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友勝

    三國的形成其實是周瑜形成的,江東士族為了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防守還是比較賣力的,攻擊力不強,孫權也是防守型皇帝,偏霸江東,開疆闢土能力不強,有人說諸葛亮不要派關羽,派其它人在華容道擊殺曹操,如果當時曹操死了,無力量平江東,劉備也會被殺的

  • 2 # 勇者從來不懼

    赤壁之戰真的像書上說的那樣嗎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時期的重要戰役,是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其實赤壁之戰只是魏吳之戰,曹操追到赤壁後,剛一交戰,曹操的軍隊就失利了,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曹操慌忙率軍退到江北駐紮,周瑜的軍隊駐紮在南岸。

    鑑於這種情況,曹操下令將戰船緊密的靠在起,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鑑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調撥十隻大小戰船,裝滿幹葦和枯柴,在裡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帳包裹,上面樹起旗幟,預備好輕快小船,系在戰船的尾部。這時東南風來勢很急,黃蓋把十隻戰船排在最前頭,等到江中時掛起船帆,其餘船隻都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將領、士兵都走出營房站在那裡觀看,指著說黃蓋前來投降。離曹操軍隊二里多遠時,所有的船同時點起火來,火勢很旺,風勢很猛,船隻往來像箭一樣,把曹操的戰船全部燒著,並蔓延到岸上軍營。霎時間,煙火滿天,燒死的、淹死的人和馬很多。周瑜等率領著輕裝的精兵跟在他們後面,擂鼓震天,曹操的軍隊徹底潰散了。曹操帶領軍隊從華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濘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時有天作大風,就命令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透過。疲弱計程車兵被騎兵踐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劉備、周瑜水陸一齊前進,追擊曹操到了南郡。這時,曹操的軍隊飢餓、瘟疫交加,死了將近大半。曹操於是留下徵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把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把守襄陽,自己率領其餘的軍隊退回北方。於是三國鼎立的格局真正的形成了。

    而《三國演義》中在赤壁之戰準備前期,還有一出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但根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並非諸葛亮所為,而是孫權所為,而且發生的時間也不是赤壁之戰前期。還有《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歇後語也不是真實存在的,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了使得曹操深信黃蓋不是詐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計”,先叫黃蓋在舉行軍事會議的時候,公然冒犯周瑜。於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黃蓋拖下去斬首,眾將領紛紛求情,黃蓋才倖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還有當時曹軍的船並沒有用鐵鏈連在一起,而是靠的比較近罷了。小編我只是一個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學的是工科專業,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還望大家多多指教。

  • 3 # 景小旅遊攝影

    在真實的歷史上,赤壁之戰也是中國少數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在當時曹操率領20萬的大軍南下進攻蜀國和吳國,孫權沒辦法,只能和劉備聯合起來,用5萬大軍跟曹操對抗。因為曹操的將士們都是北方計程車兵,所以他們不熟悉水性,孫權和劉備就準備用火攻擊曹操的損失,然後水陸並進,這樣可以大破曹軍。也正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失利導致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但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不然,在當時雙方其實兵力相差並不大,曹操向南進軍的時候,從自己16萬的北方軍隊中選出了步兵8萬人,騎兵1萬人。這些就是曹操參與赤壁之戰的主要進攻人員,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參與了糧草的運輸。這也就表示在當時參與作戰的實際人數估計也就5到6萬。

    而我們反觀當時的孫權和劉備的軍隊,在當時孫權交給周瑜3萬個士兵。而劉備方面因為家底比較薄,所以只派出了兩萬人。這樣雙方加起來一共有5萬人。就算曹操當時再向南進攻的時候,沿路招收了一些士兵,人數也不會超過8萬,最多也只有7萬人。所以當時巨大的人數差距並不存在,只是為了展示一定的故事情節,才在《三國演義》裡邊兒被這麼寫下來。

    還有關於大家最熟悉的草船借箭,其實這件事並不是諸葛亮乾的,而是孫權做出來的。因為在當時曹操其實先攻打的是孫權的不對,孫權借的江面上起了大霧,派遣輕型的戰船闖入到曹操的軍艦當中。曹操這個人生性多餘,看到江面上有一些影子,所以就直接下令發射弓箭,很快,孫權到船上就有很多的弓箭。為了保持平衡,孫權又讓船隻掉頭,讓另一面接受弓箭的洗禮。在船身上幾乎插滿了箭的時候,孫權感覺已經完成了任務,然後打道回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不過這個草船借箭的故事並不是有意而為之的,主要是當時孫權為了刺探軍情無意間完成的任務。

