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VLOG

    二戰時期d的蘇聯炮兵,要看是什麼階段的。在二戰初期的蘇德戰場上,蘇軍初期被德軍打的措手不及,不僅人員損失巨大,武器裝備炮兵裝備更是被繳獲,摧毀,丟棄的數量很大。不過隨著蘇軍慢慢的緩過來之後,蘇聯炮兵充分發揮大炮兵理論。

  • 2 # 重大現場

    當然了,相當厲害,往往被人形容為:大炮兵主義。

    許多人從裝備角度說,蘇軍炮兵談不上什麼強大,相關說法沒有問題。論火炮的質量與數量不比德國強什麼,蘇軍的步兵師往往只有76毫米口徑的火炮,至多隻有122毫米,相比之下,德軍的步兵師普及了105毫米,150毫米級火炮也不少。論到彈藥的生產量,也沒法與德國比。往往是某一口徑的彈藥生產量僅為德軍次一級口徑炮彈的產量,蘇軍真正佔據壓倒優勢的其實為迫擊炮方面,以及火箭炮等。

    實際情況卻為另一回事。不是,德軍需要同時面對多個對手,總量的大優勢,轉變成具體戰場的小優勢,甚至是劣勢。而是根本講明白一件事:大炮兵主義是一種戰術,而不是講炮兵裝備如何。

    蘇軍在炮兵編制與戰術應用上,相當有特色的。

    蘇軍的步兵師炮兵火力看上去弱,卻是有意為之,經過壓縮步兵師編制,以加強其它部隊,比如:坦克部隊。戰前的步兵師編制一直在壓縮,6千人已屬大師,不及戰前的一半,實際3000人左右的就不錯,重火力沒減少,甚至略有增加,人數與火炮比例上反而是大大加強。控制步兵師的火炮數量,讓蘇軍可以組成專門的炮兵師,炮兵軍等,以特定目標組成的單位,以應對不同的情競。

    更重要的是,蘇軍強調炮兵的集中使用,整個戰線上,可以處於劣勢,但是在主要方向上,絕對形成優勢。到了戰爭後期,每公里正面集中幾百門火炮已經是一種常規行為。

    不僅要在區域性集中大量火炮,更要集中投射彈藥,蘇軍在進攻中,強調炮兵的火力準備,使用的炮彈不是以發計,也不是噸,而是以火車車皮計算,後期的火力準備幾乎就是翻地,把整個地面全部用炮彈清理一次,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這次再強的德軍也沒法發揮作戰。

    這種炮兵集中使用與大彈藥量投送結合到才形成所謂的:大炮兵主義!簡單的從裝備上對比,那屬於不懂戰術應用。

  • 3 # 萬千沙粒隨風去

    蘇軍在火炮裝備的絕對數量,戰鬥的火力投射量來說,確實牛逼。但是從戰場的有效毀傷效率來說,比德軍差不少,特別是進攻作戰的時候。因為德軍大部分時候對防線的反滲透工作做得很好,蘇軍偵查部隊經常不能在進攻前提供德軍的高價值目標和佈防圖,所以毛子的炮兵參謀作業經常就是在地圖上憑想象圈出潛在敵軍陣地進行炮火準備,其效果可想而知。

  • 4 # 深度工場

    二戰期間蘇聯炮兵真的是非常厲害?基本上二戰炮兵有這樣幾個路子,蘇聯肯定是炮兵非常厲害的一個,但是蘇聯重炮兵其實很少,大部分都是76毫米野炮,122毫米火炮和迫擊炮。

    蘇聯喜歡建立獨立的大編制炮兵部隊,然後在主攻方向上投入大量這種大編制炮兵部隊,在某個地域形成絕對的5-10倍炮火優勢,而實際上蘇聯炮彈產量並沒有多大優勢。

    因此,蘇聯喜歡集中大量火炮在一個區域,隨後進行快速的急速轟擊,這樣一下子就撬開對方的陣地,這樣做在很短時間內炮火非常猛烈,而且彈藥消耗量還相對少一些,後來志願軍也學習了蘇軍這一招。

    德軍的特點是重炮特別多,炮彈也多,但是德軍喜歡使用少量重炮進行長時間炮擊,進行廣泛壓制,畢竟重炮射程遠,威力大。日本陸軍的重炮數量只有德國的十分之一,但是考慮到日本真正的野戰師團也不多。

    因此,日本師團炮兵其實只有德國步兵師炮兵力量的一半,日本炮兵喜歡瞄準射擊進行那種經過觀察確定目標以後,三發急速射,五發急速射之類的戰術。

    二戰美軍的炮兵水平其實也比較高,這是因為美國炮兵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無線電和有線電聯絡系統,可以讓各個炮兵單位有節奏的對整個區域進行炮擊,但是這樣對後勤的要求也特別的高。

