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鮮買得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 年),卒於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 年)。包拯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和他同時代的歐陽修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他在生前就博得了很好的名聲,連鄉村裡的婦女兒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人們尊稱他為“包老”、“包公”。他死後,諡號“孝肅”,因為他擔任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老百姓有叫他“包待制”、“包龍圖”。
包拯“生於草茅,蚤從宦學”。所謂草茅,是在村裡、鄉下的意思,說明他並非世家貴族,社會地位不高。所謂“蚤從宦學”,是說自己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外遊學。包拯從小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薰陶,受四處為官的父親的影響,堅定了包拯走向仕途的信念,立志苦讀,為大宋朝廷效勞。 1027 年 29 歲包拯考取進士,朝廷授他大理評事的職銜,派遣他擔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但當時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不想其遠去。包拯在“父母在,不遠遊”思想的支配下沒有就職。後來朝廷又讓包拯去和州做官,雖與家鄉廬州相鄰,父母仍不願離開故土,包拯毅然放棄做官在家侍養父母“十年亡宦”,以孝聞鄉里,包拯為專心服侍父母而辭官不做傳為美談。包拯為了親自贍養父母而放棄十年為自己人生前途的奮鬥,這確實令人敬佩。在父母相繼去世後包拯才重登仕途。
包拯除了眾所周知的明察秋毫、嚴守孝道外,還是一個敢於諫諍之人。包拯的奏議中,有一半以上為具體的改革主張或除弊措施,有 55 篇指責了本朝人物,被指名道姓的腐敗庸碌者竟有 64 人之多。他敢仗義直言,實話實說。包拯七彈酷吏王逵、彈劾庸碌無能的而依靠其身為貴妃的侄女而得到重用的張堯佐、彈劾為相七年而碌碌無為的宋庠都是這方面典型的例子。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
廬州
合肥(今安徽
合肥肥東
)人,北宋
名臣。天聖
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
第。累遷監察御史
,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
,京東
、陝西
、河北路轉運使
。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
,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
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
、權御史中丞
、三司使
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
禮部尚書
,諡號
“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
》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