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表示時間

      對時間的說明要儘量做到精確,如:一天有24小時,每小時有60分種,每分鐘有60秒。但是像“這座橋(趙州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國石拱橋》),這裡的兩處數字說明,由於年代久遠,只能用推測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確,實際上正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②、表示空間

      “中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葉聖陶《蘇州園林》)這裡的“絕大部分”表明並非所有的“宮殿”和“住房”都是對稱的,也有少部分並不對稱,這種客觀的說明同樣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約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400米。”(《死海不死》)這段話運用數字說明,說明了死海的長度、寬度和深度,給人以清晰的印象。

      ④、表示程度

      說明事物時,常常會用到程度副詞,如“很、十分、非常、較、更、最、稍微、略”等。如:“後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築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複的感覺。”(黃傳惕《故宮博物院》)這裡的“很”表明御花園雖然面積不小,但不是特別大,因為它只有大小建築二十多座。

      又如:“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竺可楨《向沙漠進軍》)其中的“最”說明沙漠危害人類之大,程度之深。

      ⑤、表示程式

      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如果要說明事物的成因、結構和原理,則有一定的程式或順序。如:“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其中“漸漸”和“次第”,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變化過程,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又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銷售快消品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