  • 5 # 福林說歷史

    貼一個我以前釋出的影片,前蘇聯每公里300門火炮的暴力美學。大家隨意感受下

  • 6 # 善首若水

    這個問題,我不用查資料,就可以回答。我是炮兵出身,上學也是這個專業。蘇聯衛國戰爭期間,邊打仗邊研製,短短兩年時間研製出多管火箭炮一客秋薩,(客秋薩可能有錯別字),一車二十門,雖然是近距離,以多勝少,中國的武器發展很多都是從蘇聯仿,學,造出來的。後來,火箭炮在軍隊發展越來越大,從130四十管到122四十管,威力大,而且由以前一節發射到二節。

  • 7 # 迷彩虎

    蘇聯老大哥的炮兵實力,在二戰中得到過充分的驗證,這點曾是敵對方的德國納粹是最有力的證明。在蘇聯炮擊中僥倖存活下來的德軍,現在回想還是心有餘悸。但縱觀二戰蘇德交手歷史,在二戰末期的柏林進攻戰時,蘇聯的猛烈炮兵戰術竟然沒起作用。當時蘇聯的5萬門大炮6萬噸炮彈蓄勢待發,300門大炮發出怒吼,30分鐘1000噸彈藥全打光.,當時的德軍第一防線直接被炸成火山噴發的模樣。這樣恐怖的殺傷力,敵人竟然一個沒死掉,蘇軍到頭來徹底傻眼了。

    本來蘇聯一直對,大規模戰役進行火力猛攻情有獨鍾。在歷次戰爭中都極其強調炮兵火力的運用,也都取得了顯著戰果,卻沒料到在這次進攻柏林時栽了個大跟頭。對此其《對話者報》還特地刊載了關於這場戰役的戰術分析,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

    那場戰役發生在1944年,當時斯瓦戰役、西里西亞進攻戰役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共同集結在柏林城下,為突破德軍極為嚴密的3道野戰防禦線和城市內外圍廊防線。蘇聯共集結了5萬門各式大炮和6萬噸各式炮彈,想用最猛烈的炮火攻擊摧毀敵軍防線。讓法西斯的柏林戰爭策源地在炮火下夷為平地,再也不能有功夫對外發動侵略。

    於是蘇聯就每公里佈防了300門火炮的密集火力,30分鐘裡打光了1000噸彈藥。無數炮彈的轟炸下,敵軍第一防線直接被炸成了噴發的火山。本以為這樣的恐怖殺傷力能給納粹狠狠一擊,不料這次德軍的最高指揮官竟是海因裡希大將。他和蘇軍多次交手早已對其戰法爛熟於心,於是透過縝密的計算和安排。瞞天過海在蘇軍全力進攻的前一小時,帶領軍隊撤回到了第二防線內。所以蘇軍如此猛烈的炮火轟擊全部落空,德軍竟然幾乎毫髮無傷。這次戰役嚴重拖延了蘇聯在整個柏林戰役中的進度,同時德國軍隊也再次證明了其極強的戰術能力。

  • 8 # 島主說事

    二戰期間,蘇聯炮兵真的是非常厲害嗎?對這個問題,斯大林曾經專門下發檔案,要求蘇軍重用炮兵部隊,而且還用“戰爭之神”來形容炮兵的重要性和戰場上的重要作用。那麼,蘇軍對炮兵的重視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首先,使用炮兵打擊力量是蘇軍大縱深理論的基石,打贏蘇德戰爭,炮兵立下頭功。

    翻開二戰歷史,如果說德軍是用裝甲進攻作為閃擊戰靈魂的話,那麼,蘇軍的各次反攻都是使用炮兵打出戰場主動權。蘇軍對炮兵的重視由來已久,這不僅與蘇聯的工業製造能力有關,也與斯大林重視炮兵建設有關。

    1940年秋季,蘇軍為應對德軍可能的進攻,專門搞了一場首長機關戰役演習,在演習總結上,擔任演習紅藍方指揮員的巴甫洛夫和朱可夫都對組建機械化軍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並提出了德軍可能把白俄羅斯方向作為重要進攻方向。但斯大林卻有自己的判斷,他不僅把德軍可能的進攻方向放在烏克蘭,還在那裡部署了西南和南方兩個方面軍的重兵,而且還把加強空軍和炮兵的建設排在裝甲部隊的前面,這也是蘇德戰爭打響後,蘇聯空軍遭受重大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斯大林這麼部署雖然對蘇軍在戰爭打響後的損失有一定的影響,卻為蘇軍打贏莫斯科戰役後的各場戰役打下了基礎。由於德軍分三路閃擊蘇聯時,蘇軍正在組織炮兵集中打靶訓練,分佈在邊境一帶的炮兵主要由固定炮臺和築壘地區的炮位承擔防禦任務,所以,避免了炮兵部隊遭到德軍的徹底毀滅。按朱可夫在回憶錄中的統計,蘇聯炮兵在德軍突然打擊下,邊境一線部隊的炮兵有65%受到損失,但這些炮兵都是固定和老舊大炮,以及要塞中挪動不了的遠端重炮。

    不過,由於蘇軍和斯大林對炮兵的重視,從1939年到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這期間,蘇軍共接收到軍工企業生產的火炮有92578門,五個邊境軍區都達到了齊裝滿員,這與計劃組建20支裝甲軍結果只組建出來9支形成了強大反差,說明生產火炮的速度容易也說明蘇軍對炮兵部隊的重視。

