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人文通史
-
2 # 西山逸隱
恕俺淺薄,雖手邊沒有確切依據,但自以為具有密切關聯。
自盛唐時期,受到日本崇拜性模仿而且遍及生活中的一切。直至現在其與漢服的差別甚微,只是為了私交方便於後背加了點物事,無法說與漢服無緣由。
確切證據,請詢問有關磚家或穿越回訪。年老體衰,恕不奉陪了,感謝垂詢,老朽喝碗兒清茶去也。
-
3 # 遼AM63S7
日本服飾有自己獨立的體系,且在歷史各時期均與漢族服飾不同。人們覺得和服像漢服是因為現在的所謂漢服是人們根據和服的樣式臆想出來的,其與真正的古代漢族服飾不一樣。
-
4 # 138cat
和服不能說屬於漢服,但是從漢服演變而來,日本奈良及飛鳥時代,日本全面推崇漢文化,當時日本的宮廷正裝都是採用吳越地區寬袖疊襟長衫,後來經過自我的長期演化,和服雖然產生了一定的改良,但規制依然和漢服特別是吳越地區的服裝樣式沒有太大的差別,後期經過加長袖擺以及衣襟變長變寬,穿著時為了增加美感特別是女人,就加上了束腰的部分,使得衣服穿時緊貼上身,有意識展現人體線條,這在日本稱之為國風化,但總體勉強算是漢服的一個旁枝。
-
5 # 毅而三思吳六奇
問題的前提錯誤。早在三國魏晉時期,便曾提到過中國與日本的服裝差異。
“婦人被髮屈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魏書·東夷傳》
“又敦煌俗,婦人作裙,攣縮如羊腸,用布一匹;”——《魏書·倉慈傳》
同樣是婦人的著裝,倭女做衣如單被,只是開孔套頭。而效仿敦煌風俗做衣的中國婦女,僅裙子就“用布一匹”。因此很顯然,兩種服裝的發展理念是不一樣的。而且這種記載證明和服的發展,不僅是源自唐代這麼簡單。它所表現出來的,有一定的胡服理念,簡陋也粗糙。
第二點,“和服”的定義。既然提問說到“漢服”,姑且先定義為漢代或漢人的著裝。然而日本直至幕末時期,在西洋人更多出現於日本後,為了區別西服才出現日本服、和服的初步概念和稱謂,而更多人將其稱為“著物”。並未將之稱為唐服或其他什麼,原因是什麼?
就中國延傳的衣著習慣而言,如《禮記》、《春秋繁露》等記載中所描述的“四時各重其色”並沒有被日本很好的遵循下來,體裁款式花樣制度等等,都是如此。再者如下圖這般,出土自高松冢的,效仿唐人打扮的樣式,與今日“和服”相比,差異未免也有些太大了。
至隋唐為止,中日兩國的交往日漸密切。如上圖這樣的服飾打扮,在日本十分盛行,是一場自上而下發展的“唐化運動”。在此期間,和服吸收的中國元素有花紋,比如“鴛鴦、孔雀”;有工藝,如京都西陣地區模仿蜀錦生產的“唐織(西陣織)”;以及制式規範品級等等。而這些淺顯如花樣、工藝最終無不因日本人自己的理解產生了差異。
比如規範。漢代冕服上有“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所代表的是君主應有的十二種才能品德。而唐代也有袍紋服色的規範制度,以及相關律令。與此不同的是,日本在平安時代以後,逐漸放棄了此前的習自唐人的衣服令(今日可見《大寶律令》、《養老律令》中的規定)。並且因為這些規定沒有涉及到平民,於是最終在此後的發展上,因戰亂動盪等各種問題,又自下而上地出現了從花紋到款式上的革新(換個說法就是逾制、下克上)。這種變化,造成了和服的衍變,與今日所見不無關聯。
第三點,和服的變化體現。在鎌倉、室町時代,上述所說的平民服飾如水乾(與狩服同源),發展成了直垂,並直接成為武家的正裝禮服。這證明日本的武家拋棄了唐代以前學習的種種。而女性的衣服發生了簡化,和很頻繁快速的樣式變化(女人都知道為什麼),類如現代和服的雛形已經出現。
而到江戶時代,我們能看到的如下圖這些樣式,有些幾乎已經與現代和服非常相似,可卻仍舊能看到裙服分離的穿著。
而最終當我們用明治、大正時期的和服去對比,就會發現又有了非常多的變化。
這樣的變化,顯然並非是一直遵循或借鑑中國服裝產生的,因此認可和服甚至是今時借鑑他們出現的“漢服”是錯誤的。
實際上我們也能看到,在當下除了一些雜七雜八,直接將日韓等民族服裝拿來當漢服賣的商家外,也有追尋真正漢代服裝的堅持者。雖然我不支援這樣的寬袍大袖(日常生活太麻煩了),但卻很理解並能區分兩種差異的明顯之處。
-
6 # 龍華居士
日本和服最初是源自三國時期吳服,故別名也稱作“吳服”。和服改良最佳歷史時期是七、八世紀時期唐日文化交流時期,直至唐亡,日本政府官方廢止遣唐使,拋棄了吸收唐風文化,繼而加強“國風文化”的建設,發展到江戶時期(晚明~清)最終形成了成熟的和服文化。因此和服早期是在歷朝漢服的影響下去吸收改良的,但後期是經過本國文化驅動下發展成熟的!嚴格來講可以說是漢服的一個民族流派分支,但不是漢服的傳承!
