被同時處死的還有他的全家老小,明朝正統的皇族血統,也就此滅絕。

    而在清朝的史料中,記載著朱慈煥是5歲時便去世了,同時將其封為悼靈王,非常明顯,這就是政治統治的需要。

  • 3 # 秦桑之

    崇禎年間,明朝的腐朽統治被農民起義軍推翻,清軍乘隙入關,當時的滿洲貴族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對漢族的軍民進行了殘酷血腥的鎮壓,導致民族仇恨的情緒急劇擴散,雖然政府陸續推出了很多懷柔政策,但是全國的抗清鬥爭依然在不斷的進行著。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就是最反清勢力的代表! 崇禎皇帝有七個兒子,到了明末,只剩下三個,分別是太子,定王和永王。朱由檢吊死煤山之後,太子和其他皇子就逃出北京城,藏匿人間!在順治初年,就有很多故明太子案轟動朝野。到了康熙年間,隨著故明皇子潛匿民間傳聞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幟與清廷作鬥爭。在康熙十二年底,京師爆發了楊起隆詐稱“朱三太子”案,他們以“白布裹頭,紅布披身為號,約於京城內外放火舉事,最終失敗,楊起隆逃走,清政府在城內大肆搜捕起義者,數百人被捕,上千人受牽連。三年以後,楊起隆依然在逃,而在福建又出現一起以蔡寅為首的詐稱”朱三太子“反清案,蔡寅派人潛入泉州城,試圖裡應外合,他們頭裹白布,被稱為”白頭賊“,曾發展壯大到數萬人,可最終還是被清軍擊敗,以失敗告終。到了康熙十八年,真正的崇禎太子朱慈燦被抓,原來一直躲在寺廟為僧,後與之前作亂者對質,俱不相識。可見,清初”朱三太子“案的原由皆是由複雜的社會矛盾引起的戰爭,並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小虎沙皇8-0狂C,自信扭頭,蛇女大招形同虛設,這算是永不石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