  • 4 # 妍熙陪看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在今湖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此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內),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北方後患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曹操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鑑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此次戰役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確性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衝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錯過了戰機。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裴松之又評論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他的觀點認為,曹操進行赤壁之戰時機是正確的,孫劉聯軍的勝利有運氣成分。 不過,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所以令孫劉聯軍的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而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陳壽亦多次提及曹軍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在遠流出版,陳正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戰敗的原因。他將主要的失敗原因歸咎於東南風。 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準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分析的以外,周瑜可能還隱瞞了一個氣候學的事實。在洞庭湖一帶,因為地形風的原因,當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這一點是北方長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長江水邊長大者的地利。

  • 5 # 歷史名將錄

    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

      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操大軍南下,決定把人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州的百姓聽說劉備待人好,都寧願跟著他一塊撤退。

      曹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向江陵撤退,又打聽到劉表在江陵積了大批軍糧,怕被劉備佔去,親自率領五千輕騎兵追趕劉備。劉備的人馬帶了兵器、裝備,還有十幾萬百姓跟著他,每天只能行軍十幾裡。曹操的騎兵一天一夜就趕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追上了劉備。

      劉備的人馬,被曹操的騎兵衝殺得七零八亂,還虧得張飛在長坂坡抵擋了一陣。劉備、諸葛亮才帶著少數人馬擺脫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經被曹軍截斷,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漢市)。

      曹操佔領了江陵,繼續沿江向東進軍,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緊急,我們只有向孫權求救一條路了。”

      正好孫權怕荊州被曹操佔領,派魯肅來找劉備,勸說他和孫權聯合抵抗曹軍。諸葛亮就跟魯肅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見孫權。

      諸葛亮見了孫權,說:“現在曹操攻下了荊州,馬上就要進攻東吳了。將軍如果決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斷絕關係,跟我們一起抵抗;要不然,乾脆向他們投降,如果再猶豫不決,禍到臨頭就來不及了。”

      孫權反問說:“那麼,劉將軍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嚴肅地說:“劉將軍是皇室後代,才能蓋世,怎麼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孫權聽諸葛亮這麼一說,也激動地說:“我也不能象江東土地和十萬人馬白白地送人。不過劉將軍剛打了敗仗,怎麼還能抵抗曹軍呢?”

      諸葛亮說:“您放心吧,劉將軍雖然敗了一陣,但是還有水軍二萬。曹操兵馬雖然多,遠道追來,兵士也已經精疲力盡。再說,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荊州的人對他們不服。只要我們協力同心,一定能夠打敗曹軍。”

      正在這時候,曹操派兵士下戰書來了。那信上說:“我奉大漢皇帝的命令,領兵南征。現在我準備了水軍八十萬,願意和將軍較量一番。”

      孫權把這封信遞給部下看,大夥兒看了都刷地變了臉色,說不出話來。

      張昭是東吳官員中資格最老的。他說:“曹操用天子的名義來征討,我們要抵抗他,道理上輸了一著。再說,我們本來想靠長江天險,現在也靠不住了。曹軍佔領了荊州,又有上千艘戰船,他們水陸兩路一起下來,我們怎麼也抵擋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張昭這一說,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魯肅在旁邊冷眼旁觀,一聲不吭。

      孫權聽著聽著,覺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魯肅也跟著出來。

      孫權拉著魯肅的手,說:“你說說,該怎麼辦呢?”

      魯肅說:“剛才張昭他們說的話全聽不得。要說投降,我魯肅可以投降,將軍就不可以。因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樣跟名士們交往,有機會還可以當個州郡官員。將軍如果投降,那麼江東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裡,您上哪兒去?”

