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姐是香港大型的選美活動,於1946年開始出現,原由私人機構在酒店舉辦。直至1973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之後才統一由無線電視舉辦。而在1973年的過渡期更出現兩位香港小姐,分別是“香港東方選美會”選出的狄波拉和無線電視選出的孫泳恩。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高貴端莊,堪稱女性楷模,是香港一張永恆的魅力名片。代表性的港姐有世紀美人趙雅芝、風情萬種鐘楚紅、精緻五官李嘉欣、清純自然袁詠儀、碩士學歷郭藹明、國際影星張曼玉等都出身於香港小姐。
那為什麼港姐造星能力大不如前呢?
曾經,在香港娛樂圈想要迅速成為藝人,除了加入無線藝員訓練班之外,也就只有參加港姐選舉這一條路了。而且相比藝員訓練班這種還得慢慢熬跑龍套的長期路線,港姐選舉無疑是短平快還見效好的,短短几個月的競選週期,你就成為了城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儘管你可能沒演技沒歌喉甚至不會說話,但是不要緊,你美就足夠被人記住了。之後,你是想加入娛樂圈還是嫁入豪門,你都有了一塊足夠有分量的敲門磚。
但是香港的後娛樂圈時代裡能夠在大銀幕上活躍的香港女星:張柏芝、梁洛施、twins,沒有一個是有港姐競選經歷的。她們透過被星探發掘、拍廣告以及參加歌唱大賽等等方式出道,迅速被大公司簽約成為旗下藝人。也就是說,你如果足夠美或者足夠有潛力,在這個造星工業如此發達的年代,不用去參選港姐,你也就早被人發現了。
對於急於加入娛樂圈貼補家用的普通女孩來說,港姐如今跟藝員訓練班也沒什麼區別,唱片工業萎縮,合拍片大陸女星當道,她們也只能在TVB電視劇裡跑跑龍套,每個月固定拿個一萬多兩萬港幣的工資,跟所有人想象的明星生活實在相距太遠。
就拿舊時代最後一位成功的港姐——1997年的港姐季軍佘詩曼來說,貴為兩屆視後的她無論從影響力還是收入來說,都跟之前的港姐們差的太多,偶爾能擔綱大銀幕主演的作品無一不是票房口碑雙失,現在的定位依然是“電視咖”。這已經是1997年之後最成功的一位港姐了,而且她一路以來多麼艱辛不用多說,有這樣的前車之鑑,不知道打消了多少女孩競選港姐的念頭。
而讓人更意想不到的是1994年港姐冠軍譚小環,在2011年拍完《法證先鋒》後退出娛樂圈。退出的原因是譚小環在無線的薪金只有每個月18000元,如果你覺得一萬八比普通人也多不少了,卻要知道在香港一個環衛工人的薪水也有上萬塊,所以這個水平的工資在香港來說真的不高啊!所以2014年,她和丈夫選擇在香港銅鑼灣開小吃店賣魚蛋,此後就有了港姐賣魚蛋的娛樂新聞,那些圖片曾經震驚了不少人……
有港媒還統計過,譚小環投資的魚蛋檔,位於銅鑼灣旺區,鋪租不菲,所賣的小食價格卻走平民路線,腸粉賣12元4條,魚蛋10元6粒,燒賣10元5粒。首月營業額34萬元,扣除鋪租、兩個夥計的人工等開支,月賺4萬元,比在TVB時賺得多。
如今,香港的年輕藝人的確處境和前輩們大不相同的,以前周潤發、劉德華他們,參加藝人訓練班,還會有1000多塊錢的車馬費,而現在,年輕藝人和公司一簽就是10年,每個月工資1萬多塊,但是學跳舞學唱歌學表演等等課程的費用,公司只是墊支,每個人隨隨便便都要欠公司上百萬元甚至更多。藝人也有加薪,不過形式是減佣金——以前公司抽取酬勞的80%作為佣金,現在抽60%,這就等於“加人工”了。所以有一個現象, 近年香港紅起來的藝人,很多都是家境好的,比如李治廷、吳雨霏、方力申……因為入行後什麼都需要錢,除了培訓,還有出場的行頭什麼的,所以以前的“屋村仔”神話很罕見了。
隨著內地經濟發展,娛樂事業騰飛,香港的造星能力日益減弱,港姐比賽的含金量也一年不如一年,那個巨星雲集、影后頻出的選美盛事如今只剩下零丁的“品牌價值”。
據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由於TVB在電視劇的創作和投入方面過度節省導致資源極度匱乏,大量的優秀編劇和電視劇創作者不斷流入內地。缺少好的劇本和好的導演,因此TVB劇的關注度大不如前。每年香港小姐中都有許多簽約TVB,她們即使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很有可能因劇本太普通收視慘淡而告終。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如今我們熟知的當家花旦只有佘詩曼、胡杏兒等一些不再年輕的“早年港姐”了。
另外,港姐的發展不順也和近年來觀眾們對港姐關注度的降低有關。其中一大原因便是相同賽制的節目過於繁多:“在張曼玉那個時代,選美的節目少。而現在由於同輸出的渠道太多,導致比賽的噱頭也相對降低,觀眾們對港姐的關注度就少了。”
此外,選手們的特色變小也是造成觀眾關注度降低的一大原因。TVB在國內的影響力也遠不及往年:“十幾年前人們熱衷於TVB劇,而近年來內地的電視劇發展迅速,日韓等引進劇也不斷升溫,TVB很難再現當年的輝煌。”
香港小姐是香港大型的選美活動,於1946年開始出現,原由私人機構在酒店舉辦。直至1973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之後才統一由無線電視舉辦。而在1973年的過渡期更出現兩位香港小姐,分別是“香港東方選美會”選出的狄波拉和無線電視選出的孫泳恩。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高貴端莊,堪稱女性楷模,是香港一張永恆的魅力名片。代表性的港姐有世紀美人趙雅芝、風情萬種鐘楚紅、精緻五官李嘉欣、清純自然袁詠儀、碩士學歷郭藹明、國際影星張曼玉等都出身於香港小姐。
那為什麼港姐造星能力大不如前呢?
