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曰先生
-
2 # 三月三日2
止痛藥只是一種統稱,不同種類的止痛藥,作用於人體不同靶點,嗎啡,哌替啶等作用於人體中樞阿片受體,起到全身止痛作用。非甾體止痛藥則是阻斷人體中的前列素,前列素是致痛,致炎,致熱物質,所以布洛芬,撲熱息痛,可以止痛,去熱的原因!
-
3 # 人生碌碌而為何
其實道理很簡單,止痛片吃進去以後,會被分解成一種化學物質,在身體裡蔓延,這種物質對於正常的部位沒有任何作用。
而身體疼痛的部分也會產生一種p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粘附到神經上,並使其感到疼痛,而這時神經就會給大腦發射定位訊號,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到那個部位疼痛。
而蔓延到全身的止痛化學物質,在遇見疼痛產生的粘附在神經上的p化學物質時,兩種化學物質會發生反應,生成另一種新化學物質,這種新化學物質會讓這個部位的神經慢慢麻木,所以你也就感受到疼痛部位的疼痛在慢慢減輕。
當止痛藥的化學物質少,而疼痛產生的p物質多時,止痛物質消耗完以後,p物質又開始粘附到神經上,這就是人們有時吃完止痛片後過一會那個部位又開始疼了的原因。
並且這種p化學物質有自身的免疫功能,時間長了會對這種止痛藥物質產生抗體,所以止痛藥吃的多了,會發現作用變小,到甚至沒用了。
止痛片只是治標不治本,麻木神經而已。
-
4 # 老趙點評
我猜樓主可能問的是藥物的耙向性的問題。口服藥物一般的體內過程是吸收、分佈、代謝、排謝。大家都知道,藥物經過吸收後,會分佈到各組織間液和細胞內液。但是由於血漿蛋白結合率、器官血流量、生理屏障以及體液的酸鹼度理化性質等因素,導致藥物在體內的分佈是不均勻的,簡單的說就是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能夠讓藥物實現如同導彈一樣的精確制導,只在病變部位聚集,而正常部位少量或沒有藥物?這是藥學界一直在尋求解決的一個問題
-
5 # 那個人OVO
首先,痛覺的產生和調控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來完成的。鎮痛類藥物如嗎啡口服後,經腸道吸收入血,經血液迴圈迅速遍及全身,只有少量可以透過血-腦屏障,但足以發揮其中樞性藥理作用,即可直接抑制中樞神經中的痛覺傳入神經,最終減弱或阻滯痛覺訊號的傳導,產生鎮痛作用(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概述,對這個藥物是如何抑制痛覺訊號轉導感興趣的寶寶,可以詳細講解喔)。
-
6 # 小鄒有理想
不是說它找得到你哪裡疼,是它會讓你神經痛的地方全部都不痛。止疼藥裡面的化學物質可以抑制你體內的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並不是只有男性才有,只不過是最開始是在前列腺裡發現的命名為前列腺素,後來人們發現身體的各種部位都可以合成前列腺素,但是前列腺素這個名字並沒有改而沿用下來。止疼藥裡面的化學物質還可以降低你神經末梢的敏感度,這樣你的神經就都不會痛啦。疼痛本來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比如手上紮了根刺會讓你意識到需要拔出來,但是有些疼痛卻成為了一種疾病。對於疼痛,用了止疼藥還要尋找根源,一味地止疼只是治標不治本。
回覆列表
其實。。。。。它是靠猜的!!!大致是,進入人的體內之後他們會開個會商量一下,舉手表決一下客戶可能是哪裡疼。然後派代表去實地考察一下,來判斷到底是不是那個位置在疼。。。。如果到達實地一看,一群無業分子圍在神經系統上開Patty,就立刻電話聯絡總部大部隊開來。給他們攆滾蛋。。。並且嚴密保護神經系統!使敵對分子不敢靠近。。。。。。。。。額!我就來逗一樂的!別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