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短閱讀之家

    所謂野史,泛指非官方修撰,或不被嚴肅學術認可的私人史料。野史的產生並非一定是有意杜撰,多是一些私人記載或史料加工,故大多未經嚴肅的學術考據,顯得不夠嚴謹,真實一般低於正史,但是其創作不受官方影響,內容又比較繁雜,所以也是正史的有益補充,《史記》中就引用不少當時的“野史”史料。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內的一段話:“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只因為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但如看野史,就更容易瞭然了,因為他們究競不必太擺史官的架子”。

    首先要澄清一下,野史原意與現在的“野史”意思是完全不一樣,古代修記歷史是史官的職責,不允許民間私人修史,私人所治史料被稱為野史,是對官方史料的補充,此時的可信度並不低。是與官修的史書不同的另一種史書,與“正史”相對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稗官者,採錄民俗民情的小官也。《漢書·藝文志》引如淳所說,“細米為稗,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所謂“野”,有兩層含義:第一,從與在朝人士相對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層人士)所作,未經官方審定,更不是“欽定”的,甚至為官方所禁,不是藏於廟堂官廳,而是流傳於“野”,當然,其中某些書也流傳到官廳,在流傳中經過官方刪改;第二,從雅與俗、文與野相對立而言,是未經人工過分雕飾的,是原始的史料,雖然顯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真實性 。

    私人治史的第一人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在當時就是“野史”。但是其學術水平得到了官方和百姓的認可,從此以後官方默許了民間私人治史。

    其實,由於正史確實會受到統治者、當權者的刪改,所以很多人對正史比較排斥,認為正史不如野史可信,這就有點矯枉過正了。因為要改一本書雖然很容易,但要完全改變一個事件的歷史記載是非常困難,而且這些改動會更另一個側面還原歷史真相。統制者、當權者一過氣,馬上就會有史家修訂過來。這一點舉民國和weng革的例子最好的理解不過了,現在那樣改的面目全非的歷史正在一點點還原,而且當時改的越大的,反衝也越厲害,甚至有人說“把改過的歷史反過來看一下,馬上就明白歷史真相了。”這種說法雖然誇張一些,但也不無道理。

    比如,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就改過歷史,但是到李隆基時,官方的歷史也基本恢復原貌了。雍正繼位後也改過歷史,但是後世的正史也並未完全受其矇蔽。再比如,以前說國軍不抗日,這是正史記載的,對史料的改動也是天翻地覆的,但是現在不過幾十年,正史也改回來了。

    綜合來看還是正史的可信度要高一些,因為在一定的時間段雖然正史會向權力低頭,但時過境遷,公道自在人心,新的統治者為了取信於民,必然會對過去的正史進行一定的還原。所以,二者不能偏廢,研究歷史,當以正史為主,野史為輔,相互印證。

  • 2 # 紅樓夢魘時

    有些事情一旦過去,再想考證就變得十分艱難。現代破案尚且如此,何況是訊息閉塞的古代。只要當權者心念一動修改幾分,再多的蛛絲馬跡在幾代之後也會消失不見,真相基本就被埋沒在歲月的黃土之中了。

    所以現在看正史,人們特別願意相信那些品德高尚、不向皇權屈服的人所著的史書。但不能否認的是,他不屈的記錄事實,後代卻可以隨意篡改其中的一些文字。

    所以現在去看歷史,相反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相信一些野史。歷史大事件,沒有人比皇宮裡的史官知道得更清楚,但民間的野史卻可以聽到更多來自百姓的言論。但往往謠言也是從七嘴八舌中傳播開來的,它會摻雜更多的雜質與不可控的因素。所以野史在現在最多隻能算一個民間參考。

    況且,近些年有些文章標題喜歡用“野史”來介紹一些古時候的風流韻事,使大家越發覺得野史帶著更大的吸引力。對於這一類野史,想來就和現在許多明星的同人小說差不多了,只是古時候民間對遙不可及的一些人的一些幻想,可信性就更低了。

  • 3 # 哇嗚嗚哇

    野史,更多的是不為當權者所承認的撰寫的歷史,所以稱之為野史。正所謂野史,很多是道聽途說,並不是第一現場見證人,所以不可以盡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刷脂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