-
7 # 作家馬踏中原
大唐鼎盛時期,代表著當時社會文明的高度。有很多國家都派遣使者與大唐交好,派送人員來大唐學習。其中日本也有很多遣唐使被派到中國學習。
服飾文化作為文明的一部分,尤其是貴族服飾,也流入日本,為日本人所效仿。於是就有現在日本的和服。
但漢服制作都有講究,也是儒家文化的提現。日本和服經過本土的變遷,沒有了漢族文化的氣息,已經與唐服有所改變,因此說和服並不等同於漢服。
-
8 # 指尖看日本
很久以前跟中國倒是有點關係,現在就沒啥關係了。
首先說吳服的問題,《日本書紀》說得很清楚,吳服指的是“吳織衣縫”,也就是吳地女工帶過去的織布技術,而非衣服形制,而且這個“吳”究竟是哪裡呢,說這地方是北韓半島也可以。這個詞在近世又殺了回來,表示絲綢織物,與表示棉麻的“太物”對比。至於禮服方面,日本江戶時代經歷過裝束復古再興運動,很多看上去以為古早的裝束,比如說十二單,冕服,其實是江戶託古再興運動的產物,早就不是當年的制式了。
另一點是說,當年遣唐使是學了一點服制,但是就算是現代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搬過去,更何況古人。再加上,在服飾史當中,流行史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古時候的人也有流行變化,所以各種稀奇古怪的魔改是一定的。
在平安時代早期,是這樣的,能看得出來還有點大陸影響:
然而到了平安時代中期,和服變成了這樣,魔改的程度很大:
但是到了中世,和服是這樣的,注意坐姿是胡坐,大家熟悉的日式正坐還沒有普及呢,
然後到了近世,和服以及髮型,終於演變成了大家熟悉的樣子。現代所謂的傳統和服以及髮式,源頭基本上是從近世開始。也就是說,並不是日本儲存傳統做的特別好,很多時候他們所謂的傳統其實比諸位想象中出現得要晚。
-
9 # 儒姐在北京
華人都對和服覺得很奇怪,事實上,和服這個名字是美華人取名,以和為名,在日本內部,和服一把被稱作吳服,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服裝是改裝的,原型就是漢服和唐服。
本稱吳服,是因為它是在中國東吳江浙一帶的漢服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後因日本人是和族所以也叫和。
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南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
日本和服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與中國的朝服有著必然連續,必然相似性。
1.奈良時代: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制度化的,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的服裝,按行業分類。總體而言,奈良時代的服裝色彩還是較為簡單的。
-
10 # 趙永志67
唐朝服飾和日本和服種類很多:日本在中國隋朝和唐初時,全面學習中國:當時齊胸襦裙還未流行:更多的是高腰襦裙:那時日本的服飾基本全是照搬的中國服飾:而日本在平安時代中期廢止了遣唐使:從此日本的服飾開始按自己的方式發展
:到了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帶有隋唐服飾特色的服裝基本定型:而腰包則是日本女性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繫腰帶的影響而創造出來的:開始在前面後來移到後面:而鎌倉和室町時期:直垂和侍烏帽子的男裝最流行
江戶時期:女裝的小袖形式已經和現代的差不多了:而男裝的羽織開始流行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到了明治時期就和現在沒什麼區別了
現在的和服是從江戶時代發展而來和奈良時代不一樣了但總有類似唐朝時的地方
-
11 # 南風西洲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是“否”
中國古代傳說海外(東海)有仙山,名喚瀛洲.後來與日本進貿易往來,地處中國的東面. 所以就有了東瀛.
