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傑哥000
-
2 # 江湖小曉生
拿朱棣和漢武帝或許還有得一比,拿朱瞻基和漢武帝比,實在是有些過分了。電視劇裡把朱瞻基描繪成了一個千古一帝,這實在是有點過分了。
不過需要理解這些作品,因為連北齊的那幫荒淫無道的皇帝都能被他們描繪成明君聖主,更何況自身有一些優點的朱瞻基呢?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繼承了父親朱高熾的遺志,打造了仁宣之治這樣一個小的太平盛世,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但是拿他跟漢武帝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漢武帝寸土不讓,朱瞻基主動放棄安南。漢武帝最偉大的功勳,那就是搞定了匈奴,這首《匈奴歌》就能代表當時匈奴們的心情: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你早幹嘛去了?早先漢高帝劉邦曾經征討過匈奴,在白等差點被匈奴人給活活困死,從此西漢就制定了和親政策,與匈奴人長期保持和親關係。
但是在漢武帝登基前的這70年裡,匈奴人一直都在侵擾漢朝的邊境。沒辦法冬天冷,沒飯吃,他們是遊牧民族,就只能南下搶掠食物。
這麼一來就算和親也於事無補,為此漢武帝索性就不和親了。他採取了正面與匈奴決戰的做法,將匈奴人徹底給打服氣了。
反觀朱瞻基,在應付安南這件事上,就顯得非常被動。當時安南的大地主黎利發動了藍山起義,各地的反明勢力全都起來響應。
10年抗明之路,終於使得安南人獲得了獨立。明宣宗嘆了口氣,覺得這地方不要也罷,所以就承認了安南的獨立,黎利也就是安南的第一任國王。
朱瞻基的妥協,使得明朝在西南地區的控制力逐漸薄弱。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在當地發動了武裝奪權,他帶兵攻佔了雲南所管轄之下的南甸、騰衝等地,大有自立為王的想法。
沐王府的沐晟上書希望朱瞻基派四川、貴州的人馬前來協助雲南的官軍平定任思發的叛亂。可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態度卻依舊比較消極。
他認為之前已經和沐晟交代過任思發的事情,所以沒必要再大動干戈。朱瞻基的態度是,以招撫為主,如果實在是不聽話,那就只派遣雲南官軍和木邦宣慰司的人馬前去。而且對寮國、寧遠等地,則沒有必要深入。
這麼一來明朝在西南地區的控制力可就大為下降了。丟了安南,又不管寮國和寧遠等地,顯然朱瞻基在處理邊境問題的時候,始終處於一種得過且過的狀態。
在朱瞻基看來,這些偏遠的邊境地區,能不管就不要管,畢竟這些地方偏僻且人少,拿下了對明朝也沒什麼太大的作用。
宣德九年正月七日大同總兵官武安侯鄭亨等奏:近聞虜寇百餘人攜家口至官山近地,牧放就食,馬困力窮,眾不一心。請出兵掩捕,不然請給榜招之。上曰:彼不為寇而加以兵,不仁。惟當撫諭招懷之耳。---《明實錄》
正是這種思想在作祟,使得整個明朝的版圖,基本上沒有拓展的可能。此後的君王對邊境的態度就更加懶散了,畢竟有老祖宗在這兒帶頭了。
朱瞻基時期的邊防工作,可謂是日久鬆散。朱瞻基和父親朱高熾一樣,對邊境事務都有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所以說到了仁宣之治的時候,明朝基本失去了洪武、永樂年間對邊防的控制能力。
朱棣的態度是希望打壓忽必烈家族,轉而扶植剛剛發展起來的衛拉特力量,以此達到蒙古無暇南下的局面。可惜朱棣死後,明仁宗和明宣宗都放棄了這一主張路線,因為他們對邊境的態度十分消極。
秋七月戊辰,錄囚。八月辛卯,罷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丁未,帝自將巡邊。九月辛亥,次右門驛。兀良哈寇會州,帝帥精卒三千人往擊之。己卯,出喜峰口,擊寇於寬河。帝親射其前鋒,殪三人,兩翼軍併發,大破之。寇望見黃龍旂,下馬羅拜請降,皆生縛之,斬渠酋。甲子,班師。癸酉,至自喜峰口。---《明史》
朱瞻基曾經有過三次邊境巡邏的經歷,但是已經失去了朱棣時期的北伐作用,他的態度更加傾向於求和,不願發生邊境戰爭。
這麼一來瓦拉首領脫歡立刻把握住了機會,他將脫脫不花迎立為蒙古大汗,逐漸統一了蒙古地區,再次成為了明朝北方的巨大隱患。
我們知道不久以後,瓦剌首領也先,帶著強大的軍隊南下,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前去交戰,結果朱祁鎮被也先生擒,20萬大軍死傷殆盡。是朱瞻基給了瓦剌人發展的重要機會,朱棣分化蒙古的目的,始終都沒能達成。
總結:跟漢武帝比,不比軍事就有點欺負人了。有人會說,朱瞻基在邊境問題上雖然不咋地,但是治國還是很好的。的確是這樣,朱瞻基治理下的明朝,是太平盛世。因為在邊境上做出了妥協,所以中原地區的百姓相對來說都過得十分安寧。
不過既然要跟漢武帝比,那就應該比一比這兩人的武略,顯然在這方面朱瞻基是完敗於漢武帝的,畢竟漢武帝就是靠這個吃飯的。
參考資料:《漢書》、《明實錄》、《明史》
回覆列表
我自己覺得沒有。
但是明宣宗時代可以和文景之治相比。和漢武帝可以相比的是加強皇權。兩位都會用人才。
但是明宣宗最大的錯誤是重用宦官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