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我個人覺得這個題目同樣可以換成:假如沒有漢奸,我們的抗日戰爭會不會容易的多!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行說是名副其實的漢奸第一人!

    西漢文帝年間,冒頓單于病死,老上單于即位,文帝劉恆是個老實人,對打打殺殺沒有興趣,反倒對和親這種和平手段十分受用,覺得新人上位是個拉攏的好機會,於是主動派人聯絡老上單于,並送出翁主和親。

    送翁主總不能不給嫁妝,各種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不說,丫鬟,宮人一個也不能少,雖說哪個人都不願去匈奴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但是皇命在天,誰敢不從,而且翁主這種金枝玉葉都去了,一個下人有什麼好比比的。

    不知道是不願意離開祖國,還是對奮鬥多年得來的職位戀戀不捨,還是不想去艱苦地方工作,有個宦者(史記原稱呼,宦者聽起來是宦官也就是太監的意思,但是西漢的宦者並非都是太監,所以這位宦者是不是太監還有點進一步考證)對陪嫁匈奴十分不情願,這個宦者就是中行說,燕地人,出身背景不詳,但從後世作為來看不像是普通人家出身,至少應該是受過良好的教育。

    無論別人怎麼勸,中行說就是不去,到最後連皇帝都驚動,給了兩個選擇:要麼去,要麼死!

    這下倒好,問題是解決了,但是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炸彈,據說中行說走的時候對身邊的人憤憤不平的說道:必我也,為漢患者(史記),意思就是你們非逼我去,等我去了非收拾你們不可。

    在大家看來,這也就是一個小人物放放狠話,類似於小學生打架,最後都會來一句:你等著!

    等著就等著!我還怕你!

    但是這回等來的卻是幾十年的禍患!

    來到匈奴的中行說透過自己的高情商,很快征服了老上單于以及一眾匈奴高官,

    得寵的中行說給漢朝帶來了很多的麻煩,首先就是匈奴文化開始轉向,西漢建國以後,隨著漢匈交往的深入,匈奴漢化跡象明顯,長此以往,被漢文化同化並非沒有可能,即使沒有同化,雙方文化經濟往來的加深也能大大緩解緊張的外交關係,但是中行說勸說匈奴反其道而行之,把漢朝傳過來的穿衣飲食文化統統逐出匈奴,對漢朝的政策急剎車,從漢匈和親轉向敲詐勒索,關係陡然開始緊張。

    其次:中行說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教會了匈奴許多人計數,極大提升了匈奴的國民素質,壯大了匈奴實力。

    除此以外:中行說極力鼓動匈奴發動對漢戰爭,從老上單于到軍臣單于再到伊稚斜,在中行說的鼓動下多次挑起戰爭,並利用從中行說處學習的知識對付漢朝軍隊,為漢匈戰爭增加了不少難度。

    中行說死於武帝年間,據說死前還建議匈奴把病死的牛羊放在漢軍經過的水源地,發動細菌戰,坊間傳言霍去病就是喝了不乾淨的水最終病死,如果查實,中行說的罪名又增加了一條。

    實話實說,中行說是個可憐人,這個國家給予了許多的惡意,但是他後來的所作所為給自己的祖國帶來了千倍萬倍的傷害,淪為民族的敗類,說他是千古漢奸第一人毫不為過。如果沒有他,漢匈戰爭應該可以簡單不少!

  • 2 # 歷史知事

    會容易些,但不會容易很多。

    中行說(Zhōngháng Yuè)是西漢文帝時人,原為宮廷太監。後來,因為漢文帝強迫中行說陪送公主到匈奴和親,中行說對漢王朝懷恨在心,轉而投靠匈奴,成為單于的重要謀臣。

    中行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漢奸,他的叛變在漢匈決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破壞漢匈和親,主動挑起邊界衝突

    中行說到匈奴後極力破壞漢匈和親,不斷為匈奴出謀劃策,策動襲擊漢朝邊郡和發起戰爭。

    2,促使匈奴對漢軍“細菌戰”

    在死之前中行說建議匈奴對漢軍搞細菌戰。因為他發現一些池塘有病死的馬,羊之後,而這些池塘裡的水就開始有“毒”。士兵食用之後,會中“毒”,輕則拉肚子,重則死亡。所以他建議匈奴軍隊,把一些病死的牲畜在經過匈奴巫師詛咒後,埋到漢軍進軍路線的一些水源上游。霍去病24歲英年早逝有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叛變自己的國家,中行悅給後來人開了一個壞先例。

