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經歷文房四寶行業的時間近20年,儘管自己的手頭功夫不足一談,但期間接觸的所謂“耳聞目睹的文人磨墨那些事”可算不少。
便靜坐碼字、拍圖與諸友共議。
話說,涉及正題之前,先簡述一下研磨的原理以及標準。
墨的構成,是細小的碳顆粒經與膠、中藥等新增物混合之後凝固而成,以不同形狀的固體存在。這種固體有個特點,遇水後膠會緩慢溶解,且膠的黏性並不是太強,摩擦會讓碳粒從固體墨錠中脫落下來。
那麼研磨的物理過程就是:墨條與硯臺的接觸面摩擦以及水分對磨下來的部分寖泡雙重作用,使得碳粒在失去膠的凝固作用之後,以非常細小的狀態存在於水的混濁液當中。
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磨墨者感覺可以使用時,墨液便磨好了。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磨墨需要墨錠在加了水的硯堂中“不停摩擦”,那麼,這就涉及到磨墨速度以及蹭下來的顆粒大小的問題,換句話說,磨墨所需要的時間與墨的細膩程度,是由這些決定的。
那麼基於此方法的分析下,影響磨墨速度的因素有:
而我們還知道,墨原料的構成,是由不完全燃燒的植物/油料後冒到空氣中的煙所取得的“煙垢”,因此極其細小,所以墨的碳顆粒在粉碎到墨液中之後,不見得就是分解成了最小的單位,因此,尤其對於畫畫來說,還需要“醒墨”。
醒墨就是將墨好濃度合適的墨,再放置一段時間,以令墨中的碳顆粒儘量細化到“最小單位”,這樣使用起來,才會令創作後的墨色呈現更多細微的變化。
於是我們就從目的和原理上了解墨液的“昨日今生”了,怎麼磨,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① 加適量水於硯堂之後,遵循“重按輕推”的法則,緩慢轉動或推拉墨錠。
說明:磨墨不見得一定要“墨條垂直硯面轉圈”去磨,轉圈法只是磨墨手法的一種,我們的目的是要將碳顆粒從墨錠上“蹭”下來,實現了這個就行。
實際上,斜向推拉墨錠反而更舒服,
首先這個法子不會在磨墨時出現墨錠跳動而令漆黑的墨液濺出(但是垂直墨條轉圈經常會這樣);
其次墨的磨口呈現的“人字形”磨面,更利於殘留墨液的去除——放硯面輕敲幾下即可。
實際市面上有一種斜坡式的硯臺,其硯式就是專門針對此磨墨法而制的,日本流行此法較廣。
② 墨濃度到合適的程度之後,加水再磨或進行後續的醒墨
隨著磨墨的進行,墨的濃度會越來越高。
感覺出現墨路之後,稍觀察下,墨條劃過之後,如形成的“墨路”兩側堆積的墨,緩慢向路中間移動,則墨的濃度便適合了。
這個時候,如覺墨液量不夠,可再加水繼續磨,或者進如下一個環節,醒墨。
因為靠摩擦而蹭下來的碳顆粒,有可能是整塊下來的,這時候,儘管墨的濃度已經可以了,但,不見得墨液裡面的細小顆粒都是充分分解為最小單位了,
經驗表明,磨好的墨,靜置20分鐘以上,效果會更佳,目的便是繼續讓水分將墨粒從膠狀凝聚狀態分解開來。
這個過程可以將硯臺蓋上,如沒有蓋的話,敞開靜置影響也是可以。
醒墨之後,這個墨便可以符合任何高要求的創作需要了。
④ 幾點注意事項。
廢話說了一大通,其實最簡單理解就是:
高要求的作品需要的墨,磨濃之後再醒墨,
否則,耗墨量大的用墨可以酌情使用粗糙一點的硯臺。
本人經歷文房四寶行業的時間近20年,儘管自己的手頭功夫不足一談,但期間接觸的所謂“耳聞目睹的文人磨墨那些事”可算不少。
便靜坐碼字、拍圖與諸友共議。
話說,涉及正題之前,先簡述一下研磨的原理以及標準。
研磨的物理原理:墨的構成,是細小的碳顆粒經與膠、中藥等新增物混合之後凝固而成,以不同形狀的固體存在。這種固體有個特點,遇水後膠會緩慢溶解,且膠的黏性並不是太強,摩擦會讓碳粒從固體墨錠中脫落下來。
那麼研磨的物理過程就是:墨條與硯臺的接觸面摩擦以及水分對磨下來的部分寖泡雙重作用,使得碳粒在失去膠的凝固作用之後,以非常細小的狀態存在於水的混濁液當中。
