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森林鹿
-
2 # 謀略與決策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邀請李靖和李世績參與,結果二人均以中立的口氣拒絕了李世民的請求。事變後李世民沒有報復二人,反而更加重用二人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玄武門事變是一場親骨相殘,是弒儲君殺太子大逆不道的行為。一旦李世民得逞成為皇帝,他需要的是象他們二人的忠誠,他們既然忠誠於建成太子,同樣會忠誠於李世民。相反,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房玄齡、尉遲敬德等返遭李世民懷疑和不放心。二是李靖和李世績都是難得的人才,當時名將。他們為李世民完成統一大唐事業立下卓越功勳。
-
3 # 森林鹿
這個說法相當之靠不住。
中華書局,元刊胡注本《資治通鑑》全十冊,1956年6月第一版,這一段文字後面,緊跟著一大段作者司馬光自己加的《通鑑考異》內容:
考異曰:統紀雲:「秦王懼,不知所為。李靖、李勣數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請申犬馬之力。」劉餗小說:「太宗將誅蕭牆之惡以主社稷,謀於衛公靖,靖辭;謀於英公徐勣,勣亦辭。帝由是珍此二人。」二說未知誰得其實。然劉說近厚,有益風化,故從之。
那麼關於李靖李績這事,司馬光列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來自於兩個不同的資訊源(其實還不止兩個)。陳嶽的《唐統紀》說二李是主動提出要參與到玄武門之變(或至少在別的方面支援李世民上位),劉餗的《小說》(應該就是現名《隋唐嘉話》的那本筆記類文學作品)則說二李迴避了玄武門之變的相關表態,李世民由此更器重二人。
這兩種說法裡,為什麼司馬光取用了後一種呢?他自己承認,他不是因為後者的史學價值更高、記事更可信,而是因為這種說法"近厚、有益風化“,為了他大宋的精神文明建設工程著想= =||||
要是單從史學價值判斷,其實前一種說法是更可信的,《唐統記》更近於正史而《小說》更近於飯桌段子。另外,李靖整個家族都和李世民關係密切,他本人是李世民從刑場上救下來的,他弟和李世民是連襟玄武門之變後立刻得到重用,李靖自己也有很明顯的受益於玄武門之變的跡象。《舊唐書》也採用了前一種說法,更為明證。
-
4 # 謀略與決策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邀請李靖和李世績參與,結果二人均以中立的口氣拒絕了李世民的請求。事變後李世民沒有報復二人,反而更加重用二人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玄武門事變是一場親骨相殘,是弒儲君殺太子大逆不道的行為。一旦李世民得逞成為皇帝,他需要的是象他們二人的忠誠,他們既然忠誠於建成太子,同樣會忠誠於李世民。相反,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房玄齡、尉遲敬德等返遭李世民懷疑和不放心。二是李靖和李世績都是難得的人才,當時名將。他們為李世民完成統一大唐事業立下卓越功勳。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相當之靠不住。
中華書局,元刊胡注本《資治通鑑》全十冊,1956年6月第一版,這一段文字後面,緊跟著一大段作者司馬光自己加的《通鑑考異》內容:
考異曰:統紀雲:「秦王懼,不知所為。李靖、李勣數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請申犬馬之力。」劉餗小說:「太宗將誅蕭牆之惡以主社稷,謀於衛公靖,靖辭;謀於英公徐勣,勣亦辭。帝由是珍此二人。」二說未知誰得其實。然劉說近厚,有益風化,故從之。
那麼關於李靖李績這事,司馬光列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來自於兩個不同的資訊源(其實還不止兩個)。陳嶽的《唐統紀》說二李是主動提出要參與到玄武門之變(或至少在別的方面支援李世民上位),劉餗的《小說》(應該就是現名《隋唐嘉話》的那本筆記類文學作品)則說二李迴避了玄武門之變的相關表態,李世民由此更器重二人。
這兩種說法裡,為什麼司馬光取用了後一種呢?他自己承認,他不是因為後者的史學價值更高、記事更可信,而是因為這種說法"近厚、有益風化“,為了他大宋的精神文明建設工程著想= =||||
要是單從史學價值判斷,其實前一種說法是更可信的,《唐統記》更近於正史而《小說》更近於飯桌段子。另外,李靖整個家族都和李世民關係密切,他本人是李世民從刑場上救下來的,他弟和李世民是連襟玄武門之變後立刻得到重用,李靖自己也有很明顯的受益於玄武門之變的跡象。《舊唐書》也採用了前一種說法,更為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