      孫權嘆了口氣說:“剛剛大家說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說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會以後,魯肅勸孫權趕快把正在鄱陽的大將周瑜召回來商量。

      周瑜一到柴桑,孫權又召集文武官員討論。周瑜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曹操名為漢朝丞相,其實是漢室奸賊。這次他自己來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給大家分析了曹操許多不利條件,認為北方兵士不會水戰,而且老遠趕到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會生病。兵馬再多,也沒有用。

      孫權聽了周瑜的話,膽也壯了。他站起來拔出寶劍,“豁”的一聲,把案几砍去一角。他嚴厲地說:“誰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這案桌一樣。”

      當天晚上,周瑜又單獨去找孫權,說:“我已經打聽清楚。曹操兵馬號稱八十萬,這是虛張聲勢,其實只不過二十幾萬,其中還有不少是荊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給我五萬精兵,我保管把他打敗。”

      第二天,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撥給他三萬水軍,叫他同劉備協力抵抗曹操。

      周瑜領兵進軍,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和曹軍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經得了疫病。雙方一交鋒,曹軍就打了敗仗,被迫撤退到長江的北岸。周瑜率領水軍進駐南岸,和曹軍隔江遙遙相對。

      正像周瑜預料的那樣,曹操的北方來的兵士不會水戰,他們在戰船上,遇到風浪顛簸就受不了。後來,他們把戰船用鐵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穩不少。

      周瑜的部將黃蓋看到這個情況,向周瑜獻個計策,說:“敵人兵多,我們兵少,拖下去對我們不利。現在曹軍把戰船都連線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辦法來打敗他們。”

      周瑜覺得黃蓋的主意好,兩人還商量好,讓黃蓋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曹操,表示要脫離東吳,投降曹操。曹操以為東吳將領害怕他,對黃蓋的假投降,一點也沒懷疑。

      黃蓋叫兵士偷偷地準備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裝著枯枝,澆足了油,外面裹著布幕,插著旗幟,另外又準備一批輕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準備在大船起火時轉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氣突然回暖,颳起了東南風。當天晚上,黃蓋帶領一批兵士分乘十條大船,駛在前面,後面跟隨著一批船隻。船隊到了江心,扯滿了風帆,像箭一樣駛向江北。

      曹軍水寨的將士聽說東吳的大將來投降,正紛紛擠到船頭看熱鬧。沒想到東吳船隊離開北岸約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條大船突然同時起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十條火船,好比十條火龍一樣,闖進曹軍水寨。那裡的船艦,都擠在一起,又躲不開,很快地都延燒起來。一眨眼工夫,已經燒成一片火海。水寨燒了不算,岸上的營寨也著了火,曹軍一大批兵士被燒死了;還有不少人被擠在江裡,不會泅水,馬上淹死了。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馬上帶領精兵渡江進攻。他們把戰鼓擂得震天響。北岸的曹軍不知道後面有多少人馬進攻,嚇得全部崩潰。

      曹操拖著殘兵敗將向華容(今湖北潛江縣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條小路全是水窪泥坑,騎兵沒法透過。曹操趕忙命令老弱兵士找了一些稻草鋪路。他帶著騎兵好容易才透過,可是那些填鋪稻草的兵士,卻被人馬踩死了不少。

      劉備和周瑜一起,分水陸兩路緊緊追趕,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戰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損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將曹仁、徐晃、樂進分別留守江陵和襄陽,自己帶兵回到北方去了。

      經過這場赤壁大戰,三國分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

  • 6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真正赤壁之戰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演的那麼神,畢竟三國演義不是真正的歷史,只是小說而已。什麼又借東風的,在《三國志》中是才有明確記載的。曹操統一北方以後,開始圖謀中原,統一全中國,於是屯兵屯糧要發起一場驚天大戰,剛好在建安十六年荊州劉表病逝,兒子直接不戰而降。曹操如日中天,打算一舉南下統一中國,而孫劉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於是雙方不得不走向聯合,雙方劍拔弩張,積極備戰,而曹操方面的實力是二十萬軍隊,而對外宣稱是八十萬,孫劉誓死力戰。說實話,說是孫劉劉備當時也就一萬餘人,大部分都得靠江東。所以總的說,曹魏孫吳。