  • 3 # 異域邊緣

    豈止是容易,簡直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西漢初年曆經戰亂國力衰微,為了緩和與匈奴的關係,西漢王朝採取了和親政策。基本上屬於以財帛換取和平,西漢政府供養著匈奴人的衣食住行。在這樣的政策下匈奴人非常願意與西漢進行貿易往來,隨著交往的深入,匈奴上層逐漸沾染上了漢人的各種奢靡之風,戰鬥力也由此急劇下降。

    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匈奴的狼性將會逐漸消亡,最終變成乖乖聽話的看門犬。有時候不得不說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這時候被西漢政府強行派往匈奴和親的中行說走上了歷史舞臺。中行說前往匈奴是極不情願的,也為他日後報復漢王朝埋下了伏筆。中行說到了匈奴就背叛了西漢王朝,並且透過自身的才華贏得了匈奴老上單于的歡心。

    中行說非常明確的告訴老上單于,漢朝的錦衣玉食以及生活方式會使匈奴逐漸放棄自己的野性,從此由狼變成羊。老上單于也感覺到了匈奴貴族的種種奢靡的變化,居住時都不願意使用四處安家的帳篷,而是學習漢人的固定居所。老上單于權衡利弊最終採納了中行說的建議,開始厲兵秣馬襲擾漢朝邊境。同時重振匈奴的好戰風尚,打破一切不合時宜的安樂窩,開始繼續縱馬遊蕩在草原上。

    這回看清楚了一個明白人幹壞事有多麼的可怕了吧!本來頭腦簡單的匈奴再腐化上幾年基本上就沒什麼戰鬥力了,可是中行說的振聾發聵之言徹底改變了匈奴人的命運。從此讓匈奴在中華版圖內又征戰了幾百年,也為漢民族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 4 # 南方鵬

    中行說被稱為中國史上第一位漢奸,此名得來決非幸致,是實至名歸的寫實之詞,至於他給漢朝帶來的危害,應該從他的事蹟說起。中行說原是漢宮裡的太監,燕地人,當時漢匈和親,文帝派遣宗室女前往,要中行說作為孃家代表前去,中行說不願意離開漢朝,遷延不去,朝廷進行強逼,中行說恨恨說,如果一定要我去,到時可別怪我與你們為敵,然後就伴著被封公主的宗室女前往匈奴。

    漢使又質問到另一問題,就是與儒家之禮大異的“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匈奴人當父親死後,兒子娶後母,兄弟死了,其妻子也被活著的兄弟所續娶,漢使質問與禽獸何異?中行說辯解說匈奴處於隨時征戰、遷移狀態,必須符合實際因地制宜,不能被太多禮節約束,君臣從上到下采取簡單有效的方式,娶後母和娶兄弟之妻子,是為了保證血統不流失,也是遊牧民族保護親族的一種方法,這是最切實的重視種族而不是相反。

    從以上事例可知,匈奴若沒有中行說相助,憑賈誼的和平演變就夠他們喝一壺了;如果沒有中行說,匈奴的入侵和撤退也不會如此順利;霍去病也不會英年早逝,匈奴為禍必不會如史實上那麼大。

  • 5 # 史學達人

    中行說確實對漢朝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他是漢文帝時期宮裡的太監,那時候漢朝需要和匈奴和親,也就是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人,和匈奴以示友好,這個規矩是高祖劉邦定下來的,那時候漢朝的國力還不行,所以,只能對匈奴實行和平政策。

    當時這個叫中行說的人,就是陪同公主遠嫁匈奴的陪嫁品。

    中行說被選中的時候,他告訴漢文帝自己不想去。

    因為中行說知道,此次前去匈奴腹地,凶多吉少,去了很有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但是,漢文帝非要讓他去,不去就要處死他。

