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終南高揚

    西伯就是西方諸侯國的老大。

    《帝王世紀》記:“。。。王季於帝乙殷王之時賜九命為西長”。。。實際上,姬昌是承襲了父親季歷的西伯稱號,後來到了紂王的時候又一次被肯定。

    “文丁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山西),克之,周王季命為牧師;商朝制度“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季歷因戰功被嘉獎,被文丁升格為牧師,死後,又被文丁的兒子帝乙授命為西伯。

    《竹書紀年》記:季歷的功績:

    “武乙二十四年,周師伐程(咸陽市渭城區),戰於畢,克之”

    “三十年,周師伐義渠(甘肅),乃獲其君以歸”

    “武乙三十四年,季歷來朝,王賜地三十里,玉十㲄,馬八疋”;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伐西落鬼戎,俘獲20個翟王”;

    “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京戎(山西),大敗;

    “文丁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山西),克之,周王季命為牧師;

    “文丁五年,周作程邑”(在咸陽建城)

    “文丁七年,季歷伐呼始之戎,克之”

    “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大捷其三大夫,來獻捷。

    太能打了,於是,帝王不高心,就:王殺季歷”

    公元前1102年,文丁殺季歷, 文丁亦於同年崩,傳位於子帝乙;姬昌守孝三年, 於第三年即帝乙二年, 周人發兵 攻打殷商,替季歷報仇。

    殷商帝乙按血緣關係應該是姬昌的表哥,姬昌母親大任是武乙同輩殷商貴族的公主,公主和文丁同輩,所以說帝乙和姬昌應屬於同輩表親。

    帝乙二年姬昌帶兵報仇去!

    《史記》: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周人伐殷,應該是公元前1100年。

    文丁死後,帝乙即位。帝乙即位後周邊方國的威脅並沒有減小,殷帝乙當前更加迫切的需要有人替他擺平這種叛亂。

    於是,前文《帝王世紀》所提到的“王季於帝乙殷王之時賜(季歷)九命為西長”,這種應該屬於政治“平反”。

    但只平反肯定不夠,然後,帝乙還將自己的嫡親重臣“莘國”姒姓之女嫁給了周文王。《詩.大明》曰“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於周宇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

    《易》:“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這是說,君(姬昌)的衣服不如妹(大姒)的衣服好看,說明這是一門高攀的親事,表示吉祥。

    也就是說,商王帝乙,不僅給季歷平反,封西長,還將自己滴親貴族假的女子嫁給了姬昌,這下子姬昌賺便宜了,就開開心心的回去繼承西伯和新婚蜜月。

    從周塬出土的甲骨來看,周文王屬於十分恭敬的服事殷王紂,包括祭祀,而且,“周方伯”也是殷王冊封;甚至,周塬出土的甲骨,周文王還到商王祖先帝乙的宗廟舉行“彝”祭,“彝”是祭祀“器”的名稱,祠祀成湯及其配偶,彝器中還盛有公羊血、豬血;

    《左傳》說“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為知時也”,可知,文王再次充分利用了這種(平叛維穩)機會,為自己擴大勢力範圍。《論語泰伯》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矣!”

    文王娶的這個殷商貴族家女子叫太姒,是陝西渭南合陽姑娘,殷商嫡親。後來生了周武王等。

    這時間是公元前1099年,即文王元年。 姬昌承西伯侯之位,稱西伯昌;昌四十一年稱王,史稱周文王。

    圖片是周文王征伐過的國家和歸順的國家。

  • 2 # 三思堂

    周文王封地在洛陽之西的西安一帶。商的爵位分封為公侯伯子男,所以周文王被稱為西伯侯。伯也排行老大的意思 ,西伯當為西部的頭領或家裡排行確實是老大。

  • 3 # 路遙lgy

    據說在商朝時,姬昌的父親季歷起兵征討周邊的戎狄,取得了較大的勝利,使其封地周國勢力面積都有擴大。商王擔心他勢力做大,為了遏制他,將他召回朝歌(今安陽),封其為“方伯”,號稱“周西伯”,意思是西方諸少數民族的領袖。其實是將季歷軟禁起來,不久便殺了他。

