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啊斌哥影視

    一、由來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出自《呂氏春秋•下賢》,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二、內容

    以天為法,以德為行,以道為宗。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莫知其門,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之謂至貴。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師,去其帝王之色,則近可得之矣。

    三、解析

    大到極點的東西已無外圍可言,叫“大 一”;小到極點的東西已無所包容,叫“小一”。指事物達到極端反而沒有了界限。這句話出自莊子的《莊子•天下》:“至大無外,謂之大 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在《莊子·秋水》篇中,也有關於類似至大至小的問題:“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意思是,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以至大、至細的概念來概括大、小的無限性。但沒有對“聖大”、“至細”作具體的界定。

    《管子·心術上》講:“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意思是,道在天地之間,無限大又無限小,所以說“不遠而難極也”。以“其大無處,其小無內”形容“道”的空間性質。但又講“道”在天地之間,與“其大無外”的說法牴牾。惠施在以往無限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出“大一”和“小一”以作為大、小概念的極限,用以表示宇宙在宏觀和微觀的無限性和整體性

  • 2 # 伊春美食美客

    至大無外,就是大到極點,外面都無法加入。這是一句古典的詞語。按我現在的思維理解就是。強大到幾點,外面的人是無法加入進來的。

  • 3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至大無外”出自《莊子•天下》,是惠子說的。

    從上下文來看,這是惠子在表述他的“歷物”的觀點。“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這就是說,世界上萬物都有內有外。但如能大到極致,把所有的東西都包括進去,就只有內再也沒有外了。最小的東西小到無可再分,就沒有內只有外了。

    按照惠子的看法,世界終究是有窮的,“至大”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超越。這是一種“宇宙有限論”。“至小”也是存在的,這是一種“原子論”。“歷物”就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世間萬物,探求出它們共同的規律。

    莊子反對惠子的觀點,他認為宇宙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無法看到宇宙尺度的事物,我們日常經驗更符合莊子的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赤壁賦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