    中行說沒有辦法,只能去了。

    但是,他告訴漢文帝,若是非讓他去不可,他到了匈奴後,肯定會成為大漢的威脅的。

    漢文帝以為他說的是氣話,沒有把他這句話當成真,還是讓他去了。

    這一下可好,中行說到了匈奴腹地,見了匈奴大單于後,就開始充當起了匈奴單于軍事的角色。

    他先是告訴匈奴單于,把漢朝給他們上供的錦衣玉食給取消。

    因為時日一長,一旦匈奴人養成漢朝人的生活習慣,他們匈奴民族善騎射的優勢就不存在了。

    因為沒有了本應該有的特長,他們的人數又少,在和漢朝打起仗來,肯定會失敗的。

    匈奴單于一聽,也真是這回事,就把漢朝的好衣服給脫了,然後換上自己的羊皮大衣,把漢朝給的可口的食物給扔掉,還是吃他們的牛羊肉,保持身體的強壯。

    就這樣漢朝想漢化匈奴的策略失敗了。

    中行說到了匈奴發現匈奴人竟然都不會數數,於是,他又開始在匈奴充當起了老師的角色,教匈奴數數,有多少軍隊,有多牛羊馬?還教匈奴人識文斷字。

    在這期間,中行說還教唆匈奴和漢朝皇帝書信來往的時候,要壓漢朝一頭,以往匈奴給漢文帝寫信的時候,都是類似於匈奴單于敬上之類的話,可是到了中行說去了之後,他就開始把稱呼改了,改成天地所生,日月所照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然後漢朝給他們來信用的竹簡是一寸大小,他們給漢朝的竹簡就改成兩寸,這樣的目的就是想處處壓漢朝一頭,你看我匈奴單于就是比你們大漢皇帝威風,比你們漢皇帝大。

    中行說教唆匈奴單于做這些事,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中行說竟然給匈奴單于出主意,給他們策劃什麼時候攻擊漢朝,去搶漢朝的東西比較合適。

    這就導致了漢匈之間的戰爭,那時候每年中行悅都教唆匈奴單于進攻漢朝邊境十幾次,但是,規模都不是那麼大。

    每次也就是搶了東西就走,並沒有對漢朝造成太大的威脅。

    可是,就是這樣折騰,漢文帝也受不了呀。

    匈奴進攻漢朝最為嚴重的一次,差點就打到長安城了。

    要不是周亞夫駐軍細柳營,說不定匈奴就真的殺到了咸陽城裡。

    不過還好,在他們發現灞上還有像周亞夫這樣的軍隊之後,就乖乖的撤走了。

    這些都是中行說到了匈奴教唆匈奴人乾的,要知道在中行說沒到匈奴那裡之前,漢匈之間的關係處的還是滿融洽的。

    也就是他的原因,導致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朝,不斷和匈奴交戰的情況,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漢武帝一上臺,就要收拾匈奴的原因,真的是太欺人太甚了。

    不過還好,漢武帝還是給自己的老祖宗報了仇,打的匈奴都搬到了貝加爾湖一代,最終讓他們一蹶不振了。

  • 6 # 君山話史

    確實如此。

    中行說對於西漢帝國來說,是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但對於匈奴來說,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中行說究竟給西漢帝國帶來怎樣的麻煩呢?

    中行說的詛咒

    漢文帝時代,延續高祖留下來的與匈奴和親的傳統。當時文帝要為和親使團選擇了一名隨行官。選誰去呢?當時宮內有一名宦官,叫中行說,這個人很聰明,能說善辨,對匈奴的風俗人情比較瞭解。劉恆認為中行說很合適,但中行說不願離開富麗堂皇的後宮,去寒冷荒涼的匈奴。文帝根本不讓中行說有討價還價的機會,一紙令下,中行說的命運被決定了。他恨恨地詛咒說:“非讓我去不可,我一定會報復,把漢室攪得不得安寧。”

    中行說在匈奴如魚得水

    劉恆本來欲透過和親政策來羈縻匈奴,來維繫兩國的和平共處。然而這回劉恆棋錯一招,下錯了一個子,這個子就是中行說。

    心懷不滿的中行說跟隨和親車隊抵達匈奴後,立即向匈奴投降。中行說本是一名宦官,溜鬚拍馬是他的本事,況且他口才極好,善於奉承阿諛,所以居然深得老上單于的寵幸。他不再以漢人自居,而是以匈奴人自居了。從此,中行說不遺餘力地攻擊漢帝國的方方面面。

    漢帝國苦心積慮的和親政策,幾乎毀於中行說一人之手。

    中行說說:“匈奴的人口,比不上中國的一個大郡,但是卻可以無敵於天下,就是因為穿著飲食上,從來不必仰賴中國。現在匈奴上上下下都喜愛中國的衣物食品,以為至寶,這樣恐怕中國只需輸入一二成的物品,匈奴怕是要全國上下歸降漢室了。”

    中行說故意穿著絲綢在荊棘叢中奔跑,衣服被割得破爛不堪。他展示給眾人:漢地的絲綢,根本不實用。他又穿上匈奴的氈裘,到荊棘叢中又跑了一圈,氈裘完好無損:匈奴的的衣服很結實耐用,何必要舍長取短呢?

