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俊傑猛

    這個真的是很辨證的關係:

    但是從長期來看,肯定是作者造就讀者。從大的方面來看,金庸魯迅的文章一直都有追捧者,他們不缺讀者。當然絕大部分人的水平肯定達不到金庸魯迅的水平,我們也不強求達到大師的水平。但是隻要你持續輸出原創作品,總會吸引一部分人喜歡你,粉你,許多草根明星就是這樣成功的。

  • 2 # 田野之玉

    作者是才,讀者是世,用別人送左宗棠的輓聯可作答:

    世須才才亦須世

    公負我我不負公

    二者相互造就!

  • 3 # 柏恩先生

    劉勰曰:“作者情動而辭發,讀者披文以入情”,連線讀者和作者的是亙古不變的“情”,最純粹、最感人的真情。丹青初炳而後渝,文章歲久而彌光。

    假設我們的閱讀都是以獲取知識與資訊為目標的閱讀(不包含娛樂消遣型的閱讀),那最簡單的關係表述就是作者是“發出者”,讀者是“接收著”。對二者最簡單的評價標準便是:優秀作者寫的東西,有價值,準確,容易接收;優秀讀者則能收到作者透過文字表達的所有資訊並內化。

    記得小時候父母帶我玩皮球,他們總是向著我手的方向輕輕丟擲,看我是否能接到。現在想來,父母與孩子在拋球遊戲中呈現的這種關係便是最簡化版的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作者是拋球方,讀者是接球方,球就是知識與資訊,閱讀的過程就是這樣的一個接球的過程,接到的越多,收穫的越多,但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一、翻書兩頁就瞌睡?

    其實這種常見情況的原因無非兩個:

    1、發球者和接球者不在一個場地

    2、發球者與接球者實力懸殊太大

    第一種情況比較好理解,一本《高等數學》擺在一個數學考零分的大詩人的面前,即使寫《高等代數》的水平再高,丟擲的球很容易接住,在另外一個領域的閱讀高手也無法接收到作者的資訊,因為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塊球場,怎麼拋球都沒用,除非詩人先花點功夫找到數學球場的大門。更有趣的是,如果兩個領域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那就意味著,拋球方玩足球,接球方玩籃球,一上場就犯規,陷入毫無收穫的囧境,自然開卷即催眠。

    二、作者的視角

    作為作者來說,他的目的一定是想辦法把問題解釋清楚,丟擲更多讀者容易接到的球。有意把內容寫得雲裡霧裡,讓讀者看不懂的作者(部分邪教作品有這樣的傾向),的確少之又少。

    優秀的作者,往往能屈能伸,能根據球的重量,大小、材質等(寫作內容的難易,分類等因素),丟擲合理的球,讓讀者更容易的穩穩接到。作者可能透過準確的語言表達與深刻的理解,透過通俗易懂的例子與事實,控制好球的拋物線,讓其儘可能容易的落到讀者的手中。

    三、優秀讀者的視角

    作為一個作者,需要儘可能的拋好球,作為一個讀者,自然需要儘可能的接好球了,怎樣接好球,這得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一、技術

    接球動作是否標準有效,反應是否夠快,手腳配合度如何,這些都是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對應的就是閱讀方法技巧等基本能力的情況。技術動作透過訓練可以提高【注①】,動作越規範,越專業,接到的球自然就越多。當然優秀的讀者僅僅做到這個還不夠,還要有目標感。

    二、目標

    優秀的讀者往往在閱讀的時候有著清晰的目標,例如只關注兒童心理學的閱讀者在閱讀心裡學相關讀物的時候,會特別有意識的去關注兒童心理的部分,而大體上略過諸如變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其它的分支。更厲害一點的讀者往往會找到多本相關的書籍,查證不同書籍對同一問題的表述,發現異同。

    三、內化

    能夠做到以上兩個層面的讀者已經是十分優秀的了,如果能夠在達到內化的這個層次,那就是讀者的至高境界。即閱讀者不僅僅自己學到了東西,還能用自己的方式,傳授給他人。雖然傳球的軌跡與接球時的並不相同,但閱讀者接到球后還能能把球穩穩的傳給其他人,讓他人接球不費力,這就算是完成了閱讀的最高層次——內化。

    四、理想關係

    按照前文所述,最完美的理想關係,當然是作者與讀者踩在同樣的節奏上,拋開心,接順暢,傳接時還各種歡聲笑語,眉目傳情。但世間並無完美之事,物理學老師在給我們上牛頓定律時也提出,在理想條件下,絕對光滑的平面上,一個有一定速度的物體,會一直勻速運動下去,但至今我也沒看到過這樣的情況發生,因為理想條件與現實條件相差太遠。

  • 4 # 語境思維

    這個問題,有點像蛋和雞。這個年代,有兩件奇葩:要麼刷臉,要麼就是胡扯。目的就一個:吸睛。我是一偽作者,也來胡扯兩句。

    其一,凡作者,首先是一個讀者。讀者做久了,自然有了做作者的資格,懵懂者只有耳朵沒有嘴巴。因此,是讀者造就了作者。

    其二,凡作者,都需要讀者養著。否則,作品換不來錢,作者無法生存,也就沒了作者。因此,是讀者造就了作者。

    其三,有作者,才有作品與讀者。正是作者的價值分享或無私奉獻,才有了讀者的去處。因此,是作者造就了讀者。

    其四,有作者,未必有當真的讀者。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以為然。不成熟作者偏要作,讀者何必信以為真。當然,也有讀者“偏要”上當受騙,你看看:一個宇宙大爆炸,炸昏多少好心人。因此,作者與讀者,未必有因果關係。

    結論:作者與讀者,既有互為因果,也會風馬牛不相及。

  • 5 # 珍妮原創文學

    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正如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行舟與流水一樣。沒有讀者,作者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若沒有作者,讀者就沒有精神世界裡可口的食糧。

    媚俗的作者,往往會有大量的讀者追捧,而風糜一時,不過終究是曇花一現。諸如網路小說,網路詩詞等,不過也不乏精品。有的網路小說拍成熱劇,受廣大人們喜愛,堪稱成功。固執而實在的作者,寫出的東西卻大多不受歡迎,沒有多少讀者去看。這裡面有許多的原因。

    作者——是為了取悅讀者去寫?還是作者不受制於別人,不違背自己的初心?通往羅馬的路有千萬條,具體怎麼走,還得靠自己。我會選擇後者,不管風雨如何,勿忘初心!

    此文只是個人觀點,不針對任何人,噴子不要對號入座,勿擾勿入!

  • 6 # 光風霽月610

    我認為是作者造就讀者。讀者雖然可以對作者的作品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以便作者可以寫出更好更受讀者歡迎的作品,但是作品的主題以及作者的靈感才是吸引讀者的地方,而這些都是作者才能做到的,是作者用他們的生活經歷,雋永的文筆吸引了眾多讀者,作者香菸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價值觀不會因為某些讀者的喜惡而改變,對自己所想所寫的堅守才是作者真正打動讀者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浪”本是給年輕人看的,但朋友圈轉發的都是“前浪”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