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暮雪千山7330136
-
2 # 伍鋅
有一種人格叫討好型人格,又叫做聖母型人格,這類人總會把迎合他人的要求放在首位,如果不能做到有求必應,內心就會相當愧疚。
他們為親人、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不斷付出,同時也不斷壓制自己的需求,他們往往被忽略,沒有感受到自我價值,沒有自信,所以,他們過得相當痛苦。
他們通常有下面的行為傾向:
總是操心忙別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卻顧不上
將友善待人視為唯一準則,寧願委屈自己也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接受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世
面對比你強勢的人(父母、老師、上司),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與他人起爭執
不敢做任何會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
總是單方面付出幫助、補償身邊的人
過度誇大拒絕別人的後果,因此不敢拒絕
總是想太多,總是把錯誤歸因於自己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
每個人的行為,都是被自己價值觀掌控的。聖母型人格的價值觀中,恰恰就隱藏了一條將討好別人壓制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被一直教育,要聽話、不能哭不能鬧、要服從安排,不然就是個壞小孩,就會受到責罵。
那麼,他長大後,就會變得怕表達自我,怕讓別人不高興,怕發出不同的聲音。壓制自我,迎合別人便成了行事準則。
只是這些價值觀連他自己本人都難以察覺。
所以,作為一個人,找到控制自己行為的潛在價值規則,十分重要,這是清醒認識自我、獲得成長的重要一步。
找到了這些價值規則後,客觀的審視它們,如果不合理,就要將這些規則與自己剝離,告訴自己,我現在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長大了,我沒有必要再遵照這些規則行事了。我可以自由選擇了。
-
3 # 父母學點心理學
聖母婊有兩個要點:1、對弱勢群體無原則的偏愛和要求特權。2、主張用愛、包容等理念來解決一切社會衝突。
聖母婊不是因為有大愛,愛滿則溢。而恰恰是因為童年缺愛的創傷後遺症:使得她必須做看似大愛的行為,以感受自己很有價值;使她必須否認人性和社會的陰暗面,以讓自己呆在虛幻的美好中。
童年的低價值感受,使她迫切需要佔據足夠的道德高度,我做的事政治如此正確,如此大愛無疆,如果我們之間還有任何衝突,都一定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背後的訴求是:我如此付出,你總得以我指定的方式對待我吧。付出背後藏著強烈的控制慾,讓接觸者本能得想敬而遠之。
以上是白色聖母婊,還算親力親為。其內在是習得性求不到自我價值的苦孩子。
還有黑暗聖母婊:她只做口頭倡導便佔居了有良有德,利他助人的活得由你幹,否則你就是無良無德。
關注《父母心法》,聊聊人的心理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對於目前網路上到處辱罵只要勸他人向善就是聖母婊這種情況,我個人看法是,這是一個種群道德淪喪到一定程度的具體表現,不用多了,三十年以前的中國到處都是這種被稱為聖母婊的,為什麼那時沒有這種稱謂?劣幣驅除良幣,這是無規則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