    老上單于覺得中行說所言,有些道理,就不再稀罕漢帝國的絲綢、美食。

    教授匈奴人文書算術

    中行說以前在漢宮時,粗通文書算術,到了匈奴以後,發現匈奴的文化著實落後,全國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牛羊馬匹,誰也搞不清楚,所以中行說就把自己學到的粗淺的文書算術知識,教給匈奴人,如何建立人口簿冊,如何登記牛羊數目,分別條目記事。這在漢帝國只不過是粗淺的學識,但是老上單于卻以為中行說是個博學多才的人,非常的器重。

    刻意破壞漢匈兩國的關係

    中行說還不知足,盡出餿主意,力圖破壞漢匈兩國的友好關係。在以往兩國的文書中,漢帝國致匈奴的文書是有一定的規格的,書簡長一尺一寸,文書的固定格式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但是匈奴致漢帝國的文書卻沒有固定的規格。

    中行說對老上單于說:“這不行,匈奴的文書,要比漢帝國更要有氣派才行。”於是就搞了個花樣,匈奴書簡長一尺二寸,比漢帝國的書簡長了一寸,書簡上的封印也比漢帝國的封印要大,更誇張的是,中行說設計了一個固定格式,寫著“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儼然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這令漢帝國的君臣看了很不舒服,非常不滿。中行說無所不用其極,來挑拔漢匈兩國的關係。

    中行說不僅竭盡所能破壞漢匈兩國的關係,而且還極力慫恿老上單于不斷在漢匈邊境上挑起爭端。當初漢文帝執意讓中行說前往匈奴,不想此人居然惹出這麼多的是非,真是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了。

  • 7 # 狂人狂語

    其實,世界上聰明人很多,但是向上的通道不多。有人說:如果大漢給中行說機會的話,他的成就或許不會低於張良、陳平,但歷史沒有如果。。。。。。

    在漢朝,如果你想要當官,只能靠中央和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薦,所以有沒有才能並不重要,能不能與官員扯上關係才是關鍵所在。中行說的原生家庭顯然不具備認識官員的條件,甚至很可能連飯都吃不飽,因為他自幼就被家人拋棄,送入宮中,當了太監,正常人家,誰捨得讓自己兒子去做這事?

    在皇宮,中行說估計混得也不好,畢竟“文章蓋世的孔子照樣厄困於陳邦;武略超群的太公八十還垂釣於渭水;”人總是需要那麼一點運氣的。

    公元前174年,那個將高祖劉邦打得簽下城下之盟的匈奴老單于冒頓病死了,他的兒子稽粥繼承了汗位。按照白登之圍所籤盟約,漢朝定期要遣送公主和親,所以稽粥單于也想摸摸漢朝公主的小白腿,於是致書朝廷,要求和親,漢文帝沒有辦法,只能答應。

    按照慣例,大漢朝又會在皇室遠親中挑選一位紅顏薄命的苦命女,以及在皇宮中挑選一堆不招人待見的工作人員,一同送給那些匈奴野人,換取暫時的安寧。當然,按照官方的說法是和親,感化這些野蠻人。這些工作人員將和倒黴公主一樣,一輩子呆在漠北的苦寒之地,沒有調動工作的機會,連葉落歸根也不可能。

    中行說就是這些倒黴工作人員中的一個。但他不想去,雖然在官場混得不得意,但畢竟是京城戶口,還帶編制,對於一個胸無大志的太監來說,宦官身份那是比命還要重要的東西,不僅能保證這輩子在宮裡面吃喝不愁,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公公用自己的卵子換來的。

