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血管守護者貢鳴說

    謝邀!現今,高血壓、冠心病及心肌病等發病率較高,常常導致心臟功能下降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對此類疾病的內科治療非常有限,大多數方法只能減輕症狀,並不能延長患者的壽命。人們對此進行了積極不懈的探索,心臟移植算是較為成功的技術。然而,慢性排異反應、感染、繼發性冠脈病變以及供體的嚴重缺乏等諸多因素限制了這一技術的廣泛開展。相關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3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而2015年僅有2766人捐獻了7785個器官組織,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數與所器官捐獻數的比值大約30比1,因而供體器官的缺口非常之大,心臟移植同樣如此。人們便開始了用人工心臟暫時或者長期代替自然心臟的探索之路。人工心臟利用機械的方法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器官以代替心臟的功能。人工心臟可分為暫時性,即部分取代心臟的輔助性人工心臟(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和長期性,即取代整個心臟的全人工心臟(Total Artificial Heart,TAH)。1969年人工心臟首次應用於臨床,由美國醫生Cooley完成,心臟輔助時間達64小時,以便過渡到心臟移植。全人工心臟作為永久性裝置的應用則始於1982年,由美國猶他大學的Kolff博士及其團隊完成,植入了Jarvik-7型TAH,患者存活112天。1985年Copeland成功地施行了首例Jarvik TAH,表明心臟和心室輔助裝置既可作為心臟移植的過渡又可用於心衰病人的長期輔助以便自體心臟恢復功能。2004年,美國FDA批准CardioWest全人工心臟(由Jarvik7改進而來,現名稱是Syncardia TAH)作為移植前的輔助治療措施在使用。截止到2014年,全世界共有超過1250例SynCardia全人工心臟的臨床應用,最長的輔助時間為1374天。目前該全人工心臟也在進行永久性人工心臟移植的臨床試驗。到目前,人工心臟無論作為治療措施還是作為心臟移植的過渡支援都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新的產品不斷湧現,許多產品已商品化,效能良好,使用安全,使心力衰竭的病人症狀得以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是,也有不容樂觀的地方,諸如術後出血、血栓栓塞、感染、腎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併發症發生率仍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率。要想製成像自然心臟那樣精確的組織結構,同時價格低廉的人工心臟並非易事,需要醫學、生物物理學、工程學、電子學等諸多學科的綜合應用和長時期的合作研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會克服種種困難,讓人工心臟代替人的心臟成為現實。

  • 2 # 瑞庚臺醫-經理

    臺灣有心臟衰竭問題的病患在等待心臟移植手術,但由於心臟不夠,導致病患常常需要漫長的臥床等待期,甚至有不少病患因為器官庫存不足,無法及時執行心臟移植手術而死亡。

    心室輔助器可提升心臟衰竭病患存活率

    心血管主任陳益祥表示,臺大醫院在心室輔助器的運用以及醫治病患的臨床經驗以長達 25 年。心室輔助器是一種機械式的心臟輔助裝置、可以幫助心臟運作,達到身體血液迴圈的效果,也是用於心臟衰竭末期治療的重要裝置。

    心室輔助器很好試用階段是強心劑無效時

    陳益祥表示,過往有案例,60 歲的陳先生於 2018 年 5 月 21 日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至同年 6 月放置心室輔助器,成功依靠心室輔助器度過 5 個月的心臟移植過渡期。陳益祥指出,心室輔助器應避免在心臟問題爆發的緊要關頭使用,而是在即使使用強心劑依舊無法穩定心臟的階段就可以嘗試使用。

    心室輔助器是過度心臟移植手術期得重要橋樑 此外記者會上,有家屬激動落淚表示:「妻子去年(2019)年因心臟問題住院 200 多天,多次經歷生死關頭,而臺大醫療團隊全力救治,妻子如今可以下床走動對他而言可謂奇蹟。」 陳益祥表示,有接受長效心室輔助器治療的病患,與心室輔助器共處7年,時至今日,病患有機會於美國接受心臟移植手術治療,但是卻認為使用心室輔助器已成習慣不願改變。

    曾接受心室輔助器治療的陳先生表示,他在接受心室輔助器治療期間每日會在醫院廊道走動,保證自己每日步數達到 10000 步,因此也讓他有充沛體力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以及康復期。他甚至鼓勵同樣心臟衰竭的患者要對疾病保持積極態度,不應消極自我放棄。

    此外,陳益祥表示,臺灣的器官庫存嚴重不足。如何推動簽署器官捐贈協議,讓更多人願意遺愛人間,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至十二月用英語怎麼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