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蝸牛不再狂飆

    亞馬遜我不知道,海爾是公司小微化,員工創客化,就是把大的公司分成若干個微型公司,每個公司獨立核算費用,全部是自掙自花,這就好比包產到戶,提高每個小微公司的活性,避免吃大鍋飯的情況。另外就是應該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避稅吧。一知半解,歡迎拍磚。

  • 2 # 新融街

    追求做大做強是企業生存的慣例,不過亞馬遜、海爾卻在把企業“做小”,透過內部創業小團隊激發大企業的活力,不斷尋找創新的空間。

    亞馬遜的過去十年

    過去十年,亞馬遜的市值增長十倍。從網上賣書,到推出電子書Kindle,再到出品智慧音箱Echo,亞馬遜不斷突破原有的邊界。最近,亞馬遜還收購了美國最大的有機食品零售商WHOLEFOOD(全食超市),甚至亞馬遜已經有了自己的製片廠,還有自己的成衣品牌,還建立了雲服務部門。過去七年,亞馬遜佔據全球雲服務市場40%的份額,IBM、谷歌、微軟合佔25%的份額。

    大企業內部設立小型的創業公司

    單在亞馬遜網站下面,就有1000多個團隊,每個團隊都專注於“微服務”,與海爾的小微企業類似。這些團隊都是跨職能的小團隊,具備開發和運營職責,工作原則是“你(指員工)建立、你運營”。亞馬遜對所有團隊的要求是,完成你的目標,同時團隊之間要合作。亞馬遜是肌體,團體是細胞,細胞可以複製,它是演進、有活力的整體的一部分。大企業內部設立小型的創業公司,前提是它們關注的客戶是誰、客戶需要什麼。

    海爾旗下的雷神遊戲本

    海爾旗下的雷神遊戲本,便演繹了“三位80後用三年多的時間登陸新三板”的故事。雷神小微主路凱琳的心得是,產品“無互動(指與使用者溝通)不開發、無公測不上市”,這是鐵律。網際網路時代,以及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資訊大爆炸,市場瞬息萬變。像亞馬遜、谷歌、優步、臉書、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科技公司的歷史,都不到25年。所以,大企業如何也有靈活的身軀,激發員工的熱情,不斷尋找出創新的空間,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亞比遜、海爾把企業“做小”的方法值得借鑑。

    最難駕馭和平衡的還是人性

    你指望一個在大公司打工的人和一個創業的人有同樣的心態,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違揹人性。還有一個非常困擾的問題就是,在體內搞創新的人很難得到合適的激勵。早期還好,一旦做出點業績來,怎麼激勵就是個大問題。你做為老闆想激勵的多,別的部門心裡不平衡,誰不是每天加班呢。你想搞大鍋飯,做得好年底多發幾個月獎金,但人家另有想法,想去外面創業,拿VC的錢,現在大眾創業,錢好拿,工資也降不了多少,還能搏一個財務自由的機會。所以怎麼激勵都不合適。

    “平臺惰性”

    體內迴圈的人太容易產生“平臺惰性”也就是誇大平臺的價值,對平臺產生依賴,而忽視個體或者小團隊的能動性。常見的一個心態就是,產品做的差不多就行了,反正公司有平臺不愁量,KPI方面完成老闆的交代就行了,做的太高反而不好,因為明年的KPI就不容易實現了。事實證明凡是被KPI驅動而不是被價值觀驅動的事都不靠譜,甭管企業規模有多大。

    把企業做“小”

    最近幾年,企業子公司化加上管理層MBO,已經是個挺流行的趨勢了,特別對於一些“老公司”或者一些“非主營的老業務”來講更是必要,因為要重新激發創業精神。網際網路創業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養一群已經疲憊了的羊,不如養幾隻嗷嗷叫的狼。騰訊賣掉了自己的電商業務給京東,賣掉了自己的搜尋業務給搜狗,雖然是不得已,但也算是某種程度的體外迴圈。百度在陸續剝離百度外賣等業務,360成立路由器、奇酷手機等硬體公司,Google成立Alphabet母公司,並且把幾塊業務子公司化,這些都是在把企業做“小”。

    事實上,我覺得BAT的一些其他服務,例如百度的O2O服務(百度糯米),騰訊的面向企業服務(RTX、騰訊雲)等,還可以繼續考慮這種模式,因為這些業務都面臨著或者不在公司主賽道,或者與公司基因不相符的問題。把企業做“小”,不光有助於新業務的發展,對母公司的價值其實更大,因為這能讓母公司保持聚焦,保持對核心戰略的敏銳度,同時降低管理成本。所以CEO要學會放下一些東西,手上總抓著倆蘋果,天上掉下個西瓜,你接得住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刷天使獵弩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