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扒界娛樂
-
2 # 半仙龍
兩人各有千秋
張遼在區域性戰役中表現搶眼,甘寧更具戰略眼光,只是張遼在魏國陣營,機會比甘寧多,畢竟江東還是顧陸朱張四大家族掌權,而水賊出身的甘寧沒有太多機會。張遼在曹操賬下則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北征烏桓,斬塌頓,降昌郗,逍遙津一役800破十萬,險些活捉孫權,更有了張遼止啼的傳說,可以說張遼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將才。而甘寧則可以稱得上帥才,只可惜沒有太多機會,甘寧初投東吳便提出,今破祖軍,鼓兒西行,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則可漸窺巴蜀之地也,這等戰略眼光在當時與諸葛亮周瑜是不謀而合的,區域性戰役中取夷陵,退曹仁,破皖城,獲朱光,鎮益陽,拒關羽,百騎劫曹營。。。有勇有謀,只可惜身處的東吳陣營埋沒了這顆將星
論純武藝,兩人應該差不多,張遼甚至要強一些,因為張遼和太史慈是一個水平的。合肥之戰,張遼一人對戰甘寧並呂蒙,且毫不吃虧。若論綜合實力,甘寧就更無法與張遼相比了,張遼是文武全才,不僅是曹魏第一武將,謀略也不比荀郭差多少,這些在他勸降昌羲,平定蹋頓上就展現了,後世都把張遼和許褚稱為曹操的文武二將,在逍遙津之戰上,張遼是勝者,而甘寧則是敗者。甘寧和許褚,趙雲,典韋等人一樣都是一夫之勇,故無法與張遼相比。
甘寧,張遼這倆武將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但是,我要說的是,論武,兩人平手絕對。論文,沒可比性,幼年常和關羽一起讀書的張遼完虐水賊甘寧。論兵法,從合肥之戰可以看出張遼的神率兵。
甘寧的武藝高於張遼,甘寧是東吳第一猛將,你可以這樣去推,甘寧和淩統比試過兩個人不分勝負,淩統是孫權的親兵隊長,一般這個職務都會選武藝高且忠心的人。曹操的親兵隊長一開始是典韋,後來是許緒。淩統的武藝應該不凡,他在絕對劣勢下以500對張遼5000,從張遼手裡救出孫權。淩統為報父仇多次挑釁甘寧,兩個人看起來不分勝負,但是甘寧沒有要打傷淩統之心,他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所以他沒必要用全力和淩統拼死,淩統要報父仇必然全力對甘寧殺手,因為使出的武藝份量不同,結果看似不分勝負,但實際上甘寧武藝是高於淩統的。而淩統後來和張遼有過單挑,兩個人大戰幾十個回合,在一旁的樂進放冷箭射中淩統的馬,淩統落馬。試想,如果張遼在單挑中佔上風,樂進犯不著用這種下三流的手段去射淩統。如果淩統的武藝比張遼差,他就要盡全心去和張遼單挑,而沒有餘力去注意周圍的情景,樂進的箭沒射中淩統,說明他注意到了冷箭,加上淩統在敵眾我寡的情形下還能從張遼手裡救下孫權,因此可得出淩統和張遼比武還有餘力,略佔上風。這樣樂進才擔心張遼會輸,因此放冷箭。
最後證實結果,張遼武藝略低於淩統,淩統又低於甘寧,所以甘寧的武藝在張遼之上。 甘寧在歷史上很厲害,關羽雖然自傲,看不起別人,但是卻忌憚甘寧。孫權對甘寧更是喜愛異常,甘寧投降東吳,一直是做先鋒。孫權得知甘寧死訊,為之痛哭,除了甘寧,孫權只有在周瑜死的時候哭過。可見甘寧在孫權心裡之重要。而甘寧本身又沒有周瑜,呂蒙和陸遜那樣的統帥之才,所以甘寧這麼得孫權的喜愛,就是因為他的武藝。
回覆列表
相信對三國曆史比較感興趣的朋友會知道這樣一句話:“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這句話是出自《三國演義》的,不過歷史上的孫權也確實說過這樣的話。
張遼是曹操手下有名的猛將,孫權說這樣的話,也是對甘寧的器重和褒賞。不過說這句話的時候,孫權還真就沒有嘗過張遼的厲害。《三國演義》中的時間順序
張遼對孫權造成的最大的心理陰影必然是“逍遙津之戰”,差一點活捉孫權,打得江東小兒聽到張遼的名字不敢哭鬧。
普通百姓都這麼大的陰影了,何況當事人兼經驗包的孫權;而孫權說甘寧足以與張遼匹敵的原因,是因為甘寧成功執行“百騎劫營”的任務,以一百多騎兵突入曹操軍營中亂殺亂砍,然後成功撤出來。從這兩件事上來看,張遼和甘寧都是曹操和孫權手下的驍將,用來做對比也是比較合理的。
在《三國演義》小說當中,“威震逍遙津”的順序要早於“百騎劫營”。孫權攻打合肥,結果在逍遙津附近讓張遼一頓暴揍,北都找不著了,也不想找了,只顧往南逃。雖然如此,孫權仍然沒有放棄對合肥的進攻慾望,決定再次北上。曹操這邊也從漢中撤軍支援合肥。
