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正常狀態?我個人的理解,一個人的正常狀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外在表現上的語言、行為與周圍人差異不大或者趨同。二是內在思想和思維方式,不脫離實際情況,符合公認的標準。只要在這兩個方面,不脫離社會認可和人類公認的原則標準,我們就可以說是一個人正常的表現或正常狀態。
受人生中環境和生活事務的影響,我認為這種所謂的“正常狀態”不是一程不變的。而是在正確人生觀的引導下,依據外界的客觀因素,隨時在發生一定程度變化的動態響應過程。
就拿我們人生的幾個階段來說,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各個階段裡,我們在語言行為和人生觀表現上都是有不同點的,除了自然的延伸和連續的屬性之外,從哪方面講都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但與周圍同時期大多數人比較,這種變化既符合一定的原則,又和大多數人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我想這就是一個人的正常狀態。
一個人的正常狀態,既是周圍所能接觸到的人對個體的評估結果,也是個人在心理因素上對這種評估結果的再次認可。例如,在照顧年邁的父母這件事情上,社會上對此是有一定標準的,如果我們把老人照顧好,人們回給予我們“孝順”的評價標準。得到這種評價後我們在心理上也會覺得,我們做的是正確的並一直會堅持下來,這就是人生正常狀態的一方面表現。反之如果對待父母養老問題不管不問,那麼我們可以說在孝順父母這方面,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不孝順”,延伸到個體身上在對待父母方面就是“不正常狀態”。
一個人的正常狀態是由多方面組成的,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歸根結底與個體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個體的人生思想是一個人“正常狀態”的總的根源。不論外界環境因素如何變化,要想人生的“正常狀態”不發生重大的變化,個體所依賴的就是一個正確的人生思想。如果外界環境因素的急劇變化,我們的思想也隨之劇烈改變,那麼導致的結果就是這種“正常狀態”被打破、失去平衡。表現在語言行為上超出大多數人的表現,我們就可以認為是一個人的“異常狀態”。
怎樣才算是正常狀態,我認為是我們透過感知外界環境因素並結合自身情況,在個人思想指導下最後形成的,一個人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實際表現。是個體與環境相結合後,由外到內又由內及外的狀態和過程,包括外界環境和個體本身兩個因素,但最終表現在個體上的一種生存狀態。這種狀態,隨著環境因素和個人思想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廣義上,可以理解為不超出大部分人的生活表現。在狹義上,是個體按照一定原則對自身評估後得出的最適心理狀態。人生中的“正常狀態”涉及到的生活事物很多,我們可以透過外界因素和自身思想觀念兩方面進行評估。如果得到自身的認可,那麼這就是個體的“正常狀態”,但不一定符合外界要求和標準。只有與外界因素相結合或者達到滿足外界要求後,才是真正的“正常狀態”。但又會出現影響個人心裡認定的“符合自身正常狀態”的問題。所以,會出現客觀上的“正常狀態”和主觀上的“正常狀態”相矛盾的問題,使人產生疑惑。當然,最好是既滿足客觀,同時也滿足主觀。其次,是要麼滿足客觀,要麼滿足主觀。那麼如何去選擇,就是個人的人生思想問題了。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選擇,這裡就不多說了。
一個人,只要做到“勤勤懇懇工作,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平平淡淡過日子”就行;一個家庭,“男人掙錢養家餬口!女人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就行!
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正常狀態?我個人的理解,一個人的正常狀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外在表現上的語言、行為與周圍人差異不大或者趨同。二是內在思想和思維方式,不脫離實際情況,符合公認的標準。只要在這兩個方面,不脫離社會認可和人類公認的原則標準,我們就可以說是一個人正常的表現或正常狀態。
受人生中環境和生活事務的影響,我認為這種所謂的“正常狀態”不是一程不變的。而是在正確人生觀的引導下,依據外界的客觀因素,隨時在發生一定程度變化的動態響應過程。
就拿我們人生的幾個階段來說,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各個階段裡,我們在語言行為和人生觀表現上都是有不同點的,除了自然的延伸和連續的屬性之外,從哪方面講都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但與周圍同時期大多數人比較,這種變化既符合一定的原則,又和大多數人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我想這就是一個人的正常狀態。
一個人的正常狀態,既是周圍所能接觸到的人對個體的評估結果,也是個人在心理因素上對這種評估結果的再次認可。例如,在照顧年邁的父母這件事情上,社會上對此是有一定標準的,如果我們把老人照顧好,人們回給予我們“孝順”的評價標準。得到這種評價後我們在心理上也會覺得,我們做的是正確的並一直會堅持下來,這就是人生正常狀態的一方面表現。反之如果對待父母養老問題不管不問,那麼我們可以說在孝順父母這方面,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不孝順”,延伸到個體身上在對待父母方面就是“不正常狀態”。
一個人的正常狀態是由多方面組成的,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歸根結底與個體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個體的人生思想是一個人“正常狀態”的總的根源。不論外界環境因素如何變化,要想人生的“正常狀態”不發生重大的變化,個體所依賴的就是一個正確的人生思想。如果外界環境因素的急劇變化,我們的思想也隨之劇烈改變,那麼導致的結果就是這種“正常狀態”被打破、失去平衡。表現在語言行為上超出大多數人的表現,我們就可以認為是一個人的“異常狀態”。
怎樣才算是正常狀態,我認為是我們透過感知外界環境因素並結合自身情況,在個人思想指導下最後形成的,一個人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實際表現。是個體與環境相結合後,由外到內又由內及外的狀態和過程,包括外界環境和個體本身兩個因素,但最終表現在個體上的一種生存狀態。這種狀態,隨著環境因素和個人思想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廣義上,可以理解為不超出大部分人的生活表現。在狹義上,是個體按照一定原則對自身評估後得出的最適心理狀態。人生中的“正常狀態”涉及到的生活事物很多,我們可以透過外界因素和自身思想觀念兩方面進行評估。如果得到自身的認可,那麼這就是個體的“正常狀態”,但不一定符合外界要求和標準。只有與外界因素相結合或者達到滿足外界要求後,才是真正的“正常狀態”。但又會出現影響個人心裡認定的“符合自身正常狀態”的問題。所以,會出現客觀上的“正常狀態”和主觀上的“正常狀態”相矛盾的問題,使人產生疑惑。當然,最好是既滿足客觀,同時也滿足主觀。其次,是要麼滿足客觀,要麼滿足主觀。那麼如何去選擇,就是個人的人生思想問題了。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選擇,這裡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