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最近,由日本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編而成奇幻歷史劇《妖貓傳》用李白的這首《清平調》將人們目光重新聚焦於曾經的大唐盛世。當年盛極一時的天寶繁華,被陳凱歌導演用一場別開盛面的“極樂之宴”表達地淋漓盡致。在這場盛宴的最後,作為楊貴妃“乾兒子”的安祿山持刀獻舞。這個安史之亂始作俑者的“彪悍與狂放”的形象,讓觀眾倍覺“胡風”鋪面而來。實際上,安祿山和他的重要叛軍好友的確多是胡人出身。

    圖/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北疆發端

    據載,歷史中的安祿山在造反之前的前三年,安祿山已時楊玉環的族兄——宰相楊國忠看出了反相。在安史之亂的前一年(754年)3月,被召進京的安祿山就因朝廷中的不利言論,藉機溜回了長安,回到自己的老巢范陽,此後直到第二年冬天安祿山扯大旗造反,安祿山再也沒有來過長安。那麼,安祿山是如何在河北之地一步步建立其自己的核心“創業”團隊的呢?答案:靠胡人。

    

    安史胡酋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觀點,安史之亂的重要標誌就是唐玄宗統治時期河北地區的胡化。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盛世胡化”的怪圈,除了河北(主要泛指今天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遼西等地)歷來為邊疆要地之外,更為重要是胡人的大量湧入。唐朝前期,內附的突厥部落等部落就相繼到這一代落腳,開元初年,玄宗在營州一帶(遼寧朝陽)“招輯商胡,為立店肆”。這一地區歷來是遼東前往中原的重要通衢之地,再加上緊鄰遊牧地帶,所以逐漸吸納了大量胡人的湧入。

    

    圖/胡族混雜的營州

    對於安祿山族源的記載,唐朝歷史以“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雜胡”一筆帶過,實際上所謂雜胡就是指“雜種胡”,是不同種族胡人通婚的後代。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人,給其起名“祿山”,就是軋犖山,為粟特語Rokhshan,是光明的意思。有學者稱其父為西域康華人,因而認為安祿山具有粟特血統。安祿山早期一直混跡於安姓突厥人之中(其繼父姓安),後來這一突厥部落投降唐朝,安祿山也就乾脆取漢姓為“安”,隨後改頭換面,從唐朝手下的“捉生將”(類似於偵察兵)開始一步步成為了幽州刺史節度使手下的愛將。

    而安祿山的親密戰友史思明更是根正苗紅的寧夷州(遼寧朝陽附近)突厥人,姓阿史那氏(曾經的突厥王室),這位仁兄也是從基層幹起,和安祿山在唐朝與奚族、契丹的戰鬥中不斷晉升高階段位。

    

    再看看安史兩位手下的大將,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當年),安祿山讓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32人代漢將,這一意圖明顯也有著利用胡族將領控制軍權的目的。安史叛軍中的先鋒官張孝忠,原名阿勞,是奚族乙失活部人;曾經替安祿山把守井陘關的李寶臣也是奚族人;勇將王武俊則是契丹人;阿史那承慶和阿史那從禮則是正宗突厥後裔,其他如安守忠、安俊雄、安曉疑為安祿山的同族,可能都是突厥安姓的後代。除了在這些胡人將領之外,安史叛軍的部隊中同樣有著來自河北地區的眾多突厥、契丹、奚族戰士,正是因為這些胡兵胡將的存在,才讓安史叛軍能夠在短時間內連破大唐的兩座都城。

    

    圖/安史之亂的具體動向

    縱觀安史之亂的戰役全程,安史叛軍中的胡人力量可謂整個集團中的核心。這也反映了唐朝從建國以來(尤其是玄宗以來)大量任用胡人為將的顯著特徵。事實證明,博大的胸懷之下,自然會有真心實意的認同,也會有黑暗的滋長,如果將胸懷無尺度的施加給黑暗,那麼後果很可能是反噬,對安史叛軍如此,對東方的海島亦是如此。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安史之亂是漢人。

    吐蕃才是胡人。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佔,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

    以至於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史無前例地達成:“天子九逃,國都六失”的成就。

  • 3 # 訏謨定命1

    安史之亂大多是胡人,漢人佔小部分。玄宗窮兵黷武,擴張太大,用漢族僱傭戍軍成本太高,用府兵府兵逃跑。所以只能僱傭胡人當兵。安祿山謀反時,先撤換所有漢族將領,然後騎兵。胡亂擴張,都是傻逼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防止熔噴布的靜電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