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政哥說職場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當一個人被某個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調整,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與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接下來我就針對如何避免“標籤”影響我們的成長和發展,給大家分享三點心得:

    第一,打破概念,跳出以往的錯誤認知。

    2019年上映了一部電影叫《銀河補習班》,在這裡我推薦已經做父母和即將做父母的朋友。這部電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超飾演的馬浩文對兒子的教育引導,馬飛是馬浩文的兒子,在學校來看馬飛是沒有任何可塑之處的,在考試中馬飛的作文老師也只給他打了零分,都沒有機會繼續留在學校讀書。在這部電影裡,學校和老師給馬飛的標籤是“學習不行,沒有可塑之處”。但是馬浩文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鼓勵兒子、引導兒子,不僅用半年的時間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升了,最終還實現了自己成為宇航員的夢想。我之前一個學員洋洋她同樣是被貼上了“不合群”的標籤。可惜的是她沒有像馬浩文一樣的父親,她的成長只能靠自己來改變,那我們要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那就像馬浩文一樣打破“概念化自我”,過去我沒有什麼成就,並不代表我未來不能取得成就;過去我不合群並不代表我一直都不合群,只要我們積極去改變自己,未來的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

    第二,努力提升能力,能力是撕掉以往標籤最直接的方式。

    我們看到蘇有朋、黃曉明的這樣的演員,我們第一印象都會說他們是偶像派。但是他們本人並不想給觀眾留下這樣的印象,我之前看過蘇有朋在《開講啦》這檔節目中講述自己從偶像派到實力派轉變的一個過程。蘇有朋在他演繹生涯的前十年基本都是偶像派路線,後來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拒絕了多部偶像劇,去應聘其他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角色,但是基本都被導演給拒絕了。後來他就去演話劇,期間也經歷了很多挫折,但是最終還是實現了從偶像派到實力派的轉變,親自導演了《左耳》,拍出了像《倚天屠龍記》、《風聲》、《楊門虎將》等實力大片。我之前的學員洋洋主要問題就是覺得自己不合群,擔心到職場中會被人欺負,這個問題只需要我們掌握好職場人際關係相處原則就可以跟同事處理好關係,在同事和領導眼裡也就會慢慢忘掉不合群的標籤。

    第三,結交正能量朋友,讓自己以往標籤轉為優質標籤。

    古語講: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之所以稀缺是因為他有獨到的慧眼,可以讓一個本來平凡的人閃閃發光。看過諜戰大片《聽風者》的朋友,一定對王寶強飾演的阿炳印象深刻。阿炳原來是一個在小村莊裡又瞎又傻又讓人嫌棄的傻小子,但是他就遇到了他的貴人安在天。在安在天的安排下,他進入了國家情報機構701。在701他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成為人人敬仰的人民大英雄。人生來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只要我們能夠發揮好自己的獨特之處,必然會有所成就。就像洋洋一樣我們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還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勢,結識一個欣賞自己的朋友,會讓自己的優點無限放大,自己以往的劣質標籤就會逐漸被淡忘。

    今天我們就針對如何避免標“標籤”影響我們的成長和發展,給大家分享三點心得,第一,打破概念,跳出以往的錯誤認知第二,努力提升能力,能力是撕掉以往標籤最直接的方式;最後,結交正能量朋友,讓自己以往標籤轉為優質標籤。希望這些建議能對你管用!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老師回答。

    從統計學的角度看,貼標籤大多根據小機率的事件得出評判整個人的結論,並不科學,因此,不建議透過某一個單獨的事件或某一次的行為,全盤地評判或否定整個人(包括自己或他人)。

    一、認知上,糾正被貼的“標籤”

    當我們自己或他人某一次偶爾做得不好或不對時,可以做“建設性的批評”:

    只講某個具體的事情或行為,它產生了什麼樣不好的結果,這個結果需要由引發者自己承擔。下次再發生如此情況時,採取怎樣的行為正確或適合。

    例如:吃飯時,孩子不小心打爛了一個碗,有的家長會可能不自覺地貼標籤: “你豬啊,這麼沒用!連個碗都拿不好……”受傷的孩子哭泣、低著頭……

    我們可以抱著孩子,溫和地告訴ta:“你只是這一次沒有拿好碗,並不是每一次都會這樣啊,你當然不是豬啊!下一次記得先把小手先用毛巾擦乾,小心地兩隻手一起端碗到飯桌上,這樣就好啦!”

    二、情感上,進行自我關懷(或安撫他人)

    繼上例,孩子打爛碗後,他的內心感受是什麼呢?

    他也嚇壞了,他感到緊張、難過,如果家長嚴厲指責,孩子還可能會感到委屈、羞愧。

    我們需要對每個情緒像慈愛的母親對待幼小的孩子一樣給予關懷和安撫。

    請抱著孩子,對孩子受到的驚嚇給予安撫;請溫和地說話,對孩子產生的緊張給予安撫;認知上糾正了“豬”的錯誤標籤後,請懷著慈愛的心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並不是故意的(安撫了委屈),你也很嚇壞了,你也很難過……”。

    如果孩子感到羞愧,請好好安撫孩子受傷的心靈:“親愛的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App軟體解決了你的“痛點”或“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