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峰
陰那山
陰那山山高一千三百多米,山後五峰如指立,登主峰,需 攀3824級石階。主峰凌雲摩日,雄奇瑰麗。山中林海蒼茫,巨石峻峭。其山巔五峰並聚,稱五指峰,又名梅峰,海拔有1297米。天氣好的時候在山頂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五指峰在陰那山巔,形如人手,挺拔向上直插雲霄。
沿山徑登臨五指峰,約需半日時辰,始可到達峰頂。依峰俯瞰梅州、大埔一帶風物,一覽無遺。陰那山五指峰層巒疊嶂,氣勢雄偉,對這方形勝的山川,了拳和尚神賞已久,終於駐錫於此,成為陰那山開山祖師,正可謂名山高僧,相得益彰。
前山有萬福寺,後山為靈光寺,皆是唐代高僧潘了拳結茅修真所在。
靈光寺
陰那山寺觀很多,其中以始建於唐的靈光寺最著名。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山麓的千年古剎靈光寺為廣東四大名寺之一。該寺依山而建,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
陰那山風景(二)
寺內有“三絕”,一絕是“ 生死柏”,寺前兩株1100多年樹齡的柏樹中,一株已枯死300多年,卻沒有腐爛,仍然挺立,與另一株枝繁葉茂的生柏並肩而立;二絕是“ 菠蘿頂”,寺的大殿殿頂是用1000多塊長方木拼成的螺旋型藻井,有自動抽菸功能,殿內燒香火時,煙霧則順殿頂盤旋而上,自然擴散,很具科學藝術性,在全國僅有兩處(另一處是北京天壇);三絕是大殿後面綠樹繁茂,而大殿屋頂上卻從來沒有落葉,原因還是個謎。靈光古剎右上側,有祖師別閣。山頂的玉皇大帝宮,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巍峨高聳,是專為遊人看日出,觀雲海而建的。
陰那山寺鼻祖了拳和尚,姓潘,別號慚愧,福建沙縣人。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廿五日出生,初生時,左手拳曲,因名拳。傳說,彌月時,一雲遊僧至,其父抱兒與僧人視之,僧人書“了”字於拳手,立時,五指伸張,遂更名了拳。了拳自幼聰穎,不吃葷。二十歲時,父母俱喪,靠叔母攜養。十七歲便隻身出走,徒步到大埔縣西河上黃砂,依寡婦遊氏為母,日與牧童登赤蕨嶺放牛。牧間,以鞭劃地,牛竟不它逸。嶺左溪潭,牧童烹魚邀其啖嘗,了拳將烹魚投水,旋即復活,黑質白章,自此,見魚尾有焦者,皆言為烹魚遺種。爾後,遊母病歿,了拳善治喪葬後,循山西行擇地安身,經茶陽抵青溪坪砂村在袁姓一人家留居三年。
了拳在青溪坪砂村暫住期間,常徒步三河壩良洲崗山巔西望陰那山,醉心於五指蟬聯,聳峙雲表的山川形勝。不久,便毅然登程前往。路過三河壩梓里村時,見村民求雨不得,乃卓錫成井,置石龜於井中,頓見清泉汩汩。故此地方至今天雖亢旱而泉源不竭。鄉人感其恩澤,建庵於斯村,名曰“靈山寺”。昔有了拳祖師塑像供座,逢旱歲,遠近祈雨,必有靈驗。
萬福寺
萬福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陰那山,後又改名英雅山。慚愧祖師創建於唐大中七年。祖師神建人,十四歲出家,十七歲行腳參學至此,壘石屋,刻苦參禪。翌年元月十九日晚,見雷鳴電閃,暴雨傾盆,火燒室前楓樹而開悟,喝偈曰:“電閃雷鳴震昏蒙,雨暴風狂起迷蹤,八識心田非明鏡,二乘宗門本圓融;無掛無牽何慚愧,如去如來即真空;室倚石成本萬福,水流西域月升東;喳!禪機何處是,天邊明月嶺邊雲”。自此即在閩西、粵東大演頓悟法門。石室亦稱萬福禪室,後人不斷擴建,亦稱慚愧寺。明天順八年曆住法師住持本寺時,始名萬福寺。
“文化大革命”中,萬福寺受到嚴重衝擊,惟宋代木刻的慚愧祖師像儲存下來,餘皆化為灰燼。
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惟添法師住持萬福寺,經法師等多方努力,依靠各級政府部門,聯絡海內外善男信女,恢復和擴建萬福寺。
陰那山萬福寺幾經修葺,現已闢為大埔旅遊一景,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絡驛不絕。
五指峰