    第一次交鋒

    由於曹操太過心急,這些軍隊大部分都是北方士兵,並不怎麼了解水性,而且極不擅長海戰,暈船、瘟病四處蔓延,周瑜瞅準曹操士氣低迷,戰鬥能力差,和曹操的軍隊發生激戰,由於太過唐突,曹操大敗。曹操知不敵,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由於曹操的軍隊是北方士兵,對於海戰根本就不適應,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聯絡,可是現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於是就將每艘船綁起來,打造一個海上陸地,此事讓周瑜的手下黃蓋知道後,心生計策,建議火攻,於是說假意投降實則是火船撞擊曹操的船隊。隨後在準備多時後,黃蓋率領船隊衝向曹操船隊,可是由於曹操以為他是來投降的,就放鬆警惕,可是已經為時已晚,船打眼就衝了上來,瞬間,船隊大火,蔓延到各個船上,由於沒有準備,曹操的軍隊死傷無數,而周瑜則率軍衝擊,徹底將曹操打敗。隨後曹操逃跑,三國鼎立。(以上配圖均來自網路)

  • 7 # 江山待故人

    火燒赤壁孫劉聯合,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假。此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它的成功原本是周瑜一手策劃的,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成功傑作,不是諸葛亮的。只不過羅貫中本著“抑曹揚劉”的思想,把好多成功的戰役功勞都記在劉備、諸葛亮頭上。正如魯迅所說,“狀諸葛亮之智近妖”,過譽之詞,反而不美。儘管羅貫中是小說家,但實事求是,才是大家胸懷。反是宋朝大詩人蘇試,在《念奴嬌 赤壁懷古》一詞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記下了周瑜火燒赤壁,千古風流人物的完美形象。

  • 8 # 捍衛中華魂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周瑜實際指揮了這場戰役。

  • 9 # 大黃扯點歷史
    主要參與者傳記中對赤壁之戰的描述

    我們印象中的赤壁之戰是孫劉聯手擊敗了曹操,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在史書中這三方的主要參與者的傳記中,對於此戰的敘述都是如何的。

    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救合肥。權聞□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在曹操的傳記裡,把孫權的合肥之戰提前了,而赤壁之戰只提到了和劉備交戰不利,同時軍中出現了瘟疫,因此曹操退兵。此外在《三國志》這段的註釋裡,裴松之引用了《山陽公載記》,其中提到是劉備放火燒了曹操的戰艦,曹操才退兵的,走的是華容道。而另一註釋孫盛的《魏氏春秋異同》中提到,應該是劉備先擊敗了曹操,後面才有孫權的合肥之戰。總之,都沒有提到孫權一方參加了赤壁之戰,這也成為了某些人指出,赤壁之戰是劉備獨自擊敗曹操的重要依據。但我們研究歷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孤證不立”,所以再接著看看其他人的傳記裡是怎麼寫的。

    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三國志·吳書·黃蓋傳》

    我們可以看到,在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黃蓋這些赤壁之戰的主要參與者的傳記中,都明確提到了是孫劉聯合作戰。其中周瑜的傳記中具體描寫了黃蓋建言火攻,並親自執行的全過程,最後火攻成功,從水面燒到陸上曹營,就此擊敗了曹操。這其中,只有孫權傳記中提到了曹操自己“燒其餘船”,但之前的船是怎麼損毀的並沒有提到。此外,曹操、劉備、孫權、周瑜的傳記中都提到了曹軍中有瘟疫流行,只不過在瘟疫具體出現於交戰前後上存在差異。

    透過史料分析還原赤壁之戰的真實過程

    根據以上史料,我們不難分析出赤壁之戰的真實過程。

    先來說曹操傳記中的說法,由於是孤證,同時《三國志》的陳壽是奉曹魏為正統,他的第二個東家司馬氏(陳壽是由蜀漢入晉為官的)的奠基人司馬懿也曾經是曹操的手下,考慮到中國的史書中經常有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因此曹操傳記中把赤壁之戰描寫為小敗於劉備就此撤軍的說法,可信度並不高,可以忽略了。

    再來看其他人傳記中的描寫,都提到了孫劉聯軍抗曹,只不過每一方每一個人的側重點不同,但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確定,赤壁之戰是劉備孫權兩方共同作戰從而取得的勝利。

    剩下的就是一些具體細節了,我們把所有人的傳記放在一起看,其實就可以推匯出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了:

