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野老人
-
2 # 餃子要有豆腐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近歷史學專家的論斷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
第一:為報先帝,以完遺願(依據: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出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第二:不攻曹魏,蜀漢必亡(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
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後。
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對於蜀國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這有相對性!別人攻不進來,但你也殺不出去!
用一句話來形容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
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
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轉移矛盾(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蜀國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在蜀地建立的政權。
所以在蜀國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
在蜀國,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
由於蜀國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慘敗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可謂是元氣大傷,三方矛盾日漸突出。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相沖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國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回覆列表
諸葛亮為什麼要出師北伐?
陸游有這樣兩句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以此表達了人們對諸葛亮的感情以及諸葛亮北伐中原對人們帶來的震撼,人們一向對諸葛亮出師北伐中原抱以無比讚賞。讚賞其忠誠,讚賞其為匡扶漢室不屈不撓的意志,讚賞其深明大義等等。但這一切都是過去的人們站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帶著那個社會的時代烙印而發出的感嘆。今天,我們站在今天的現實社會來看諸葛亮的北伐中原,我覺得需要慎重審視,特別是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需要慎重審視。
諸葛亮北伐中原有什麼目的呢?
我認為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是拿戰爭轉移紛爭,為自己鞏固統治地位。
你看,當今社會,美國、西歐等,他們每一次拿戰爭說事或發動戰爭,極大部分都與國內紛爭有關,以對外戰爭達到對內轉移國內矛盾,以此凝聚民心的目的。對外戰爭是國際矛盾,國內矛盾再大,相對國際矛盾,再大也是小事。再加上統治者的蓄意誇大,甚至誇大到威脅國家安全的程度上。在如此尖銳,令人不安的國際矛盾面前,哪一個國民會不義憤填膺?哪一個國民會為了個人的蠅頭苟利而不顧國家安全嗎?在統治者的如此操縱之下,國內矛盾化解了,國外戰爭激化了,統治者的統治地位鞏固了。
當今社會,美歐等玩的如此把戲,當年的諸葛亮不就是這麼玩的嗎?當年的諸葛亮甚至比美國、西歐的統治者們玩得更高明。
諸葛亮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是一箭三雕。
其一,借戰爭轉移紛爭。
其二,借戰爭打擊異己。
其三,借戰爭培植親信。
先說第一點,借戰爭轉移紛爭。
蜀漢政權建立之初矛盾重重,特別是劉備死後,諸葛亮代為統治時期,矛盾更為尖銳突出。僅在後主劉禪即位之初就先後發生三次反叛大事。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據郡反叛。在此之前益州郡大姓雍闓反叛,而且把蜀漢派去的太守流放到了東吳。越雋夷王高定也變叛蜀漢政權。
對此如此尖銳的國內矛盾,諸葛亮是束手無策。如對牂牁太守朱褒的造反,不但沒有能力平叛,也不敢平叛,反而是採取應合朱褒的手法,殺死揭露查處此案的主管官員從事常旁的兒子,遷徙其弟弟于越雋,以此來安撫據郡造反的朱褒。朱褒並不就此罷手,反而是怙惡不悛,遂以郡叛應雍闓。這就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代為統治之初的蜀國現狀,由此也可見諸葛亮接受蜀漢政權的統治之難。
不僅僅如此,如果以上三大叛亂是針對蜀漢政權而來的,那麼,彰武三年三月,漢嘉太守黃元的反叛就是直接針對諸葛亮而來的。據《三國志.楊洪傳》記載,“先主既稱尊號,徵吳不克,還住永安。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而且這次反叛是趁諸葛亮前去永安探視劉備,成都空虛之際發生的。由此,進一步告訴我們,諸葛亮在蜀漢內部也是危機四伏。
為了化解危機,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諸葛亮從建興元年到他去世的建興十二年。這十二年代理後主執政期間,僅在建興二年閉關息民,務農植谷,下功夫致力於農業生產外,其餘的時間一直忙於對內、對外的征戰。建興三年是出兵南征,平定南方叛亂。其後的時間裡,一直忙於北伐,讓整個蜀漢政權繃緊神經,大大小小的官員傾注所有的精力全身心致力於北伐,由此沖淡了國內矛盾,沖淡了蜀漢人民對蜀漢政權的怨恨,沖淡了對諸葛亮的怨恨。
再說第二點,借戰爭打擊異己。
諸葛亮在組織力量全力以赴,北伐中原之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忘打擊異己。
諸葛亮清楚自己在蜀漢政權內部統治根基不牢,其最大的威脅應是李嚴。為什麼說其最大的威脅來自李嚴呢?一是李嚴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是劉備欽定的託孤大臣之一,而且是主管軍事,鎮守在外的託孤大臣。其二,李嚴早於諸葛亮進入川蜀。李嚴既有荊楚背景,他是南陽人,早年是荊州牧劉表的部下。後來,曹操佔領荊州後,他又投靠了劉璋,又有川蜀背景。人員關係複雜,其勢力與根基不說比諸葛亮牢固,最少與諸葛亮相比,不差上下。再加上這個人又有點個性。用陳震的話說是“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正方是李嚴的字,意思是說李嚴這個人性格孤傲,他的同鄉都難以接近。對於這樣一個人,諸葛亮找了一個藉口將其貶為平民。為了以防萬一,諸葛亮又啟用李嚴的兒子李豐,表面看是諸葛亮用人不避仇,以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實際上是諸葛亮的一箭雙鵰。一是由此賺得了好名聲,二是由李豐控制了李嚴,使李嚴看在兒子的份上不便輕舉妄動。
廖立、魏延這些人也都是劉備十分器重的老部下。這些人對於諸葛亮執政來說也是個障礙,所以諸葛亮也以各種藉口擺平了。對於廖立,諸葛亮捏造了一個罪名,將其貶到了荒蠻之地,這一點大家可以去看《三國志》。魏延儘管在軍中,不便動他,諸葛亮卻派上個自己辦公室的長史楊儀在他身邊,使魏延不自在,最後北伐失敗了,魏延也消失了。
再說第三點,借戰爭培植親信。
透過戰爭轉移了紛爭,透過戰爭打擊異己,搬開了執政路上的絆腳石。但自己總得有跟班的,這就是諸葛亮借戰爭要達到的三個目的,培植親信。唐太宗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曹操的親信都是靠戰爭鍛煉出來的,這是孔明心知肚明的,所以,諸葛亮的第三手就是透過戰爭打擊異己的同時培植親信。董允、費禕、蔣琬、馬謖、姜維等人就是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過程中培植起來的親信。特別是姜維這個原本與蜀漢政權無任何瓜葛的曹魏臣民,由於有諸葛亮的重點栽培。一步步進入了蜀漢政權的核心,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諸葛亮靠北伐中原轉移國內紛爭,打擊異己,培植親信,由此奠定了諸葛亮在蜀漢牢固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