    於是中行說跑去向上級求情。但中行說的行為非常奇怪,他一沒送禮物,二沒有哭哭啼啼的打苦情牌,而是跑去威脅上級:“為漢患者,必我也!”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行說在皇宮裡混得不如意的原因了——年輕氣盛,太高看自己。結果上級對他更加反感,冰冷冷的回覆道:反正戶口已經登出,編制也撤了,連國籍都轉到匈奴去了,你現在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中行說心涼了,下半身換來的一切一夜歸零,匈奴雖然苦寒,但漢朝對他的態度更冷。我要讓你們付出代價,中公公捂著褲襠,一步一蹣跚遠走匈奴——“中行說既至匈奴,遂降單于,單于甚親倖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中行說想為大漢竭忠盡智,但領導們不在乎,都覺得是這人有點傻,把他踢去匈奴給匈奴人服務,不許他再回漢朝的;但匈奴卻待他以國士,對他言聽計從。中公公一方面對漢朝恨之入骨,一方面對匈奴感激涕零,他不辭勞苦,在草原開辦高階掃盲班,教匈奴人學漢字和小學數學,讓他們能夠知道自己計程車兵、牲畜和人口有多少,知道怎樣去搶劫才不算虧本。

    中公公成為了老上單于身邊的紅人,每天的伙食都比其他漢籍人士要好。但中行說的志向現在已經不再是為了吃飯,他要報復漢朝。根據白登之圍的條約,漢朝除了要給匈奴公主之外,每年還會送給匈奴大量的棉絮,絲綢,糧食,酒等物品,用來換取匈奴老爺們一樂。

    漢文帝時,賈誼提出用了文化輸出同化匈奴的理論,於是,大漢和匈奴之間的文化商業交流越發頻繁。

    這些自出生以來只知道玩騎馬和砍殺的匈奴蠻子們,何曾見過如此漂亮精美的中原器具?何曾聽說過如此有格調的奢華貴族生活?一下子就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不少部落的頭人們,在見過中原的繁華之後,舉手投足間都有意模仿漢朝人,覺得這樣特別有格調,以匈奴人的生活方式為羞恥。西漢初年,中原人口在一千四百萬人左右,而匈奴人口不過百萬左右,中行說也曾統計過:“匈奴民眾,不能當漢之一郡。”但在漢武帝之前,匈奴卻在和漢朝的軍事鬥爭中佔據優勢,所憑藉的就是匈奴人的騎射風俗和本族特有的遊牧文化。不過匈奴風俗雖然讓他們戰力強大,卻非常艱苦,只能吃鹹肉幹,穿獸皮以及睡旃裘。為此,賈誼特意提出了“五餌觀”來針對匈奴。

    所謂“五餌”: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府庫、奴婢以壞其腹;於來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讓匈奴人玩好吃好穿好,讓這些失去進取心的匈奴人再也離不開大漢文化圈,慢慢的散失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最後孤立單于,悄無聲息的讓匈奴滅亡。

    針對賈誼的陽謀,中行說非常警惕,他告誡老上單于,這些都是西漢帝國主義的糖衣炮彈,匈奴之所以能和漢朝抗衡,是因為經濟上不依賴漢朝,生活習慣也和西漢不同。老上單將信將疑,中公公不惜親自穿上漢服和穿上皮衣計程車兵一起在荊棘從中飛奔,結果漢服被颳得破爛不堪,而皮衣卻毫無損傷。對於漢朝的精美飲食,中公公也有自己的看法:漢餐固然味美,但草原種不出莊稼,習慣吃穀物一旦發生戰爭,那就只能餓死。中公公發起了不食漢粟運動,帶頭吃匈奴的鹹肉和酸馬奶。

    (中行說的辯才堪比懂王,讓漢使啞口無言)

    漢朝一計不成,又向匈奴發起了文化入侵運動,送儒家知識和中原禮節上山下鄉,讓匈奴知道人理倫常。中行說作為匈奴文化程度最高之人,親自站出來和大漢的使者展開辯論。漢朝使者指責匈奴不尊重老人,人老了之後就讓他們自生自滅。而且父親去世,兒子可以娶後母,兄長去世,弟弟可以娶嫂嫂,一家大小同處一室,簡直就是禽獸。中行說駁斥道:匈奴“貴健壯,賤老弱”,是合理的安排,因為匈奴以戰爭為主,衣食住行,都是從搶劫中獲得,老弱搶不過外人,又要吃好東西,那年輕力壯的就必然營養不良。這樣,還能有誰來守護我們的家園?年輕人都死掉了,老人又怎麼能夠得以生存?

