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豆音樂
-
2 # 言勸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一般是用來做生意的祝福語,橫批是“恭喜發財”。大多數是逢年過節和開張之禧,做為對聯貼在商鋪的門面上。
四海——①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是指渤海、黃海、東海、南海。②《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③《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為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④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為四海是連為一體的。
三江——①最早是出自戰國《尚書》中一篇《禹貢》對揚州地理介紹為“三江即入,震澤(即太湖)底定。”這裡所指三江是太湖附近的松江、錢塘江、浦陽江。②漢代盛弘之在《荊州記》一書寫道:“長江上游為南江,長江中游為中江,長江下游為北江,合稱為三江。③現在有的說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北方指松花江、圖門江、鴨綠江。④實際上“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條江的名稱,泛指外流河系裡眾多江河水道的總稱。
-
3 # 山羊175606104
"四海、三江”應該指貨物能運到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就會有人類生存,有人類生活就會有買賣、有生意,所以,"四海、三江”是廣泛的生意貿易地,世界的所有有生命的地方。這是一句祝福語。
-
4 # 青松5698
四海為家中的四海:四海是中國古時所指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內之地,也泛指全國各地。
“四海”意思詳解:
1、古以 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一。
2、猶言天下,多將五湖四海聯絡一起,喻指全國各地。
中國有三江匯流景象的地方不止一個,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有重慶合川區嘉陵江、渠江、涪江組成的,以及樂山大佛腳下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組成的。
三江匯流是哪三江
中國內有三江匯流景象的地方是有幾個的,其中廣為人知的兩個一個在重慶的合川區。
它是由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組成。因此這三江使得重慶這個地區形成了“三江六岸”的獨特結構。
而另一個則是樂山大佛腳下的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組成的匯流。樂山大佛建造的起因也是因為這三江匯流容易造成水上事故,因此修建佛像以祈福。
-
5 # 小翔搞笑君
最早提出“三江”名稱的應是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書》著作。《尚書》中有一篇《禹貢》,記述了中國九州(即全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質、物產、貢賦、交通、政治、民族分佈等,是中國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該書對揚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上海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的介紹為“三江即入,震澤底定。”這裡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長江、黃河、淮河,因長江三角洲地區絕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這些平原主要由長江、黃河、淮河沖積而成。
回覆列表
先說第一聯吧,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一句是說生意做得非常好,在全國(那時怕還沒有國際企業的概念,呵~)範圍內都有買賣,都能賺到錢。生意興隆自不必說,“茂盛”一詞本是形容植物,在這裡屬於借代的修辭方法,指財源如同植物繁茂,“通”與“達”可以理解為生意做到“三江”“四海”的範圍,也可以理解為在三江四海之內,皆通達無阻,順心如意。四海之說在易經來講是狹義地指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但爾雅中也有“四海”“四荒”“四極”的說法,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海內即中國。所以四海可以泛指全國各地。三江最早在尚書中指長江黃河與淮河,後又有南江中江北江等種種說法,也是引申來意指範圍很大,覆蓋全國。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也是一句常用的賀詞了,聯中的不老松其實是指龍血樹,龍血樹數百年成樹,數十年開花,其樹脂在中醫藥學中名為“血竭”,十分名貴。這一段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經常為人增減或者更改,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福如東海長流水不斷,壽比南山不老松長青。或者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等等。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這一聯來自云溪先生故居。相傳云溪先生擅畫美人圖,實際並未見佳作流傳。從芳草綠。杏花紅中可以明確的瞭解到聯中描繪的春光景色,但理解這一聯的意義,重點卻要放在“又是”和“依然”上。這兩次就明顯地帶了作者的感情色彩,當然我們只能猜測,或許是感懷物是人非,或許是慶幸春色不改,或許是有挫折而自勉——春風一歸,仍將萬物復甦。至於有人質疑為何是杏花而非桃花,個人認為純粹是為了合轍平仄。想讓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一句實應為“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是吧?這是有關東坡先生的一個妙聯典故。是說一日蘇東坡去找好友佛印,佛印恰巧備了一尾蘇東坡最喜歡吃的魚,又在蘇東坡進屋之前把魚藏在磬裡。這樣蘇東坡進屋之後,只聞到魚香。也不作聲,就和佛印說今日被一個妙聯難倒,自己堪堪對出四字。卻有三字如何也對不上了。佛印好奇詢問,蘇東坡就說了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而自己只對了“積善人家”四字“春常在”該如何對仗始終拿捏不準。佛印和尚也是飽學詩書,易經中有典“積善之家,常有餘慶”,一下想到,便脫口而出“慶有餘呀!~”東坡聞言,笑道:“既然‘磬有魚‘(慶有餘),何不拿出來分享啊?”於是將磬中的魚拿了出來。二人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