    姬昌繼承了父親的封號,被稱為“西伯侯”。姬昌也同樣由於周國的勢力擴張,引起紂王的懷疑,被囚禁起來。後被放了出來,被諸侯國擁立,稱周文王。

  • 4 # 萌寵故事匯

    “周”人原本興起於中國今天西北方的陝西、甘肅一帶,相對於已經在黃河流域生存很久的商人部族來說,他們是一個後起的部族。周人尊奉堯帝時掌管農業的“農師”后稷(名為棄)為始祖,所以繼承了重視農業生產的傳統。他們善於根據不同地域的土壤情況來安排農業種植,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富足。但由於地處偏遠,接近比較野蠻落後的遊牧部族“戎人”,故而經常會遭到侵襲騷擾和掠奪,人、財、物方面都受到不少損失。為了擺脫戎人,周人逐漸開始向南遷徙,先是到了“豳”地,接著又遷到了岐山之下(陝西渭河流域一帶)。這時,周人的領袖是一個叫做古公亶父的人。

    古公亶父的德行非常好,受到華人的愛戴和擁護,當他率領族人躲避戎人時,連豳地的人都願意追隨他而去。周邊的部族聽說他的事蹟,也有很多人來投奔他。古公亶父領導大家同心協力,徹底改變了原來落後的習俗,開始建造城郭房屋,以防範敵人的侵擾,民眾由此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他還設定了管理各種事務的官職,把社會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了百姓的頌揚。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從長到幼依次是:太伯、虞仲、季歷。季歷的兒子叫做昌,古公亶父非常看好這個孫子,認為周族的興盛,將來就要靠他了,於是就想立小兒子季歷為首領。季歷的兩個哥哥知道父親的心意之後,為了不讓父親和弟弟為難,便主動出走,把位置讓給弟弟,後來季歷順利繼位。季歷死後,昌成為周人的領袖,這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武王之父,生前沒有稱王,武王在伐紂之後追封自己的父親昌為“文王”)。

    昌沒有辜負祖父和父親的期望,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名字,他繼承先人遺志,真的讓自己的部族日漸繁榮昌盛起來。他對國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非常照顧,對有才能品德的人也非常尊重,白天接待各方賢士,常常忙得沒有時間吃飯。連很遠地方的人都知道他尊老養老和禮賢下士的美名,不辭路途遙遠前來投奔他。昌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階人才,這也為後來周推翻商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始的時候,商紂王聽說西方出現了這樣一支生機勃勃的力量,採取的政策是籠絡利用。他封昌為“西伯”,也就是西方地區的最高首領,讓他負責打理西方的事務,忠心為商效力。這是商對周邊地區經常採用的一種手段,稱為方伯制度;“伯”與“霸”在上古是同一個發音,所以“方伯”等於“方霸”,也就是一方霸主的意思。但隨著周的不斷強大,加上有人向紂王進讒言,所以紂王就把昌囚禁在了“羑里”這個地方,這是商對周從利用到關係惡化的一個轉折點。後來周人透過進獻寶物與土地等方法,把昌救了出來。昌回到西方以後,更加團結周邊部族,遇到糾紛秉公論斷,民望更高,並且成功打擊了周圍戎人的氣焰,徹底地安定了西方的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西伯”。

  • 5 # 一沫陽光的邂逅

    “周”人原本興起於中國今天西北方的陝西、甘肅一帶,相對於已經在黃河流域生存很久的商人部族來說,他們是一個後起的部族。周人尊奉堯帝時掌管農業的“農師”后稷(名為棄)為始祖,所以繼承了重視農業生產的傳統。他們善於根據不同地域的土壤情況來安排農業種植,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富足。但由於地處偏遠,接近比較野蠻落後的遊牧部族“戎人”,故而經常會遭到侵襲騷擾和掠奪,人、財、物方面都受到不少損失。為了擺脫戎人,周人逐漸開始向南遷徙,先是到了“豳”地,接著又遷到了岐山之下(陝西渭河流域一帶)。這時,周人的領袖是一個叫做古公亶父的人。

    古公亶父的德行非常好,受到華人的愛戴和擁護,當他率領族人躲避戎人時,連豳地的人都願意追隨他而去。周邊的部族聽說他的事蹟,也有很多人來投奔他。古公亶父領導大家同心協力,徹底改變了原來落後的習俗,開始建造城郭房屋,以防範敵人的侵擾,民眾由此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他還設定了管理各種事務的官職,把社會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了百姓的頌揚。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從長到幼依次是:太伯、虞仲、季歷。季歷的兒子叫做昌,古公亶父非常看好這個孫子,認為周族的興盛,將來就要靠他了,於是就想立小兒子季歷為首領。季歷的兩個哥哥知道父親的心意之後,為了不讓父親和弟弟為難,便主動出走,把位置讓給弟弟,後來季歷順利繼位。季歷死後,昌成為周人的領袖,這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武王之父,生前沒有稱王,武王在伐紂之後追封自己的父親昌為“文王”)。

