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兆鑫
-
2 # 中觀大講堂
《空谷幽蘭》是一本由[美]比爾·波特 著 / [美]史蒂芬·約翰遜 攝著作,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46.00元,頁數:2017-2,特精心從網路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空谷幽蘭》讀後感(一):一個外華人眼中的隱士文化
很久之前就聽說過書名和大致的內容,當時很為之吸引,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找來看。也許是瞧見了長長的“To Read List”,也許是書名透露出來的一種孤傲清冷,讓人難以接近。
這本書主要描寫作者——一個漢學家,宗教學家,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探訪終南山,尋找隱士的遊記及感悟。由於我欠佳的方向感和記憶力,儘管努力在閱讀過程中辨析書裡提到的各種東南西北方位,努力記住大大小小各種寺廟、諸多方丈,但終究還是失敗了。暈頭轉向、張冠李戴。所以在看到後半部分的時候,我終於放棄了這種沒有效果的努力,反正我也不會根據書中的描寫去實地考察和探訪。索性將注意力放在他和那些方丈、比丘、比丘尼和守寺人的對話和感想中。
作者探訪時,中國正處於文革的影響尚未消除,百廢待興之際。對於宗教和寺廟更是如此。作者一共前後探尋了三次,幾次時間間隔都不長。從他描述中,很多寺廟、佛像、舍利塔在文革期間被破壞,出家人被迫還俗。儘管他遇上的大部門宗教協會負責人都對隱士的存在吃否定的態度。但從實際尋訪中,至少在終南山(群)存在不少隱士。雖然書中描寫的其中大部分還在苦修中,努力是自己不受日常生活的困難和貧乏所幹擾。也許是得道、領悟的隱士不願現身。
倒是有兩位寺廟的方丈說的話顯得修為“深厚”,雖然那些廟在那個年代破敗不堪,廟中的比丘也不多。一位年紀輕輕,頭腦清晰做事幹練(原諒我是在記不住這麼多名字和寺廟名稱),他將山中的隱士分為兩類,一類是不畏生存之苦,尋找清淨之地修行,另一類只是年紀大了,尋找個差事有人供養。和別的方丈不同,他的思路清晰且言語犀利,書中描寫他被入門師傅推薦過陣子去新的寺廟主持相關工作,是個護法的好人選。還有一位就顯得道行很深了,只記得住那種感覺。平常的語言,但意義和境界完全不同。
看完本書,我覺得從外華人的角度來理解這些傳統宗教文化更為直觀和便於理解。很多小時候就聽說的故事,透過外華人的敘述有了一種新的理解和感受。只是對於抱著對隱士有個極大好奇和獵奇心理的人可能要失望了,沒有神蹟,沒有故事,只是一個個不畏艱苦,尋求清淨,持續修行的人。
.S 清淨中修行是隱士們的追求,書中不少方丈和比丘都抱怨遊客的絡繹不絕對修行的妨礙和影響。不知繁華都市中心的寺廟眾僧是否也能守住內心,
“大隱隱於市”。
-
3 # 綠楊天
《空谷幽蘭》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在中國尋找隱士的一部專著,主要圍繞他在終南山尋找隱居的隱士而作,並對中國的隱士文化做了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全書多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由隨性,又極富感染力。該書出版之後,引起了海外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的浪潮。
經過在終南山的尋訪,與他印象中的隱士大相徑庭的是,這些現實生活中的隱士遠沒有他想象中的那般浪漫,他們所處並非“在雲中,在松下,在塵世外”浪漫而超脫的生活,他們當然更不是“靠著月光、芋頭和大麻生活”那般逍遙和頹廢,恰恰相反,他們過著最為原始的日子,忍受著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孤獨和貧寒。
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既是一部探討傳統隱士生活方式的文化書,同時也是一部飽含著作者獨特人生感悟的智慧書。比爾·波特不僅在書中追述了諸多中國古代著名隱士的生平事蹟,用以印證隱士作為一種文化傳統的歷史淵源;他還對隱士的社會身份及其本質進行了多角度與全方位的探討。他說:“道德和政治之間的矛盾是隱士傳統的核心。”是從社會的層面觸及到隱士文化的本質;他說:“只要你不受慾望的困擾,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麼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根本沒有什麼區別。”則是從個人的層面觸及到隱士文化的本質。
古人云:“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我個人覺得,隱,與其說是一種行為,不如說是一種心態——就像陶淵明所說的那樣:“心遠地自偏”——地偏,並不重要,心遠,才是關鍵。或許,這也同樣是比爾·波特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回覆列表
比爾·波特先生寫的《空谷幽蘭》一書,形成了終南山隱士文化熱。書裡面寫到的空谷幽蘭,它實際上是中國隱士文化中的隱逸性格的一個代表。
終南山代表的隱逸文化,自古以來就和皇權文化、繁華的世風,正好形成了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所以在唐代,我們讀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寶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終個長安城裡,大家拼命地在追名逐利。終南山呢?這首詩的最後寫到終南山:“寂寂寞寞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終南山揚雄草《太玄》,這樣的隱士,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能夠堅守他的文化的品格,他的情操,所以,這就為我們現代的渴望身心的淨化的人士提供了精神的指引。所以,終南山的隱士文化和隱士情趣,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非常優美旋律、格調、形式、靈魂,流淌在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什麼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寒山,就是我們的終南山,隱士隱居的世界。“微風吹幽松”,輕微的風吹拂著幽靜的松樹,“近聽聲愈好。”你是一個浮躁的人,你是一個充滿貪嗔痴的人,你“近”得了嗎?所以必須沉澱了雜質,你才有可能走近寒山,走近微風,走近幽松,近到什麼地步呢?近到你就是那個幽松的本身,幽松就是你,你就是幽松,這時候微風吹過這顆松樹,你會感覺到我們的每一寸肌膚,都有微風的拂過。這就是近聽,這就是天人合一,這就是終南山隱士文化的巨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