    曹操奪取荊州將劉備趕到江夏之後,準備繼續進兵,一鼓作氣消滅劉備和孫權,其軍隊人數應在十幾萬。劉備想和孫權聯兵抗曹,正好半路遇到給劉表弔喪打探虛實的魯肅,雙方一拍即合,劉備派諸葛亮去勸說孫權。孫權自己懸疑未決,但應該是主戰的成分多一些,在經過諸葛亮、魯肅的輪番勸諫下,主戰已經佔了九成。同時魯肅勸孫權召周瑜回來,聽聽他的意見,而周瑜也是主戰的,一番分析,都說出了生擒曹操這種大話,這下孫權十成主戰了,於是派周瑜、程普領兵三萬與劉備合兵一處,劉備的軍隊人數大致在一萬多,雙方共同與曹操作戰。

    當時曹操軍中由於北人水土不服,已經出現了瘟疫,雙方小規模交戰了一下,曹操軍失利。之後在黃蓋的詐降火攻計策之下,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水面戰艦焚燒殆盡,並連帶著將陸上軍營也一同燒燬,曹軍的損失估計在十萬人左右。由於死傷眾多,導致了曹操軍中瘟疫的進一步加重,無力再戰的曹操,從華容道退兵,率領剩下的殘部退回北方,留下曹仁等將領,駐守荊州的部分城池。

    以上就是我分析得出的真實的赤壁之戰全過程,之所以會出現很多的不同版本,不同說法,其實是由於《三國志》中魏蜀吳三方人物傳記偏重於己方的描述,以及一些“春秋筆法”所致,畢竟陳壽的《三國志》也是收集了當時的各種資料彙編而成,各國自己的記載裡肯定會對本國有所傾向。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基本就是這樣綜合了各方不同側重的說法,進行的彙總描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七》裡關於赤壁之戰全過程的敘述。

  • 10 # 浮沉的歷史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孫劉聯軍於赤壁大敗曹操的南征大軍,史稱此役為“赤壁之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生動的描繪了這次戰爭的前前後後,但是其中的情節多有虛構成分,並沒有展現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接下來我就結合各種歷史資料,來還原這場華人所“熟悉”的赤壁之戰。

    荊州降曹和劉備的逃亡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決定發動南征劉表的戰爭,同年八月,荊州牧劉表就因背疽發作而身亡。隨著劉表的去世,面對曹操大軍壓境的形勢,荊州統治集團實際掌權者的蔡瑁和張允兩人決定投降曹操。到了九月,曹操在新野接受了劉琮的投降,曹操大軍沒有廢一兵一卒就名義上得到了荊州。

    劉琮雖然投降了曹操,可是作為曹操老對手的劉備是不會輕易選擇投降的。於是,劉備決定全軍與位於江夏的劉表長子劉琦聯合抵抗曹操的進攻,但是在撤退的途中由於隊伍人數眾多,行動十分緩慢。在曹操精騎的追擊下,在當陽長坂坡被曹軍追上,劉備僅僅帶領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個人騎快馬而去,跟隨劉備的人馬輜重全部為曹操所獲。

    當劉備從曹操的追擊中突圍出來後,很多人認為劉備此時已經沒有多少兵馬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老謀深算的劉備早就留了一手,在撤退的過程中發現隊伍行動緩慢的時候,史載“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而正是著支由關羽統領的軍隊,成為了日後劉備的基本力量,人數在一萬人左右。

    孫劉聯合

    作為荊州劉表老對手的孫權,在得知劉表去世和曹操南征的訊息後,就一直密切關注著荊州方面的局勢。於是,派出了魯肅去劉備那裡打探一下當時的真實情況,極具戰略眼光的魯肅在交談中,已經認識到了連劉抗曹是勢在必行的。在魯肅的建議下,劉備帶兵進駐夏口抵擋曹操的攻勢,魯肅攜諸葛亮一同去孫權方面商量聯合作戰的事情。

    孫權方面對於是否連劉抗曹存在很大的分歧,以張昭等人為代表的主張投降,而以魯肅和周瑜為首的則主戰。在《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情節,但在正史中只有諸葛亮與孫權兩人之間的談話。真正促使孫權參戰的,其實是之後赤壁之戰的指揮者——周瑜。經過周瑜的分析,所謂曹操八十萬大軍純屬是嚇唬人的,真實的兵力不過是本部十五六萬人以及荊州降兵七八萬左右,更重要的是曹操大軍此時由於長途行軍已經十分疲憊,不堪再戰。