    昌沒有辜負祖父和父親的期望,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名字,他繼承先人遺志,真的讓自己的部族日漸繁榮昌盛起來。他對國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非常照顧,對有才能品德的人也非常尊重,白天接待各方賢士,常常忙得沒有時間吃飯。連很遠地方的人都知道他尊老養老和禮賢下士的美名,不辭路途遙遠前來投奔他。昌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階人才,這也為後來周推翻商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始的時候,商紂王聽說西方出現了這樣一支生機勃勃的力量,採取的政策是籠絡利用。他封昌為“西伯”,也就是西方地區的最高首領,讓他負責打理西方的事務,忠心為商效力。這是商對周邊地區經常採用的一種手段,稱為方伯制度;“伯”與“霸”在上古是同一個發音,所以“方伯”等於“方霸”,也就是一方霸主的意思。但隨著周的不斷強大,加上有人向紂王進讒言,所以紂王就把昌囚禁在了“羑里”這個地方,這是商對周從利用到關係惡化的一個轉折點。後來周人透過進獻寶物與土地等方法,把昌救了出來。昌回到西方以後,更加團結周邊部族,遇到糾紛秉公論斷,民望更高,並且成功打擊了周圍戎人的氣焰,徹底地安定了西方的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西伯”。

  • 6 # 歷史爆破手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商朝政權的組成形勢以及周的崛起。當時的周自稱“小邦周”,對商朝則稱“大邑商”。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周都是作為商朝的一個諸侯存在。

    商朝的政權組成形式

    商朝的政權組成,更像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商湯自打敗夏桀之後,便開始不斷對外開拓。最終形成了“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局面。為了方便對這些諸侯的管理,商朝把他們分為“侯、甸、男、衛、邦伯”。這些諸侯等級不同,對商王的義務也不同。

    這些諸侯,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對外開拓中分封的或者臣服的諸侯。但是,在商王朝的內部,仍舊有一些不願臣服或者時叛時服的諸侯。因此,只要實力允許,商王就會帶領軍隊四處征戰。和夏朝一樣,商朝實行的也是兵民合一的民兵制。

    因此,商朝的國家機器,便是以商王為首,以王室貴族以及各個部落的首領等構成的各級官吏。而派出的軍事據點的長官,和臣服的諸侯一起,逐漸演化成了“侯、甸、男、衛、邦伯”等諸侯。因此,只要對商王朝表示臣服,承擔比如進貢、出兵的義務,對內安撫百姓,使得商王朝沒有討伐的理由。商王對於臣服於他的諸侯,是不能隨意討伐的。這也是為什麼商紂王只是把周文王囚禁在那裡,而沒有隨意殺害的一個原因。

    周的崛起

    周族興起於渭河流域,他們經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才登上了歷史大舞臺。一直等到太王(古公亶父)為了躲避戎狄的侵害,遷到岐山附近後,才為周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周族在太王得而帶領下,與周邊部族交流、融合中不斷髮展壯大。最終,商王武乙迫於周族的強大,順水推舟之下,“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

    武乙的本意,是想把周族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透過進貢對他們加以控制。只是沒有想到的是,得到商王朝承認的周族,卻奮力拼搏,又歷經季歷、周文王兩代之後,國力達到了和商王朝可以相匹敵的地步。

    周文王父親季歷,借討伐戎狄為名義,不斷徵俘周邊的戎狄,從而擴大了自己的地盤。等到西方的戎狄被平定之後,季歷又開始向東不斷髮展。但周族的不斷壯大,終於使商王警覺起來。迫於商王朝強大的實力,季歷朝見商王。武乙賜給季歷土地、金帛,對他加以籠絡。等到商王文丁繼位,封季歷為一方諸侯之長,“命季歷為牧師”。雖然後來季歷被文丁殺害,可此時為諸侯之長的周邦國,已經成為西方唯一的強國,許多小的諸侯國開始歸附周。所以,姬昌繼位後,就是西伯侯昌,亦稱西伯昌。

    等到西伯姬昌繼位後,為了給父親報仇,曾經與商王朝兵戈相見。但後來因為實力不足,繼續屈服於商朝。商王朝也沒有消滅周邦的信心,因此局勢得以緩和下來。周文王吸取東進失敗的教訓,開始修內政、交盟友,打著擁護商王的名義,開始逐步剪除商王的羽翼。

    經過周文王的勵精圖治,使得“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西伯君臣自強之路和對商紂暴政的不滿,被崇侯虎發覺。在崇侯虎的運作下,商紂把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只是商紂貪財好色,在周邦大臣進貢了許多財物之後,姬昌得以返回西周。