陰那山
陰那山
陰那山山高一千三百多米,山後五峰如指立,登主峰,需 攀3824級石階。主峰凌雲摩日,雄奇瑰麗。山中林海蒼茫,巨石峻峭。其山巔五峰並聚,稱五指峰,又名梅峰,海拔有1297米。天氣好的時候在山頂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五指峰在陰那山巔,形如人手,挺拔向上直插雲霄。
沿山徑登臨五指峰,約需半日時辰,始可到達峰頂。依峰俯瞰梅州、大埔一帶風物,一覽無遺。陰那山五指峰層巒疊嶂,氣勢雄偉,對這方形勝的山川,了拳和尚神賞已久,終於駐錫於此,成為陰那山開山祖師,正可謂名山高僧,相得益彰。
前山有萬福寺,後山為靈光寺,皆是唐代高僧潘了拳結茅修真所在。
靈光寺
陰那山寺觀很多,其中以始建於唐的靈光寺最著名。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山麓的千年古剎靈光寺為廣東四大名寺之一。該寺依山而建,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
陰那山風景(二)
陰那山風景(二)
寺內有“三絕”,一絕是“ 生死柏”,寺前兩株1100多年樹齡的柏樹中,一株已枯死300多年,卻沒有腐爛,仍然挺立,與另一株枝繁葉茂的生柏並肩而立;二絕是“ 菠蘿頂”,寺的大殿殿頂是用1000多塊長方木拼成的螺旋型藻井,有自動抽菸功能,殿內燒香火時,煙霧則順殿頂盤旋而上,自然擴散,很具科學藝術性,在全國僅有兩處(另一處是北京天壇);三絕是大殿後面綠樹繁茂,而大殿屋頂上卻從來沒有落葉,原因還是個謎。靈光古剎右上側,有祖師別閣。山頂的玉皇大帝宮,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巍峨高聳,是專為遊人看日出,觀雲海而建的。
陰那山寺鼻祖了拳和尚,姓潘,別號慚愧,福建沙縣人。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廿五日出生,初生時,左手拳曲,因名拳。傳說,彌月時,一雲遊僧至,其父抱兒與僧人視之,僧人書“了”字於拳手,立時,五指伸張,遂更名了拳。了拳自幼聰穎,不吃葷。二十歲時,父母俱喪,靠叔母攜養。十七歲便隻身出走,徒步到大埔縣西河上黃砂,依寡婦遊氏為母,日與牧童登赤蕨嶺放牛。牧間,以鞭劃地,牛竟不它逸。嶺左溪潭,牧童烹魚邀其啖嘗,了拳將烹魚投水,旋即復活,黑質白章,自此,見魚尾有焦者,皆言為烹魚遺種。爾後,遊母病歿,了拳善治喪葬後,循山西行擇地安身,經茶陽抵青溪坪砂村在袁姓一人家留居三年。
了拳在青溪坪砂村暫住期間,常徒步三河壩良洲崗山巔西望陰那山,醉心於五指蟬聯,聳峙雲表的山川形勝。不久,便毅然登程前往。路過三河壩梓里村時,見村民求雨不得,乃卓錫成井,置石龜於井中,頓見清泉汩汩。故此地方至今天雖亢旱而泉源不竭。鄉人感其恩澤,建庵於斯村,名曰“靈山寺”。昔有了拳祖師塑像供座,逢旱歲,遠近祈雨,必有靈驗。
萬福寺
萬福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陰那山,後又改名英雅山。慚愧祖師創建於唐大中七年。祖師神建人,十四歲出家,十七歲行腳參學至此,壘石屋,刻苦參禪。翌年元月十九日晚,見雷鳴電閃,暴雨傾盆,火燒室前楓樹而開悟,喝偈曰:“電閃雷鳴震昏蒙,雨暴風狂起迷蹤,八識心田非明鏡,二乘宗門本圓融;無掛無牽何慚愧,如去如來即真空;室倚石成本萬福,水流西域月升東;喳!禪機何處是,天邊明月嶺邊雲”。自此即在閩西、粵東大演頓悟法門。石室亦稱萬福禪室,後人不斷擴建,亦稱慚愧寺。明天順八年曆住法師住持本寺時,始名萬福寺。
“文化大革命”中,萬福寺受到嚴重衝擊,惟宋代木刻的慚愧祖師像儲存下來,餘皆化為灰燼。
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惟添法師住持萬福寺,經法師等多方努力,依靠各級政府部門,聯絡海內外善男信女,恢復和擴建萬福寺。
陰那山萬福寺幾經修葺,現已闢為大埔旅遊一景,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絡驛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