孫權為了折曹操軍隊的銳氣,派甘寧帶領一百人踹營,把曹操軍營搞得一團糟,自己加上一百的騎兵全部都全須全尾地回來。這件事真是給孫權長了臉,於是孫權才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
《三國演義》中的邏輯沒有問題,張遼剛剛打了江東軍一個落花流水,他的名字和影響力在江東集團中肯定很深刻;甘寧回身抽了曹軍一個大嘴巴,算是有來有回,孫權必定要拿這件事做文章,打擊張遼的威望,提升己方計程車氣。但是實際上,《三國演義》的時間線與歷史上的時間線有很大的出入。
《三國志》中的時間順序
一、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勝利後,孫劉聯軍開始反攻階段,孫權率軍進攻合肥,張昭進攻當塗,但張昭沒有成功,孫權被蔣濟以疑兵之計嚇退。
三、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十月,曹操在掃除了關中地區的威脅後,決定對孫權用兵。而孫權獲得這個資訊,在巢湖和長江之間的濡須水上建造濡須塢,增強防禦力量。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一月,曹操進攻到濡須口,孫權和曹操在濡須口僵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有過一些戰鬥和摩擦,互有勝負,但在整體上沒有太好的進攻機會。曹操擔心春季水漲,於是放棄對濡須口的進攻。
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孫權進攻皖城,成功攻取皖城,擒獲廬江太守朱光,擁有一個長江以北的進攻淮南地區的橋頭堡。
六、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孫權趁曹操攻打漢中的時候,率領十萬大軍圍攻只有七千守軍的合肥。就是在這次戰役中,孫權在合肥城下被揍一頓,撤退的時候在逍遙津又被揍一頓,留下“孫十萬”的佳話。
按照《三國志·吳書·甘寧傳》中的記載,甘寧參與了建安十九年五月的“皖城之戰”和建安二十年八月的“合肥之戰”。“百騎劫營”的具體發生時間,根據不同的史料存在矛盾。
按照《建康實錄》的記載,是在建安十七年的第一次“濡須之戰”;但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是發生在“皖城之戰”與“合肥之戰”之間的時間段,那也就是建按十九年七月的那次軍事行動。在《甘寧傳》中明確記載為“後曹公出濡須,寧為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所以小編判斷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是濡須口,也算是曹操和孫權之間的第二次“濡須之戰”。
“威震合肥”與“百騎劫營”的對比
張遼以八百人在天剛矇矇亮的時候突入到孫權的大軍當中,張遼手刃幾十人,還殺死了“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陳武,進逼到孫權面前;孫權登高避險,指揮軍隊包圍張遼,又被張遼成功逃脫(逃出去一次後又進來救走自己的部下),《三國志》對這件事的評價是:“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透過這次突襲,張遼成功打擊了江東軍計程車氣。
而甘寧“百騎劫營”的事情和張遼的差不多。當時曹操號稱四十萬(實際上不清楚)進攻濡須,孫權以七萬人抵擋,命令甘寧趁夜進攻曹操的前營。
甘寧手下有三千人,劫營的時候只選了一百多人,飽食一頓後趁夜拔除曹操軍營前的鹿角,突入營中斬殺幾十人。等到曹軍反應過來的時候,甘寧已經成功撤退。這件突襲當然也起到打擊敵人士氣的目的。
從情況上來說,“合肥之戰”雙方兵力對比懸殊,以七千對十萬,如果張遼沒有突襲成功,合肥的情況會更加岌岌可危,而甘寧的背後還有幾萬江東軍,張遼對戰局起到的作用高於甘寧;從戰鬥上來說,張遼雖然是突襲,但也和江東軍真刀真槍地幹上一回,而且是反覆衝殺,而甘寧則是趁夜破壞防禦工事,進去殺了幾十個人就跑了,在戰鬥強度上也不如張遼;從戰績上來說,張遼和甘寧都是小股部隊突襲,殺傷並不會太多,但張遼殺了陳武,擊傷徐盛,打退宋謙,這個戰績還是比“百騎劫營”耀眼的。
總而言之,孫權認為甘寧可以和張遼相匹敵,那時候他還沒有過被張遼打崩的經歷;後來的張遼也用一次精彩的防禦反擊戰證明了自己,不愧是“五子良將”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