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天的夜有多美

    一般人工關節能用多少年?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這取決於多方面因素。

    第一,關節的材料。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人工關節的運轉,由此可能出現摩擦。材料不同,決定了磨損的機率。

    現在我們有了很多新型材料,如新的高分子聚乙烯,經過特殊處理後,耐磨性非常好。

    第二,醫生技術。一個關節安裝好壞,和醫生的手術技術有很大。安得是否牢靠、沒有鬆動,選擇的材料是否最適合患者的生活需求等。

    第三,保養。即使用第一代人工關節,術後不做特別重體力活動,也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除了上面幾個問題,還有一些和手術相關的併發症,會影響手術效果,同時影響假體壽命。最常見的就是感染和脫位。感染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早期感染,和醫生手術技術、病房消毒有關係。

    另一種是後期感染,多發生在術後3個月以上。人生活在充滿細菌的環境中。如果發生中耳炎、牙齒髮炎、膽囊炎或肺部感染等,細菌都可能趁虛而入,透過血液跑到關節假體部位,誘發感染。感染後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關節置換的失敗,必須把假體取出來。

    術後需要服藥嗎?

    袁林:需要,關節置換後患者需要口服抗凝藥。這個問題經常被患者忽視。但對手術效果,甚至患者生命,有較大影響。

    第一,關節置換的高齡患者多。這些人大多有高血脂、高血糖等問題,術中的出血風險高。

    第二,人體有一種自我修復的本能。手術後,損傷會讓血液的凝聚性升高,減慢血流速度。這可能會使血管堵起來,有些患者的靜脈一下子就硬化了,出現靜脈血管堵。這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如血管堵造成腫,誘發缺血缺氧;若形成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液流入肺,可能造成肺栓塞,流入大腦,可能造成腦梗。統計顯示,術後發生栓塞的機率達40%。

    第三,術後很多人需要靜養一段時間。臥姿時,血流速度也會減慢。這加大了靜脈血栓的機率。

    在臨床上,過去我們常見到術後,患者恢復不錯,馬上要出院了,突發肺栓塞或腦梗出。其罪魁禍首就是凝血機制的異常。

    因此,現在關節置換術後,我們提出儘早介入,口服抗凝藥,以降低血栓風險。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術前就用過抗凝藥的人,術後用藥的難度更大,可能導致嚴重的出血事件。如果有的病人在術前服用抗凝藥,術中採用自體血液回輸。回輸的血液中可能就有一定的抗凝成分。術後再按標準抗凝,就會導致血液不凝,產生大出血。

    所以我們在術前評估時,還要了解抗病人自身有無出血傾向,如刷牙總是出血,術前有無使用抗凝藥等。

    術後要立刻抗凝治療嗎?

    袁林:不是。縫合傷口時,一些毛細血管可能顧及不到或只有極少量出血,而沒有紮緊。那過早使用抗凝藥,會造成這些毛細血管慢性滲血。一般術後12小時開始抗凝,使用一半的劑量;到24小時候,可以用全劑量。

    髖關節置換術後抗凝藥一般要用5個星期,膝關節術後大概是2周左右。年齡也會決定用藥時長。一般高齡患者用藥時間要相應延長。

    術後患者腿總是腫,用抗凝藥就要小心了,警惕慢性滲血。

    術前患者要做什麼準備?

    袁林:所有進行關節置換的患者,除了常規的術前檢查、評估心肺功能外,最重要的就是身上不能有感染。比如,一定要控制好牙齦炎,面板長癤子,甚至有腳氣,也要處理好。因為任何的感染都可能導致細菌侵襲,增加術後的感染機率。

    此外,術前患者要做一些相關訓練。如,學會用柺杖或助步器。術完一段時間內,新關節不能馬上負重,需要用柺杖和助步器過渡一段時間。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患者,其本身骨頭質量不佳,術後的1.5個月內最好使用柺杖。

    要提醒的是,拄柺杖是讓腳部分負重,不要完全落地。但患者不能因害怕影響關節、傷口癒合,而完全不動,這樣也不利於術後關節功能的恢復。

    術後多久可以下地?康復過程中注意些什麼?

    袁林:中國有一句話叫傷筋動骨一百天。一般我們會要求患者術後隔天,就在柺杖的幫助下,下地,開始有些不負重的鍛鍊。前期的康復性鍛鍊要3個月左右,年紀越大恢復越慢。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關節處軟組織的癒合也需要時間。髖關節置換後的3個月內,活動範圍不要超過90度,不能做一些大幅度的彎曲,以免角度太大,造成人工關節脫位。此外,如果是前路手術,術後患者不能做蹺二郎腿的動作,也可能導致關節脫位。如果是後路手術,那不能做大腿外展或後展動作。

    膝關節置換後的脫位較少。但最怕患者動得少。因為膝關節的面板下面就是骨頭,容易痛。患者懼痛,就可能不活動,那膝關節的彎曲度就無法練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師用什麼軟體可以邊拍邊上傳到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