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認為summary reject制度在目前人工智慧領域各個頂會上是有必要的。在一個月多月前知道這個制度的時候,我和我周圍的同事大多對於這個制度是支援的,因為根據我們這幾年頂會論文的審稿經驗,的確是由一部分論文是不需要給出任何審稿意見就拒掉的,這種論文的比例在這幾年是逐步提升的。這一類論文主要問題是作者明顯沒有論文寫作和投稿的經驗,沒有接受過科技論文寫作的系統學習,或者論文明顯不完整,屬於提早提交後面又放棄了的。特別強調一下前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工智慧成了一個公認特別水的領域,水到很多沒有接受過科技論文寫作訓練的人認為自己隨便寫的東西也可以投稿頂會,建議很多接觸科研不久想發好論文的新人,首先打好基礎,論文的寫作是需要系統學習的,而不是靠著平時看論文或者一次次的審稿意見積累瑣碎的經驗。重回正題,在實際的審稿中,為了湊字數,一看就要拒的論文和質量很好的論文,審稿人花費的時間卻相差不多,這是不公平的,那些質量相對較好的論文應該得到審稿人更仔細的評價。最後,這個制度也有助於限制學術圈的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論文不行就找關係,比如有的老師不指導學生卻無腦要求學生髮頂會文章。
但是,這一次ijcai20在summary reject上的實施明顯是有問題的。首先,summary reject不是最終審稿,它篩選的是不符合會議要求和質量太差的文章,很明顯ijcai這次在這方面力度把握的不合適,直接拒了接近一半的文章。我透過twitter看了幾篇被拒之後直接發arXiv上的,其中有的文章本身是否能透過最終審稿是不知道的,但是即便被拒也是有資格得到一個系統審稿意見反饋的,這能讓他們的工作得到相對全面的同行評價,知道未來改進的方向,透過個人和周圍同事審稿的經驗,完全不需要反饋審稿意見的論文比例最多也不應該超過30%。
其次,在實施細節上,SPC是否很清楚 summary reject到底應該對那種情況下的論文選擇拒,5-10分鐘的時間是否足夠,SPC不是論文領域內的人員該如何處理?(插一句話,見過組合式創新的論文投稿的時候選擇領域避重就輕,A+B+C的工作,C部分很重要但有問題,選擇領域只選擇A+B,得到的5個審稿意見三個都是不清楚C這個領域。所以如果投稿的時候如果大部分審稿人都說自己不是這個論文研究領域的,責任應該是論文作者的,是不是應該拒了)
首先,我認為summary reject制度在目前人工智慧領域各個頂會上是有必要的。在一個月多月前知道這個制度的時候,我和我周圍的同事大多對於這個制度是支援的,因為根據我們這幾年頂會論文的審稿經驗,的確是由一部分論文是不需要給出任何審稿意見就拒掉的,這種論文的比例在這幾年是逐步提升的。這一類論文主要問題是作者明顯沒有論文寫作和投稿的經驗,沒有接受過科技論文寫作的系統學習,或者論文明顯不完整,屬於提早提交後面又放棄了的。特別強調一下前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工智慧成了一個公認特別水的領域,水到很多沒有接受過科技論文寫作訓練的人認為自己隨便寫的東西也可以投稿頂會,建議很多接觸科研不久想發好論文的新人,首先打好基礎,論文的寫作是需要系統學習的,而不是靠著平時看論文或者一次次的審稿意見積累瑣碎的經驗。重回正題,在實際的審稿中,為了湊字數,一看就要拒的論文和質量很好的論文,審稿人花費的時間卻相差不多,這是不公平的,那些質量相對較好的論文應該得到審稿人更仔細的評價。最後,這個制度也有助於限制學術圈的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論文不行就找關係,比如有的老師不指導學生卻無腦要求學生髮頂會文章。
但是,這一次ijcai20在summary reject上的實施明顯是有問題的。首先,summary reject不是最終審稿,它篩選的是不符合會議要求和質量太差的文章,很明顯ijcai這次在這方面力度把握的不合適,直接拒了接近一半的文章。我透過twitter看了幾篇被拒之後直接發arXiv上的,其中有的文章本身是否能透過最終審稿是不知道的,但是即便被拒也是有資格得到一個系統審稿意見反饋的,這能讓他們的工作得到相對全面的同行評價,知道未來改進的方向,透過個人和周圍同事審稿的經驗,完全不需要反饋審稿意見的論文比例最多也不應該超過30%。
其次,在實施細節上,SPC是否很清楚 summary reject到底應該對那種情況下的論文選擇拒,5-10分鐘的時間是否足夠,SPC不是論文領域內的人員該如何處理?(插一句話,見過組合式創新的論文投稿的時候選擇領域避重就輕,A+B+C的工作,C部分很重要但有問題,選擇領域只選擇A+B,得到的5個審稿意見三個都是不清楚C這個領域。所以如果投稿的時候如果大部分審稿人都說自己不是這個論文研究領域的,責任應該是論文作者的,是不是應該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