    此時,劉備對於孫權的救兵望眼欲穿,在等待周瑜三萬軍隊來到後,又感到其兵力實在是太也少了,劉備無奈的只說了兩個字“恨少”。但是意氣風發的周瑜周公瑾信心十足,“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就這樣周瑜統領著區區三萬軍隊就主動迎擊曹軍,周瑜上自信完全來自於一點——那就是他已經得知曹操大軍已經感染上了嚴重的瘟疫。不出周瑜所料,曹軍毫無戰意,雙方剛一交戰就退到了江北,周瑜軍隊因此而士氣大漲,為之後敢於攻擊江北曹軍主力奠定了基礎。

    周瑜的部將黃蓋又獻上了火燒曹軍戰船之計,黃蓋假意投降曹操,在距離曹軍不到兩裡後突然放火,一時間東南風又颳了起來,資治通鑑記載“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沿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火張天,人馬燒死溺死者甚重。”周瑜輕帥精兵趁勢掩殺過來,曹操大軍敗走華容道,接著劉備也參加到了追擊曹軍的戰鬥中來。經此赤壁大敗,曹操大軍損失超過半數以上,再也無力大舉發兵南征,成為了讓後曹、劉、孫三分天下局面的關鍵之戰。

    以上就是真實的赤壁之戰。

  • 11 # 萬事之始

    赤壁之戰,是世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戰事,尤其是火燒赤壁一節,更是精彩!在《三國志》、《資治通鑑》的記載中,都曾提到火攻一節,不過說法又有不同。以東吳的說法是,周瑜趁著東南風起,以火船燒燬了曹操的戰船;以曹操的說法,則是曹操因為瘟疫流行,士兵們失去了戰鬥力,所以主動退兵。為了避免戰船資敵,所以一把火燒燬了了事。可是,在漢末王粲的《漢末英雄記》中,則又是另一種說法。

    說到《漢末英雄記》,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看過這本書,看過的人也可能把它當作野史對待。其實,這些都是嚴重忽視了《漢末英雄記》的歷史價值。陳壽在作《三國志》的時候,就曾經大量採用《漢末英雄記》的素材,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也曾經大量的引用《漢末英雄記》的內容。至於之後的一些文學作品,如《後漢書》、《太平御覽》中都曾以引用過《漢末英雄記》。由此可見,我們把《漢末英雄記》作為三華人寫三國事的第一部作品也不為過。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初平二年(公元192年),因為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投靠劉表,一住就是十幾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王粲歸順曹操,深受曹操器重。從王粲的履歷來說,他是赤壁之戰的當事人,又是戰敗方曹操的手下,按理說,對於赤壁之戰的記載,王粲應該是為尊者諱才是。可是,在《漢末英雄記》中,王粲對這段戰事的記載卻與《三國志》的記載截然不同。

    筆者囉嗦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王粲所作的《漢末英雄記》是可信的,並且就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可是,在曹操的戰船究竟是自己燒燬,還是被周瑜所燒這個問題上,後人們為何不採納王粲的記載呢?

    據《漢末英雄記》記載:“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根據這段記載,可以印證筆者之前撰文說過的觀點,那就是曹操的水軍的戰船數量嚴重不足,這也是荊州襄樊、江夏、江陵這三部水軍並沒有全部被曹操掌握的明證!

    筆者下文就展開分析:

    一、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親率部分主力搶佔了江陵,並掌握了荊州的江陵水軍,想要沿江而下,從南岸的赤壁登陸。

    水軍作戰,歷來都是以潮流、風向作為作戰的要素,小說中那種隔岸立寨,戰船東西對開作戰的局面是不存在的。筆者認為,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曹操佔領江陵後,掌握了江陵水軍,然後渡過長江,先後收復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等郡。或者說是曹操渡過長江後,這些郡的長官在曹操的兵鋒之下主動投靠也有可能。曹操在追擊劉備的過程中,兩家的水軍曾經發生過戰事,據《三國志》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曹操水軍戰敗之後,兼之東吳水軍出現的又很及時,使得曹操無力在赤壁登陸,只得率軍退回長江西岸的烏林駐軍。這次戰役是曹操掌握的江陵水軍被關羽掌握的襄樊水軍一部與劉琦掌握的江夏水軍聯軍所敗。

