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生石上的舊精魂

    沼澤是指地表及地表下層土壤經常過度溼潤,地表生長著溼性植物和沼澤植物,有泥炭累積或雖無泥炭累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土地。其形成主要取決於地貌條件和水熱狀況。根據發展階段可分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澤,即富營養、中營養和貧營養沼澤。按地貌條件可分為山地沼澤、高原沼澤和平原沼澤。根據有無泥炭可分為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世界沼澤面積約268.3萬平方公里,中國的沼澤面積11萬平方公里,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沼澤最多,青藏高原次之,剩下的零散分佈。

    其實沼澤的原理就是陷入一大片淤泥,又軟又稠,沒有著力點,使勁掙扎只能越陷越深。

    沼澤是在很多叢林冒險片中都會出現的殺手。當我們陷入沼澤時,首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慌,越慌就越想去掙扎,就會越陷越深,就有可能喪命。活命的方法與身陷流沙時的情形是一樣的:不要掙扎,應採取平臥姿勢,儘量擴大身體與泥潭的接觸面積,減少壓強,使身體浮在泥面上。接著輕輕的抖動自己的手,將其中一隻手拉出沼澤,把拉出來的手放在平面上,繼續拉另一隻手。拉出手後,立即匍匐在泥面上,抖動自己的腳,使腳周圍的淤泥疏鬆,再將腳拉出來,一隻一隻拉的拉,別急,這件事可能要花上很長的時間。用仰泳的姿勢離開沼澤,直至硬地。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識別危險的泥潭呢?

    泥潭一般在沼澤或潮溼鬆軟泥濘的荒野地帶。看見寸草不生的黑色平地,就更要小心了。同時,應留意青色的泥炭蘚沼澤。有時,水苔蘚滿布泥沼表面象地毯一樣,這是最危險的陷阱。如非要走過滿布泥潭的地方不可,應沿著有樹木生長的高地走,或踩在石南草叢上,因為樹木和石南都長在硬地上。如不能確定走哪條路,可向前投下幾塊大石,試試地面是否堅硬;或用力跺腳,假如地面顫動,很可能是泥潭,應繞道而行。

  • 2 # 麗江夜話

    沼澤形成的直接原因:1)草甸、低窪地由於坡降平緩和土地黏重,地表水排洩不暢或下滲困難;2)森林採伐地區或火燒跡地由於失去樹木的巨大吸水作用,土層的水平衡遭到破壞;3)地下水溢位帶由於泉水經常出露;4)灌區由於過量灌溉等。此外,在凍土地帶適合低等植物生長的地方,因季節性融凍作用,也會促成沼澤化過程。

  • 3 # 驕然

    沼澤地說白了就是泥漿。這種泥漿從表面上看,和一般的水坑沒有什麼差別。人很難分辨出來,但如果人一旦掉進去,雖然並不會馬上沉下去,但人是無法上來的。而且越活動,人的身體就會越下沉。最終導致送命,在25000里長徵的時候,我們過沼澤,就為此犧牲了很多戰士。所以說,過沼澤是很可怕的事情。

  • 4 # 地理愛好者

    沼澤吃人越陷越深?沼澤是怎麼形成呢? http://www.toutiao.com/i6463339276644909582/

    通常把比較平坦或稍為低窪而過度溼潤的地面稱為沼澤。沼澤中生長各種喜溼植物,並有泥炭層。水分條件是沼澤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過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溼植物的侵入,導致土壤通氣狀況惡化,並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層。

    沼澤形成過程基本上有兩種情況,即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

    1、水體沼澤化

    簡單的說,就是以前是水土,現在變成了沼澤。湖泊或者河水不深流速緩慢的河流,沿岸有著水生植物生長,慢慢的植物變多,入侵到河道里或者湖泊裡,然後植物有繁殖有死亡,積累了很多有機質,形成泥炭,導致了湖泊或者河流變小,最後都變成了沼澤了。這就是水體沼澤化。

    2、陸地沼澤化

    簡單的說,就是原來是陸地,現在變成沼澤了。陸地沼澤化基本形式分兩種。

    (1)森林沼澤化

    森林如果是處於比較溼潤地區的,然後被砍伐了或者發生火災森林燒燬了。然後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礙木本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又成為苔蘚植物的溫床,最後形成苔蘚沼澤。這是森林沼澤化。

    (2)草甸沼澤化

    地表長期處於過溼狀態,特別是河水氾濫及鄰近水體沼澤化的影響,使潛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地表,造成草甸的過度溼潤,以致低窪處水分積聚,土壤中形成嫌氣環境,死亡有機質在嫌氣細菌作用下,緩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層。這是草甸沼澤化。

    最後奉上,假如萬一不小心,掉進沼澤裡怎麼辦?

    第一,不要慌,別掙扎,否則會越陷越深。平靜下來,有人叫人幫忙,沒人看周圍有啥東西可以借力。如果啥都沒有,儘量將身體趴在沼澤上,增加身體與沼澤的接觸面積,減少壓強,使身體浮在沙面上,慢慢爬出來。奉勸朋友們遊玩要當心,珍惜生命最重要。

    回答就到這裡,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商隱的生平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