    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以專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

    商紂不僅見錢眼開,放走了姬昌,還把自己忠心的大臣給出賣了。更要命的是,此後的西伯有了“專征伐之權”,以後攻打各個與周為敵的小諸侯國,更是師出有名。此時從商王朝獲得征伐權的姬昌,是真真正正的西伯了。

    在“專征伐”的掩護下,姬昌逐步剪除商朝羽翼,而商紂王卻認為“我生不有命在天”。在逐步殲滅了黎、邘、崇等國之後,周已經打通了東去之路,翦除商朝已經是水到渠成。最終,在周武王手中,“小邦周”打敗“大邑商”,歷來被人推崇的周朝建立。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伯是中國古代爵位系統中的一個等級,周武王滅商之後,周天子分封天下、將天下諸侯人為分成了五等——公侯伯子男,伯是第三等級,高於子男、低於公侯。除此之外,“伯”在古漢語中還有“霸”的意思,越王勾踐滅吳之後,周天子就曾經遣使賜胙肉、封勾踐為“東方之伯”。所謂“東方之伯”即“東方的霸主”之意,這也是勾踐後來被列為春秋霸主之一的法理依據所在。因為伯存在兩種解釋,故而關於周文王西伯這個稱號,在歷史上也說法不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爵號西伯。二、西方之伯。

    爵號西伯

    這是最不用動腦筋的說法,既然周文王早年是商的西伯,他自然就是伯爵了,西伯是周文王當年的爵號。部分史籍索性說周文王祖上從始祖后稷起便被封為了西伯,之後一直世襲罔替,傳到了周文王這一代,周文王同樣以西伯為爵。

    西方之伯

    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小眾的說法,《孟子·離婁上》載:“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清代焦循正義曰:“西伯,即文王也。紂命為西方諸侯之長,得專征伐,故稱西伯。”這裡面說得很明確,是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方諸侯之長,所以叫西伯,這個西伯大體上類似於後來所謂的“西方之伯”。

    個人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周這個國號並不是周武王滅商之後才臨時取的,在周武王滅商之前,周文王、周武王的封國國號就叫周,這是史籍之中已經明確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按照商周的命名規則,諸侯以國號加爵位命名,死後加諡號。以商紂王的胞兄微子啟為例,他的胞弟商紂王將其封在了微地、爵位為子爵,故稱微子。如果周文王在商代的爵位為伯爵,那麼他應該稱周伯而不是西伯。因此,爵位說是站不住腳的。

    根據部分史料記載:因為周的勢力不斷擴張,引發了商王文丁的猜忌。商王文丁為了遏制周的勢力,以封賞為名將周文王的先祖季歷宣召到了商都殷,將其封為方伯,號“周西伯”,為西方諸侯之長。實際上是變相軟禁了季歷,不久之後商王文丁便尋找由頭殺掉了季歷。

    前面提到了清代焦循說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伯之事,聯絡其後來著名的“文王拘羑里”來看,很可能商紂王帝辛也是打算效法自己祖先商王文丁先幽禁周文王,在找理由除掉他。只可惜,商紂王帝辛被周文王的示弱給騙了,最終放虎歸山,葬送了商的江山社稷。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能看明白了,周文王的西伯並不是爵位,而是一種凌駕於爵位之上的封號——方伯,大致相當於後世“西方之伯”的意思,指西方諸侯之首。但是,這種方伯的名號與春秋時期的霸主還是有所不同的,商王並不像後世的周天子那樣被迫無奈,此舉更多地是商王的一種政治手段,或為鞏固統治需要、或為拉攏諸侯,亦或出於其他政治目的,如商王文丁之與季歷。

    實際上,方伯最初只是一種類似於大區行政首長之類的職務,其本身並沒有霸主之意。周天子分封天下之後,方伯依然是存在的,通常是揀選姬姓諸侯中地位崇高者兼任。後來,隨著周天子的日漸式微,方伯成了區域霸主的專屬,逐漸與原本的意義剝離。越王勾踐的所謂“東方之伯”,理論上與周文王的西伯是一樣的、還是方伯,但實際意義卻已經大相徑庭了。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沒有?所謂西伯並不是周文王的爵號,如果硬要用現在的話給西伯下個定義,它更像是職務——管理西方諸侯的方伯,商代西部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西伯者,“西方之伯”也,雖為“西方之伯”,但西伯與春秋時期的霸主、如“東方之伯”勾踐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西伯更側重方伯之意而不是“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愛情公寓》那麼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