根據科學證明,日本人的血統與中國有百分之五十相識,所以說,我們和日本應該算近親。
這些當然不能說他們的祖先是我們華人,畢竟,唐代時候,日本人應該長得矮,於是很多女孩子來唐代借種。
為何說他們的衣服不屬於漢服呢?因為他們的服飾變遷很受中國影響,服飾很多能看到中國唐代的特徵,髮型,妝容也是如此。但是形制上有很大不同,而且唐代服飾偏向開放性,他們的服飾倒沒有如此誇張。
不說了,來幾張美圖,看看我們漢服到底有多美,全世界,我都覺得我們國家漢服最美,畢竟選擇性的多樣化,不同朝代的服飾體現不同事情人們對美的追求
回覆列表
和服已經成為了日本的傳統民族服飾,雖然起源於吳服但是經過了長期演變、本土改良,已經和三國時期的吳服相去甚遠,不能算是漢服。
日本一直宣稱自己是單一民族國家,唯一承認的少數民族就是人口寥寥無幾的北海道土著:阿伊努人。這也說明,日本的主體民族和族在全國具有絕對的人口優勢,因此和服在日本基本上是家喻戶曉的民族服裝。
三國時期,孫權建立的吳國(東吳)經常與日本進行商貿活動,大量的東吳商人將中國南方的紡織品及南方漢人的衣服縫製方法、面料傳入日本。日本人接觸到吳服以後,也學著東吳人的樣子製作吳服。
不過,日本人後來不斷將吳服加以改良,並結合了日本本土服裝的特點。隋唐時期,日本的吳服又受到隋唐衣服風格的影響,再次改良。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日本學去的吳服形成了後來的和服,即日本大和族的民族服飾。
可是,日本古代有各種各樣的服飾,由吳服改良而來的和服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很多服飾是日本本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這些服飾就與吳服沒有關係了。
日本的和服源於三國時期的吳服,而三國時期的吳服(公元3世紀)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吳服(公元前5世紀)東吳,也稱為孫吳,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國之一。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分別割據一方,奠定了三國的根基。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統治北方,廢掉東漢王朝,建立了三國之一魏國。劉備割據西南,建立了三國之一的蜀漢。
軍閥孫權則割據江東,建立了三國之一的吳國,也就是東吳。不過,孫權的父兄孫堅、孫策才是實際奠基人,尤其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打下了江東地區。江東是春秋時期的吳國(不是東吳)、越國的地盤,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安徽省等地的部分地區。
春秋時期的吳國比三國時期的吳國還要早700年以上,當地的居民也稱吳人,並與越國形成了著名的江東文明。吳國與越國相繼滅亡後,當地的吳人與越人並沒有改變傳統服飾,而是逐漸形成了三國時期的吳服,相當於江東地區土著居民的傳統服飾。
到了東漢末年時,軍閥孫策、孫權兄弟割據江東,控制了當地的人口和軍隊。
公元200年左右,年僅25歲就統治江東六郡的軍閥孫策被仇家刺殺身亡,臨終前傳位給了成年的弟弟孫權。孫權從哥哥手中接過江東的地盤,這是春秋時期的吳國、越國的地盤,所以孫權後來稱帝時也以“吳”作為國號,也就是三國之一的東吳。
孫權最初只有江東的地盤,曾多次北上都被曹操打敗,迫不得已才向西發展,先後奪取了劉備的荊州大部分地區(湖北、湖南等地)與士燮的交州地區(廣東、廣西、越南等地),於是控制了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
公元222年,孫權為了對抗劉備,向曹丕稱臣,曹丕雖然冊封孫權為吳王,但沒有實際派兵支援他。孫權知道魏國皇帝曹丕終究不可靠,於是在夷陵之戰後重新和蜀國結盟。公元229年,孫權趁諸葛亮和魏國激戰正酣,無暇顧及自己的時候,也在江東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定都建業(南京)。
東吳的核心統治區就是江蘇、浙江、江西三省以及安徽省南部,而吳服分佈最廣的就是江浙兩省,而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越南等地都是孫權後來奪取的,當地居民的服飾受吳服影響較小。
此後,東吳軍隊還積極與土著居民山越作戰,曾一度擴張到福建等地。公元230年,好大喜功的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等人率領精兵一萬東渡臺灣,獲得了數千名臺灣土著而返回。由於東吳與古代日本的貿易,將吳服與絲綢、茶葉一起流傳到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