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烏孫研究》提到北魏以後,沒有有關烏孫與中原政權聯絡明確史料。北魏高僧宋雲、慧生西行取經,走遍蔥嶺及其以南,不見有烏孫國。60多年後,中國進入隋朝,隋煬帝準備經營西域,令大臣裴矩向西域商人調查西域諸國情況, 寫成《西域圖記》三卷, 《隋書》卷八十三《西域傳》根據《西域圖記》寫成, 其中不見烏孫國。專家推斷蔥嶺烏孫部眾不多, 很快被塞人(Saka)所同化, 逐漸融入蔥嶺及以南的各民族中。魏晉南北朝以後,烏孫融合在鐵勒、突厥諸部中。有俄羅斯學者認為烏孫和鄰近部族在五世紀中葉臣屬了嚈噠人。
哈薩克族內有名叫“烏孫”(玉遜)的部落,關於哈薩克族的“烏孫”是否漢代的烏孫,史學界沒有一致的觀點。
“玉遜”及“漢代烏孫”可能曾經接觸過。就族名音韻相近和部落分佈地區相同而言,兩族有一定的聯絡。有哈薩克族的歷史研究員指出,史料和出土文物證明了烏孫與同哈薩克族族源有關的諸多部族, 如塞人(Saka)、匈奴、月氏、康居等,曾經進行長期的文化交流,因此“烏孫與哈薩克族的族源有著直接和緊密的淵源關係”。烏孫不僅是哈薩克族大帳的核心部落, 而且也與哈薩克族中帳中的阿巴克克烈、克宰和穆潤及小帳中的一些部落有著血源關係。此外,有中國學者認為烏孫是除康居、奄蔡外一個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哈薩克更是烏孫的對音。
因為哈薩克族內有“烏孫”的一部,所以許多中國內外學者認為漢代烏孫是現今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有從事西域歷史研究的中國學者相信是一個誤會。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是兩漢的奄蔡, 南北朝的曷薩、隋唐的突厥可薩,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國和元朝西遷至欽察草原的蒙古人。近現代為哈薩克族成員的“玉遜部落”, 最早在遼朝末年遊牧於蒙古高原西北部,契丹人和宋人雖然譯之為“烏孫”, 但其原音是“U sin”或“hu sin”(烏孫讀“Uy sun”)。“玉遜部落”是一箇中世紀形成的蒙古部落, 13 世紀前期有一部分隨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西征,後來留居金帳汗國(欽察汗國)境內, 與當地欽察人歷經二百多年的同化和融合, 終於在15 世紀中葉形成今天的哈薩克族。“玉遜部落”是操標準蒙古語的蒙古人, 不是兩千年前居住在伊犁河流域操突厥語的“烏孫”。
中國的《烏孫研究》提到北魏以後,沒有有關烏孫與中原政權聯絡明確史料。北魏高僧宋雲、慧生西行取經,走遍蔥嶺及其以南,不見有烏孫國。60多年後,中國進入隋朝,隋煬帝準備經營西域,令大臣裴矩向西域商人調查西域諸國情況, 寫成《西域圖記》三卷, 《隋書》卷八十三《西域傳》根據《西域圖記》寫成, 其中不見烏孫國。專家推斷蔥嶺烏孫部眾不多, 很快被塞人(Saka)所同化, 逐漸融入蔥嶺及以南的各民族中。魏晉南北朝以後,烏孫融合在鐵勒、突厥諸部中。有俄羅斯學者認為烏孫和鄰近部族在五世紀中葉臣屬了嚈噠人。
哈薩克族內有名叫“烏孫”(玉遜)的部落,關於哈薩克族的“烏孫”是否漢代的烏孫,史學界沒有一致的觀點。
“玉遜”及“漢代烏孫”可能曾經接觸過。就族名音韻相近和部落分佈地區相同而言,兩族有一定的聯絡。有哈薩克族的歷史研究員指出,史料和出土文物證明了烏孫與同哈薩克族族源有關的諸多部族, 如塞人(Saka)、匈奴、月氏、康居等,曾經進行長期的文化交流,因此“烏孫與哈薩克族的族源有著直接和緊密的淵源關係”。烏孫不僅是哈薩克族大帳的核心部落, 而且也與哈薩克族中帳中的阿巴克克烈、克宰和穆潤及小帳中的一些部落有著血源關係。此外,有中國學者認為烏孫是除康居、奄蔡外一個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哈薩克更是烏孫的對音。
因為哈薩克族內有“烏孫”的一部,所以許多中國內外學者認為漢代烏孫是現今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有從事西域歷史研究的中國學者相信是一個誤會。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是兩漢的奄蔡, 南北朝的曷薩、隋唐的突厥可薩,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國和元朝西遷至欽察草原的蒙古人。近現代為哈薩克族成員的“玉遜部落”, 最早在遼朝末年遊牧於蒙古高原西北部,契丹人和宋人雖然譯之為“烏孫”, 但其原音是“U sin”或“hu sin”(烏孫讀“Uy sun”)。“玉遜部落”是一箇中世紀形成的蒙古部落, 13 世紀前期有一部分隨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西征,後來留居金帳汗國(欽察汗國)境內, 與當地欽察人歷經二百多年的同化和融合, 終於在15 世紀中葉形成今天的哈薩克族。“玉遜部落”是操標準蒙古語的蒙古人, 不是兩千年前居住在伊犁河流域操突厥語的“烏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