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凰徹宇
-
2 # 琅琊情報局
學而優則仕,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了普遍共識,可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卻經歷了一個曲折複雜的過程。
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跟當時封建社會朝代的用人制度不無關係。
盤古開天的三皇五帝時期,推行的是禪讓制,是人品能力俱佳的領袖主動讓賢給同樣優秀的接班人。
夏商周之後的漢朝,察舉制開始盛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成為了當時用人的風向標。但是,過度的強調道德楷模,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特別突出的就是人為刻意製造道德楷模事件,影響了用人的公正性,其中的一些陋習讓人啼笑皆非。
三國兩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在察舉制的基礎上作了一定的改良。直到隋唐時期科舉制的推行,人才選拔制度才最終發展成熟,並且一直伴隨封建王朝直到清朝。
而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正是科舉制的產物。可以說,沒有科舉制,就沒有“士”這個階層的誕生。
因為自隋唐開始科舉制的備受推崇,透過科舉制層層選拔出來的“士”成為了社會精英的代表,在所有的社會階層當中享有最高的地位。
而農工商這三個社會階級,在科舉制產生“士”之前,就已經存在。
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農業及其階級,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形成;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發明,宣告了中國古代工業的開端;商人階級則是在發現貝殼用來當貨幣的商周時期,就已經發展壯大。
因而,“士”這層社會基層最晚成型,卻因為科舉制的推行,享有了最高的地位。
為什麼享有最高的的地位?——這個一位歷史人物密不可分,董仲舒。
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秦朝推行法家二世而亡,到了漢代初期,董仲舒作為國家的最高參謀,開始協助漢朝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是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特別是到宋代的程朱理學,大儒張橫渠有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因而也可說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嚮往。
因為儒家思想和科舉制的相結合,並且伴隨封建社會直到結束,所以“士”這個階層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最高。
-
3 # 蝸牛小小姐
與古時候的小農經濟與科舉制度是分不開的。“學而優則仕”,古代科舉制度的建立,讓很多人有了進階的渠道,當官的地位這是最高的。古代小農經濟講究自給自足,所以商人的地位相對較低。
-
4 # 青島小曼搞事情
古代人認為社會地位最高的是當官的,就是“士”,下來是種地的農民,就是“農”,接下來是作坊的工人,就是“工”,地位最低的就是商人,也就是“商”。
古代有一個說法,社會人民分為四類,乃是“士農工商”,其中治國的人才“士”排在第一,負責買賣的“商”排在最後。古代一貫輕商而重農,朱元璋更是把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規定商人不允許穿絲綢。明朝的商人是有錢也不敢大手大腳亂花,否則容易被衙門找麻煩。
古代一貫輕商而重農,朱元璋更是把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規定商人不允許穿絲綢。明朝的商人是有錢也不敢大手大腳亂花,否則容易被衙門找麻煩。無數的學者在痛斥著這樣一種做法,認為是統治者愚昧無知才採取的政策,使得中國的經濟停滯不前。
中國封建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緊密結合。比如三綱五常,既是一種文化秩序,也是一種政治秩序。封建國家上自中央政府,下至地方基層行政組織,各級官僚機構的職司雖各有分工,但都負有維持政治秩序和扶植文化秩序的責任。皇帝作為封建國家的總代表,不僅是政治秩序的最高權威,也是文化秩序延續和走向的最高決策者。
-
5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士農工商從古至今都不是劃分階級鬥爭的標準!況且古無階級鬥爭辭,只有"為富不仁"說。猶今白話及白話文"穿草鞋不怕穿皮鞋一一一光腳涼快說。這隻言士若白衣秀自視地位最高,不怕官不怕管只怕沒人喊飯!最歪計程車如巜左傳載"元戍十一風溥雷霆"。若戰士一一班人,卒稱"烈士"最高名譽。活人實名管一班。猶今隊伍叫士官。在談秦白起,初名白丁,不識字一個。沒有士的高敖及地位。初是一個不能制產業人,按《商鞅法》"有司收編為奴"者,只是他兇歪狠,上戰敢衝在前,故升為庶長,白起喊你吃飯你不敢不吃,不喊你吃,你不敢說餓。所以他兵卒死都聽他命令。白起從秦庶長(火頭兵)升到國尉卻是武職(與司馬文武兼備稱士天壤之別)因功封爵為武安君,手下人私叫他"白王",死後私叫巜白王墳》至生死而不稱他"士"。士名不汙之正!若白衣秀士,儘管等堂客喊吃飯!他都不吃,"請吃飯"才吃!何也?因為能酸幾個虛字眼"吾不欲失士節,故不想當白起嗚呼哀哉!"
回覆列表
自春秋戰國
但不能算是社會等級,說是分類要適合一點。
多數時候,大商人和大地主的身份轉換並不算困難,身兼二職也很平常。真正等級森嚴的應該是官與民,這個不用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