    其次,蘇聯炮兵在戰爭中地位突出,也獲得了步兵的尊敬。

    如果從蘇德戰場上炮兵的使用範圍分析,蘇軍的炮兵要分為固定和移動兩種形式。固定的不用說,就是分佈在要塞和築壘地區的固定炮臺和重炮,比方說波蘭戰役後,蘇軍將邊境向西拓展,所謂斯大林防線就是基於炮兵的攻防能力建立起來的,在德軍進攻蘇聯時,承擔了第一位的防禦任務,也成了德軍前進道路上要掃除的第一道障礙。

    但是,蘇軍在戰爭中大量使用炮兵還是透過移動式打擊來發揮重要作用的。其中就包括加裝在裝甲坦克上的火炮、車載和人工馬拉的小型火炮,如迫擊炮、自行火炮等。據朱可夫回憶錄提供的數字,蘇德戰爭打響後,為了強化火炮生產力度,從1941年7月開始,到二戰結束,蘇聯共生產了82.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還有10.3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3.7萬架作戰飛機。甚至連美國也援助了蘇聯7944門火炮。可見當時蘇聯對炮兵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

    蘇軍和斯大林對炮兵的重視有個案例能說明問題。二戰爆發後,由於戰場急需新式武器反擊德軍的閃擊戰進攻,當時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度成為德軍的噩夢,T34也成為戰勝德軍坦克的先進武器。可當時任蘇軍炮兵主管的庫利克元帥在研製和製造這些武器方面,表現出了猶豫和消極的態度,甚至還停止了對火箭炮的研發工作,為此,斯大林不僅解除了他元帥職務,還將他降為了列兵。

    二戰爆發後,為了加強炮兵部隊建設,蘇聯國防委員會專門討論通過了《擴大迫擊炮和迫擊炮生產的決定》,這是蘇軍從德軍閃擊波蘭中得到的啟示。為此,蘇軍組建了10個反坦克旅和74個預備炮兵團,從傳統的高射炮兵,到小型的迫擊炮和小口徑火炮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所以,人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蘇軍部隊人推馬扛,各種火炮靈活地使用在戰場各個角落,成了打擊德軍的重要力量。

    正因為蘇軍重視炮兵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戰場上,每每戰役打響和重要節點,炮兵總是第一個投入使用,它們也被步兵稱為老大哥部隊。從庫爾斯克戰役開始,蘇軍的炮兵基本成了戰場上的首發陣營,當德軍的堡壘行動將要展開時,蘇軍先是進行了三個小時的炮火準備,打響了庫爾斯克戰役的第一炮。

    第三,蘇軍的火炮使用簡單實用,成為打擊德軍的中堅力量。

    1941年9月30日,德軍延遲一個月後終於對莫斯科發動了進攻,此時,對戰場形勢已有正確認識的朱可夫採取了正面組建六道防禦,在側翼使用大量預備隊進行迂迴作戰的方針,蘇軍的各種火炮對德軍的裝甲進攻造成極大損傷。第316步兵師的28名炮兵就是利用側翼樹木作掩護,用反坦克炮擊毀了9輛德軍坦克,成為莫斯科戰役中的英雄。

    由於在莫斯科戰役以前,蘇軍對裝甲部隊的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客觀上講,蘇軍只能依靠大量的炮兵和反坦克武器阻擊德軍的裝甲進攻。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說,他指揮的裝甲部隊在莫斯科戰役中損失慘重,除了氣候因素影響道路泥濘坦克無法行動外,更多的是遭遇到蘇軍的靈活戰術打擊,所以他才不得已下令撤出戰場從而被解除了職務。

    而從整個蘇德戰場形勢上看,蘇軍的炮兵一直佔據著主動地位併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1941年7月14日,當德軍佔領奧爾沙火車站準備使用火車轉運戰場物資時,蘇軍首次使用BM-13多管火箭炮兩次齊射,火車站頓時一片廢墟。蘇軍士兵親切地將這種火箭炮叫做“喀秋莎”,從此揚名二戰,令德軍聞風喪膽。

    1942年,在取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後,蘇軍加強了裝甲部隊建設,同時也對炮兵建設和火炮的功能進行了改進。除了大量組建喀秋莎部隊投入戰場外,還對76MM3NC加農炮進行了改進,不僅射程打得更遠,而且精度也得到較大提高。

    從一定程度上講,蘇軍在蘇德戰場上,對於炮兵和裝甲部隊的合成進攻要優於德軍,主要是蘇軍不缺乏炮彈和補給,在柏林戰役展開時,朱可夫就命令炮兵對德軍的前沿陣地實施了48小時連續不斷的炮擊,然後才是裝甲坦克和車載火炮的二次打擊,最後是步兵手推小型火炮反坦克炮和迫擊炮進行巷戰。

    從上面分析看出,蘇軍炮兵在蘇德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它任何部隊無法比擬的,雖然1942年蘇軍大量組建了機械化軍和坦克集團軍,但炮兵幾乎存在於各個兵種各個進攻方向,其炮火打擊能力一直都是戰場上的主角和德軍最害怕的戰術武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中行說,漢朝打匈奴會不會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