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大學堂
-
2 # 明陽先生
我們可能無法想象,古代的中西方都有濃厚的重農抑商的大背景。兩河流域最先開始認為農民是最高貴的,還有就是羅馬的辛辛那圖斯,可以說是農民的典範,教科書似的人物。農業在古代是產值最高的產業,相對於畜牧業,狩獵,製造業來說,農業的優越性很大。同時,農業又是最不可或缺的產業。農業國家的政府更加穩定。一來是農民居住點固定,比較容易徵稅和服役。二來是農業對於政府水平要求並不高,相比於商業則更多地要求政策和公共設施。再者,對於古時候治安管理制約的情況下,東奔西跑的商人無疑不如農民來的好管制,徭役徵兵也來的更困難些。
-
3 # 秦振豪
重農抑商政策自秦以來一直綿延至民國之前,究其根本,核心在於資源稟賦的“不匱乏”。重商,興起於荷蘭,彈丸之地、佔據港口之便利,靠水吃水是最優選擇;西班牙葡萄牙更是扼守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出海口,貿易和掠奪積累財富的方式比農耕社會積累的速度快得多。隨後的英國全球殖民,更是需要將不同殖民地的資源要素有效的連結在一起,這些先天的資源要素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最佳發展路徑。反觀中國,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佔據胡煥庸線以東最肥沃的土地,要什麼有什麼,經濟體內可以自我迴圈,對外貿易的價值不大。
-
4 # 潤天雨
農業,在封建社會甚至在更早的奴役社會都是立國之本,因為在哪個時候,戰爭比較頻繁!即便是在和平時期,也是需要有糧食的大量儲備,以備戰時之需。其次自然災害較多,如果沒有了糧食儲備,就會因為地區的不安定因素導致瘟疫、甚至是區域性動亂,作為統治者也最不願意看到這一點。所以重視農業,就是為了穩固封建統治,因為民以食為天!
商業在封建社會被抑制,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對商業的重要性沒有從思想上認知,只知道民以食為天,而不知道如何從商業中獲取財富的積累,先入為主的思想比較嚴重!抑商並不代表商業沒有發展,而生相對於農業分有主次而已。
-
5 # 瞿凱明
重農抑商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業,增加糧食,古代科技不發達,農業產量不高,加上遇到自然災害,很多時候都是糧食不夠吃,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軍隊,都需要糧食。打仗不僅足兵,更要足食。沒有糧食,就不會取得好的軍事成績。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透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也有研究認為:“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
6 # 拿好倫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立國之本。到現在也是,何況是其他產業不發達的古代。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透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
7 # 創史人
有以下原因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必然導致重農抑商。
2.農業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國家透過徵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以農業立國,必然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綱領。
3.工商業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料,並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造成社會問題。重農政策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有助於社會的安定。
5.把人固定在土地上,便於統治。
6.儒家思想的影響
7.統治者思想的影響。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透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
.......
-
8 # 九門提督坎震離
真得讚揚這些官僚,他們是看清楚的,你可以類比現在的實體經濟和金融。實體經濟才是基礎。多一斤糧食那是實實在在多了一斤糧食,創造了財富,而貨幣本身只是一張紙。你感覺以前的萬元富和現在的一萬塊是什麼差別?古代人才是踏踏實實搞建設的,商業的作用是調配,都沒有東西調配了,也就沒法玩了。
-
9 # 董燕臨
一個封閉的社會,要長久生存,單單靠金銀為貨幣是不行的,隨著發展,金銀會很快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社會就無法運轉,必然失敗。表面看古代是完全以金銀為貨幣的,其實是有金銀和糧食兩種貨幣,糧食做貨幣使貨幣不斷有貨幣的增加,不斷有貨幣的腐爛,使社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西方都是小國家,遇到貨幣有問題,發生危機,常常把矛盾對外,所以民族主義盛行,消除不了。而中國幾乎是封閉的,不能對外,內部還要團結,所以只有用糧食做貨幣,使社會穩定。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用金銀做貨幣,會很快就是經濟危機,因此馬克思預言它要滅亡,用多發行鈔票來防止經濟危機,但是因為沒有腐爛的特性,使通貨膨脹很厲害,由通貨膨脹又發展到資本鬥爭激烈,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發行鈔票就要放緩,而一放緩就是經濟危機。就是鈔票少了腐爛的特性,社會進入死迴圈。古代社會治理是很高明的,如果古代不重農抑商,現在還不知道會如何。
回覆列表
準確一點講,是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一貫執行重農抑商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封建社會里,農業是最主要的產業。農業沒搞好,例如由於水利年久失修,遇到旱澇,發生大規模饑荒,必然會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直接威脅到封建主的統治。(2)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靠農業稅(賦稅),兵源主要來自農民。可是要徵到賦稅,要使軍隊有穩定的來源,有一個前提:必須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如果允許他們棄農經商,封建國家也會陷入財政、政治、軍事危機之中。(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本來就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而在中國,由於封建政治制度的特點與西歐不同,一直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這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社會基礎是小農經濟,因為分散生產和生活的小農最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皇權的保護,也就是說,中國過去的農民最希望有一個好皇帝。為了讓小農支援皇權,中國的許多“聖明君主”尤其開國皇帝就不能不十分重視農業,採取各種“重農抑商”的措施,讓儘可能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以擴大其統治的社會基礎。(4)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最好管理,經商的商人不但流動性大,而且“奸刁”者多,讓封建統治者頭疼。我想,主要就是這些吧,“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歸根到底,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之所以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也應該主要從經濟,同時也從社會階級關係和政治制度方面去尋找原因。西歐國家有所不同,它們封建社會的早中期雖也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封建主也必然要重視農業。但一則商業不但遠不像中國繁榮,可以說幾乎壓根兒就沒有商業和城市;二則整個西歐封建社會早中期都處在封建割據狀態,所以並未、也不必要特別提出什麼“重農抑商”政策。相反地,到了16-17世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興起,西歐的許多封建君主為了打破封建割據,加強王權,竟然在政治上與新興的市民階層(資產階級的前身)結成聯盟來一起反對地方封建主;在經濟上則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不但不“抑商”,反而大力促進工商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