    二、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

    曹操人馬眾多,戰船數量不足。僅有的戰船既要保證長江戰線的穩定,又要防衛關羽水軍從夏口出發偷襲襄樊,保證漢水水道暢通,因此兵力捉襟見肘。兼之又沒有時間來打造戰船,所以曹操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伐竹編成竹筏來運輸人馬。

    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這段記載呢?難道是曹軍駕著竹筏,由漢水進入長江?筆者竊以為,在關羽和東吳水軍控遏著漢水和長江這個現實來看,如果曹軍駕駛著竹筏渡江,那就是自取滅亡!曹操雖不善水戰,可卻是一位軍事家,他難道會犯這種低階錯誤?

    既如此,那又如何來理解這段記載呢?筆者認為,要想徹底搞清楚這段公案,還須從浦口這個地名說起。

    浦口,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地名了。不過,要說起它的另一個名字,歷史上卻是大大有名,那就是劉郎浦。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可能還會記得,劉備在江東娶了孫夫人之後,逃出東吳。被周瑜發現後,派兵追趕,就是在浦口這個地方馬上要被周瑜追上。危急時刻,諸葛亮率軍來援,軍士們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的周瑜口吐鮮血。小說畢竟是小說,不過,在正史中,劉備確實在此地屯兵納婚的,因此,浦口由此就改名叫劉郎浦,這個劉郎浦就在現在湖北省的石首市。此地自古以來就是貫通湘鄂兩省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看到這裡,讀者朋友們可能會說了,石首市位於長江北岸,雖與江陵、華容很近,但跟漢水沒有連線,曹軍又是從哪裡駕駛著竹筏來到這裡呢?假如曹軍真的是沿漢水而下,透過長江來到這裡,從戰略上來看,也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啊!如果能走到這裡,那還不如直接在烏林和曹操匯合就是了。其實,漢水和長江之間還真的有水路貫通。

    筆者仔細研究過漢水和長江之間的地圖,發現在漢水在今潛江市附近有一條東荊河連線漢水,東荊河又和田關河相連,田關河和長湖相連,長湖和長江相連。因此說,曹軍是極有可能沿著這條水路來到浦口的。

    筆者分析認為,曹軍此次進兵,很有可能是兵分兩路,一路沿著襄樊通往江陵的大路南下;另一路很有可能是押運著輜重和戰略物資的後勤部隊,因為陸路運輸不便,所以採用了水路運輸。漢水流域,襄樊到漢津段,曹軍還是有能力控制的,主要由荊州降將文聘率領。文聘是荊州宿將,熟悉荊州的山川地理,因此極有可能是由他帶隊來完成這一段水路上的行軍。這條水路透過大型戰船或許有困難,可是對於竹筏來說,透過卻毫無問題。

    至於“注”這個字的含義,就是力量集中在一點的意思,這也符合曹操的戰略意圖,他是想把荊州襄樊水軍一部和江陵水軍彙集在浦口這個地方,好集中兵力與劉備、周瑜開戰。

    三、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這支竹筏水軍這就是《三國志》、《資治通鑑》、《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曹操把戰船用連索連線而成以渡軍馬的雛形。那麼,這支竹筏水軍是在未來得及渡過長江就被周瑜派人燒燬了呢還是來到烏林和曹操匯合之後才被周瑜燒燬的呢?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

    浦口在長江北岸,這支竹筏水軍如果順江而下,危險性也是很大的。因為,在長江之中靠竹筏行軍,又要面臨著東吳可能的阻擊,這對於本來就不善於水戰的北方士兵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以曹操的軍事才能,不應該犯下如此的低階錯誤。所以,筆者以為,這支部隊的任務就是要渡過長江,從陸路來奔襲周瑜水軍的後方。

    行軍路線應該是這樣的:先是順長江而下,在巴陵登陸,這段水路相對安全,基本上在曹操水軍的控制之下。登陸之後,曹軍鐵騎的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以東吳的實力要想與曹操抗衡,難度很大。這時候,曹操再從烏林發起進攻,從水旱兩路夾擊周瑜,東吳勝率不高。