首先,港姐昔日的輝煌不過是舊時代造星工業不發達的產物。曾經,在香港娛樂圈想要迅速成為藝人,除了加入無線藝員訓練班之外,也就只有參加港姐選舉這一條路了。而且相比藝員訓練班這種還得慢慢熬跑龍套的長期路線,港姐選舉無疑是短平快還見效好的,短短几個月的競選週期,你就成為了城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儘管你可能沒演技沒歌喉甚至不會說話,但是不要緊,你美就足夠被人記住了。之後,你是想加入娛樂圈還是嫁入豪門,你都有了一塊足夠有分量的敲門磚。
但是香港的後娛樂圈時代裡能夠在大銀幕上活躍的香港女星:張柏芝、梁洛施、twins,沒有一個是有港姐競選經歷的。她們透過被星探發掘、拍廣告以及參加歌唱大賽等等方式出道,迅速被大公司簽約成為旗下藝人。也就是說,你如果足夠美或者足夠有潛力,在這個造星工業如此發達的年代,不用去參選港姐,你也就早被人發現了。
其次,就要涉及到香港娛樂圈如今不景氣的現狀了。對於急於加入娛樂圈貼補家用的普通女孩來說,港姐如今跟藝員訓練班也沒什麼區別,唱片工業萎縮,合拍片大陸女星當道,她們也只能在TVB電視劇裡跑跑龍套,每個月固定拿個一萬多兩萬港幣的工資,跟所有人想象的明星生活實在相距太遠。
就拿舊時代最後一位成功的港姐——1997年的港姐季軍佘詩曼來說,貴為兩屆視後的她無論從影響力還是收入來說,都跟之前的港姐們差的太多,偶爾能擔綱大銀幕主演的作品無一不是票房口碑雙失,現在的定位依然是“電視咖”。這已經是1997年之後最成功的一位港姐了,而且她一路以來多麼艱辛不用多說,有這樣的前車之鑑,不知道打消了多少女孩競選港姐的念頭。
而讓人更意想不到的是1994年港姐冠軍譚小環,在2011年拍完《法證先鋒》後退出娛樂圈。退出的原因是譚小環在無線的薪金只有每個月18000元,如果你覺得一萬八比普通人也多不少了,卻要知道在香港一個環衛工人的薪水也有上萬塊,所以這個水平的工資在香港來說真的不高啊!所以2014年,她和丈夫選擇在香港銅鑼灣開小吃店賣魚蛋,此後就有了港姐賣魚蛋的娛樂新聞,那些圖片曾經震驚了不少人……
有港媒還統計過,譚小環投資的魚蛋檔,位於銅鑼灣旺區,鋪租不菲,所賣的小食價格卻走平民路線,腸粉賣12元4條,魚蛋10元6粒,燒賣10元5粒。首月營業額34萬元,扣除鋪租、兩個夥計的人工等開支,月賺4萬元,比在TVB時賺得多。
說白了,就是港姐和TVB這個平臺吸引力大不如前,招不來金鳳凰了。如今,香港的年輕藝人的確處境和前輩們大不相同的,以前周潤發、劉德華他們,參加藝人訓練班,還會有1000多塊錢的車馬費,而現在,年輕藝人和公司一簽就是10年,每個月工資1萬多塊,但是學跳舞學唱歌學表演等等課程的費用,公司只是墊支,每個人隨隨便便都要欠公司上百萬元甚至更多。藝人也有加薪,不過形式是減佣金——以前公司抽取酬勞的80%作為佣金,現在抽60%,這就等於“加人工”了。所以有一個現象, 近年香港紅起來的藝人,很多都是家境好的,比如李治廷、吳雨霏、方力申……因為入行後什麼都需要錢,除了培訓,還有出場的行頭什麼的,所以以前的“屋村仔”神話很罕見了。
隨著內地經濟發展,娛樂事業騰飛,香港的造星能力日益減弱,港姐比賽的含金量也一年不如一年,那個巨星雲集、影后頻出的選美盛事如今只剩下零丁的“品牌價值”。
據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由於TVB在電視劇的創作和投入方面過度節省導致資源極度匱乏,大量的優秀編劇和電視劇創作者不斷流入內地。缺少好的劇本和好的導演,因此TVB劇的關注度大不如前。每年香港小姐中都有許多簽約TVB,她們即使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很有可能因劇本太普通收視慘淡而告終。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如今我們熟知的當家花旦只有佘詩曼、胡杏兒等一些不再年輕的“早年港姐”了。
另外,港姐的發展不順也和近年來觀眾們對港姐關注度的降低有關。其中一大原因便是相同賽制的節目過於繁多:“在張曼玉那個時代,選美的節目少。而現在由於同輸出的渠道太多,導致比賽的噱頭也相對降低,觀眾們對港姐的關注度就少了。”
此外,選手們的特色變小也是造成觀眾關注度降低的一大原因。TVB在國內的影響力也遠不及往年:“十幾年前人們熱衷於TVB劇,而近年來內地的電視劇發展迅速,日韓等引進劇也不斷升溫,TVB很難再現當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