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磨墨者感覺可以使用時,墨液便磨好了。
影響磨墨到需求的程度有哪些因素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磨墨需要墨錠在加了水的硯堂中“不停摩擦”,那麼,這就涉及到磨墨速度以及蹭下來的顆粒大小的問題,換句話說,磨墨所需要的時間與墨的細膩程度,是由這些決定的。
那麼基於此方法的分析下,影響磨墨速度的因素有:
硯面的粗糙程度——越粗糙下墨速度越快,墨顆粒越粗大;因此很多人知道硯面最後要用合適目數的砂紙去開鋒。硯石的結構適合程度——比如端硯老坑石質的機構比宋坑相對好磨很多;因此老坑硯臺價高貨少受追捧。磨墨人按壓的力度——力氣越大,下墨越快,墨顆粒越粗;俗話說“磨墨如病夫”。墨的堅硬程度——不同的“膠法”決定了墨錠不同的硬朗性,有的墨磨起來快一點,而有的則會很慢;故而硬朗的墨品有“斷口可削木”一說。而我們還知道,墨原料的構成,是由不完全燃燒的植物/油料後冒到空氣中的煙所取得的“煙垢”,因此極其細小,所以墨的碳顆粒在粉碎到墨液中之後,不見得就是分解成了最小的單位,因此,尤其對於畫畫來說,還需要“醒墨”。
醒墨就是將墨好濃度合適的墨,再放置一段時間,以令墨中的碳顆粒儘量細化到“最小單位”,這樣使用起來,才會令創作後的墨色呈現更多細微的變化。
墨液最終的使用要求,決定研磨的一些注意事項。於是我們就從目的和原理上了解墨液的“昨日今生”了,怎麼磨,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① 加適量水於硯堂之後,遵循“重按輕推”的法則,緩慢轉動或推拉墨錠。
說明:磨墨不見得一定要“墨條垂直硯面轉圈”去磨,轉圈法只是磨墨手法的一種,我們的目的是要將碳顆粒從墨錠上“蹭”下來,實現了這個就行。
實際上,斜向推拉墨錠反而更舒服,
首先這個法子不會在磨墨時出現墨錠跳動而令漆黑的墨液濺出(但是垂直墨條轉圈經常會這樣);
其次墨的磨口呈現的“人字形”磨面,更利於殘留墨液的去除——放硯面輕敲幾下即可。
實際市面上有一種斜坡式的硯臺,其硯式就是專門針對此磨墨法而制的,日本流行此法較廣。
② 墨濃度到合適的程度之後,加水再磨或進行後續的醒墨
隨著磨墨的進行,墨的濃度會越來越高。
感覺出現墨路之後,稍觀察下,墨條劃過之後,如形成的“墨路”兩側堆積的墨,緩慢向路中間移動,則墨的濃度便適合了。
這個時候,如覺墨液量不夠,可再加水繼續磨,或者進如下一個環節,醒墨。
因為靠摩擦而蹭下來的碳顆粒,有可能是整塊下來的,這時候,儘管墨的濃度已經可以了,但,不見得墨液裡面的細小顆粒都是充分分解為最小單位了,
經驗表明,磨好的墨,靜置20分鐘以上,效果會更佳,目的便是繼續讓水分將墨粒從膠狀凝聚狀態分解開來。
這個過程可以將硯臺蓋上,如沒有蓋的話,敞開靜置影響也是可以。
醒墨之後,這個墨便可以符合任何高要求的創作需要了。
④ 幾點注意事項。
淡墨不是少磨幾圈就可以的。從上面分析大家應該知道了,淡墨也要經過磨好之後,再透過調配毛筆技巧性蘸水與墨液混合,來控制濃度的,並不是墨錠在硯臺中少磨幾圈可以代替。書法創作耗墨量很大,可以使用粗糙硯面的硯臺,比如磚瓦硯,這樣下墨速度更快,磨墨更加省時。一般來說,書法的作品要求,對墨粒達到多細要求不高。有人談“宿墨”色變,認為宿墨無一是處,實際上,宿墨是一種“融開之後的碳顆粒再聚集”的物質,合理利用之,對於國畫創作更具特別的滄桑與厚重之感——創作技巧經驗範疇了,呵呵。墨條用畢之後,千萬!不要直立於硯面放置不管——倘若墨幹了之後,想取下來,太難了!損傷硯面、將石頭的硯面粘下一層的可能性不小於墨條斷裂。廢話說了一大通,其實最簡單理解就是:
高要求的作品需要的墨,磨濃之後再醒墨,
否則,耗墨量大的用墨可以酌情使用粗糙一點的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