    第二種可能性

    這支竹筏水軍沿江而下,準備到烏林與曹操匯合。可是還未來及渡江,就被周瑜派出的輕舸百艘燒燬,曹操見大事不妙,只得率軍退走。

    這兩種可能性,筆者傾向於前者。筆者試著還原一下當時的歷史場景。

    歷史場景還原

    其一、曹操以竹筏運兵的計劃被東吳偵知,並且也深知此計若成,東吳將面臨著曹操水旱兩路的夾擊,戰勝的機率不大。因此,周瑜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兵燒燬這些竹筏。

    其二、周瑜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以東吳水軍的能力,又是連夜出發偷襲,所以使得這支竹筏水軍被付之一炬。

    其三、曹操得知竹筏水軍被燒燬,認為單憑自己手中的水軍實力是無法戰勝孫劉聯軍的,兼之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南方的血吸蟲病又正在肆虐,因此決定退兵。

    其四、要想從水路退兵,曹操沒有安全退回江陵的完全把握,因此決定從陸路退軍。又怕走了之後,水軍會投降,戰船反而資敵,因此,才決定把戰船全部燒燬。

    至於後來者為什麼會在史書中記載了鐵索連線戰船,火燒赤壁等等之類的事蹟,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是為勝利者臉上貼金吧。其實,就在當時,曹操也曾經說,是自己把戰船燒燬的,反而使豎子成名。鐵索連線戰船,最有可能的是用鐵索把竹筏連線起來。要是嚴格說起來,那些竹筏也算是戰船!史學家們不採信王粲的記載的原因,或許是他們認為曹操這支竹筏水軍丟了太祖的臉?

  • 12 # 萬卷縱橫眼欲枯

    赤壁之戰

    曹操佔據荊州後,先禮後兵,寫信給孫權,希望對方能不戰而降,卻不料孫權竟然聯合劉備,要和自己硬拼。他收編了荊州水軍,讓降將蔡瑁、張允帶領,準備在長江上和孫、劉聯軍一決高下。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周瑜帶領三萬人馬和劉備在夏口會合。孫、劉聯軍雖然兵不多,但曹操能夠在江面上水戰的軍隊也不多。雙方的先頭部隊在赤壁(今湖北省境內長江南岸赤礬山一帶)相遇,曹軍打了敗仗,只好退回北岸。這時曹營裡的北方士兵大多不能適應江南的氣候,紛紛病倒,曹操在江北紮營,準備來年春天再進兵。

    有人(《三國演義》裡寫成了龐統)給曹操出主意,北方士兵老是暈船嘔吐,可以把戰船首尾相連,成為一個整體,這樣就能減輕顛簸,訓練士卒。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

    自從官渡之戰後,曹操一帆風順,老打勝仗,不禁志得意滿起來,他沒有把江南的兵馬放在眼裡,所以對黃蓋的投降並沒有產生懷疑,他認為連黃蓋這樣的老臣都要投降了,江東氣數已盡。

    十一月十三的夜裡,颳起了東南風。黃蓋帶著幾十艘裝滿了柴草、油脂的小船,假裝是江東的運糧船,趁著風勢,直衝向曹營。曹營兵將都以為是黃蓋來投降,絲毫沒有防備,在船頭指指點點地觀看。

    在船隊即將接近曹操水寨時,黃蓋下令點火。霎時間火光大作,就像幾十條火龍竄進曹營,把曹操的戰船都點著了。曹營的戰船由於都連著,急切間無法分散,當時風勢又猛,風助火力,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岸上,連曹操在岸上的軍營也變成了一片火海。

    這時,周瑜、劉備分別率軍從兩個方向殺入曹營。曹軍大亂,被殺死的,被燒死的,被迫跳江淹死的,不計其數。

    曹操急忙帶領殘兵敗將逃跑,偏偏在天亮的時候又下了一場大雨,道路泥濘難行,差點被劉備率軍追上。幸虧駐紮在江陵附近的張遼、許褚率兵來救,曹操才得以逃脫。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損失慘重,留下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自己返回許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靜茹的《有你在》 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