    至於我們匈奴的繼婚制度,那有利於匈奴的人口繁衍。作為遊牧民族,將婦女留在本部落繁衍,是延續宗族的需要。你大漢號稱禮儀之邦的國家,實際上還不是偷情的偷情,親戚之間為了一點小錢打破腦袋的比比皆是。在中公公的辯駁之下,大漢使者被氣得張口結舌,哭喪著臉向中行說打老鄉牌:“中行大人何出此言,你不也是漢人麼?”中行說大怒:“是你們漢朝開除我的,把我送來為匈奴服務。我現在所作所為,不正是你們讓我做的嗎?”

    中行說雖然反對漢化,卻不排斥有用的漢朝知識,他教會了匈奴人如何課稅,教會了匈奴人算數,並教會了匈奴人用漢字傳遞軍情文書。並且日夜伴隨著上單單於左右,教匈奴單于軍略戰術,講解自己所瞭解的漢軍軍情。除此之外,他還盡一切可能來噁心漢朝,他給老上單于起了箇中文名字,叫“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並讓老上單于每次在給漢文帝寫信時,都用這個稱呼作為開頭,這讓愛面子的漢朝皇帝如鯁在喉又不得發作。

    在中行說的破壞下,漢朝的和親籠絡匈奴以及腐化匈奴之策全部失敗。白登之圍後,漢匈之間除了鬥嘴,很久都沒有發生過小小的衝突了,但得到中行說後,匈奴開始仇視漢朝,每次雙方談判,都是中行說代表匈奴接待漢使,不僅為難使者,讓漢朝難堪,還動不動就以軍事威脅,在中行說的挑動下,匈奴幾乎每年都要派兵南下搶掠漢朝邊境地區。

    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盡起全國之兵,在漢朝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之下,入侵漢朝。匈奴這次出手毫不留情,破蕭關,克彭陽,殺掉漢朝北地都尉印,擄掠人口牲畜不計其數,又出騎兵火燒了行宮回中宮,一路南下,抵達臨近長安的甘泉宮。面對匈奴人的凌厲攻勢,西漢君臣手忙腳亂,一方面調集十萬車騎護衛長安,一邊親自去前線勞軍鼓舞士氣,期間劉恆頭腦發熱,差一點就像御駕親征,跑去和匈奴人拼命,幸被文武大臣所阻止。

    此時的漢軍不管是戰鬥力還是機動力和匈奴還是有一定差距,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人搶的盆滿缽滿,打著飽嗝離去,這次搶掠所得,讓匈奴嚐盡了甜頭,以後每一年,匈奴都會率軍南下,殺害邊民搶奪牲畜財產,匈奴在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上機動出擊,漢朝軍隊應對無力,邊境損失慘重。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到了公元前162年,老上單于終於老了,搶不動了,於是再次答應了漢朝的和親政策。但老上單于畢竟年紀已大,娶了公主幾個月後,就一命嗚呼。新上臺的軍臣單于年輕氣盛,依舊非常信任中行說,公元前158年,軍臣單于拒絕漢朝和親,再次大舉入侵,結果好不容易安心了幾天的邊境又生靈塗炭,狼煙四起。

    漢朝君臣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當初被輕賤如無物之人終於實現了曾經吹過的牛皮,成了讓大漢帝國頭疼不已的禍患,據說臨死之時,中行說發現了浸泡過屍體的水能讓人生病,還把這個秘密教給了匈奴人。若干年後,漢朝大將霍去病在草原喝被汙染過的水後病重身亡,年僅23歲。

  • 8 # 底層技術棧

    漢朝初期只是受了秦末亂世的影響,經濟受損比較嚴重,但科技文化比匈奴發達的多。

    在漢朝不要的垃圾裡,隨便抓一個送去匈奴,那都是人才

    在雙方的科技文化差距那麼大的情況下,隨便一個讀過書的漢人去匈奴,都是當宰相的水平。

    就跟1840年隨便從英國海軍裡抓一個上尉,都可以在大清當海軍提督

    這種情況下,沒辦法阻止匈奴從被擄掠的邊民,被俘的將士,被和親的隨從裡挑出能用的來。因為他不需要找高階的,找個不入流的就行。

    因為匈奴都是文盲,才顯得中行說這個小學生作用大。

  • 9 # 青山綠水厚土

    會肯定會一些吧,不過自己種下的因也怨不得別人。不尊重自己子民的國家,不顧全自己子民利益的國家,早晚必遭反噬,只不過反噬有大有小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冬至大過年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