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案設計師李志鑫
-
2 # 女媧補天造人
恐高是大腦對腳下的條件反射,平地畫一米寬的直線,走在上邊很坦然,把一米寬的路面架空,完蛋了,是因為兩邊下去了,大腦反應變了,很複雜的一個理論研究,證明了這是必然的事
-
3 # 經典人生e
1、恐懼高處而導致的眩暈與視覺資訊缺乏有關。當你身處高處,往下看一片模糊,景象大幅度縮小,一切都變得遙不可及,跟平日習慣的視像大相徑庭,這時你的視覺資訊大減,就會失去平衡。
2、恐高多數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個人的生活,工作經歷有關,比如小時侯受到別人的關於上告的恐嚇,以及關於上高處的不良暗示等都會造成心理上的恐高症。
3、假如人在高處,眼睛無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實物進行水平運動參照,於是人體平衡系統崩潰,繼而出現類似舟車暈浪那樣的眩暈,無法定位。
-
4 # 今天就要去看電影呢
l記得小時候我姐帶我去高的地方,我好怕好怕特別怕哭得撕心裂肺就是不敢往前走一步,非要抓著什麼東西才敢走,最後下樓梯的時候是像一兩歲的嬰兒那樣下去的
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恐高症,但是我覺得我站在高的地方就會自然而然的由內心深處感覺我會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經歷一種高空墜落的心理。
-
5 # 健康養生週刊
住在高樓裡,一些人會覺得沒有安全感,繼而出現心慌、頭昏乏力、精神不振,甚至有往下跳的衝動,這或許是“高樓綜合徵”的表現。
根據環境心理學研究,當今社會里,中年男性有高樓綜合徵的約佔20%,中年女性則為25%,而60歲以上的老人接近40%。專家認為,其實高樓綜合徵有一個20%的基礎人群,即抑鬱性人格的人,幾乎都有高樓綜合徵。在日常生活中,高樓綜合徵並不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如果不是心理和生理嚴重不適,並不需要看醫生。
第一步是改變患者的認知,告訴他們住在高樓有哪些好處,然後再透過系統脫敏療法和厭惡療法提高患者對恐懼刺激的承受能力。
另外,在裝修時儘量貼近自然。可以將家中的地面和通道的主色調調整為淺黃色,同時屋內多擺放一些綠葉植物,讓住戶從心理上感覺自己“接上了地氣”即可。有家裝設計師說,現在的高層建築,住戶向下看是“一口井”,向上看又感覺“在海底”,的確挺壓抑。在做高層室內設計時,有時候會推薦客戶將室內風格打造得偏田園一些。“貼近自然,讓人忘記身處‘鋼鐵叢林’。”
有高層住戶不敢踏足陽臺,可適當減少陽臺的透明面積,加上一些點綴,將陽臺打造成休閒區域,這樣能有效減少住戶的不安感,不會讓人產生置身井口甚至懸崖邊的感覺。
-
6 #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1.遺傳因素恐懼症具有較高的家族聚集性。2.素質因素患者病前性格多為膽小、羞怯、被動依賴、高度內向、容易焦慮、恐懼、並有強迫傾向等。3.生理因素恐懼症患者的神經系統的警醒水平增高,這種人很敏感、警覺、處於過度覺醒狀態。4.心理社會因素首次發病時可有某種精神刺激因素,資料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主動地追溯到與其發病有關的某一件事。
自己有非常嚴重的恐高症,站著二樓往下看就不行了,腿抖,怕死了!去商場乘那種手扶的電梯到二樓就不行了!我的媽呀!怎麼那麼高,越往上越不行動都不敢動呼吸急促,覺得氣都喘不上來,腳發軟上去了以後只敢在裡面走。還有從下往上看那種高樓也怕死了腳發軟,我怎麼會有恐高症呢!好苦惱啊!搞的現在都不敢出去玩就怕乘那種手扶的電梯,幸虧我家是在小鎮上的,不然可怎麼活呀!
回覆列表
怕高是普遍的心理反應,是大腦對危險環境自動產生的情緒訊號。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那些懂得遠離懸崖峭壁的人才能遠離危險,他們的怕高基因被一代代傳了下來。英國調查發現,91%的都市人曾出現過恐高症狀。但在很多人都能接受的高度也感到難以忍受的恐懼,則可能是恐高症。恐高一般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擔心墜落和失控,而且這種感覺常被不受控制地放大。恐高還與自我暗示有關,即尚未身處高處,就預計可能會出現恐懼,因而惴惴不安,出現期待性焦慮。
克服恐高,積極的自我對話很重要。在接近高處前,先告訴自己,我要去的地方很安全,別人都沒事,我也不會怎樣。在時間上,提醒自己身處高處只有幾分鐘,讓恐懼感“有始有終”,獲得自主感。恐高的人平時可以多爬山、乘坐透明觀光電梯,並有意識地俯視腳下,隨著高度逐漸遞增,可以慢慢適應。克服恐高還要從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入手。如果上述努力都沒效果,應尋求專業幫助。有些抗焦慮藥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