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木的日記本

    演講者何冰

    “你們有幸遇到這樣的時代,這個時代更有幸遇到這樣的你們;不是我們在教你們如何生活,你們在啟發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人們驚訝地注意到,影片不僅點燃了年輕人,80後、70後這些“中年人士”也被觸及,紛紛轉發,並配上熱淚盈眶的文案,彷彿喚醒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後浪》策劃團隊負責人、B站市場中心總經理楊亮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不是一部僅僅拍給年輕人看的影片,也是拍給更多人看的,只不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發表個人意見的渠道和方式都不同。“年輕人可能不會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但是他會在自身聚集的地方去發表一些意見,大家理解的發言語境不一樣。”

    本文截圖圖來自bilibili

    在引發刷屏的同時,《後浪》也招來不少爭議,其中“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一句話尤為明顯。反對者指出:社會正是在不斷否定和推翻前人中,才有所進步,所謂的“讚美”和“鼓勵”可能反而是無用的雞湯。也有人表示,《後浪》所描繪的,不過是物質條件最優越的年輕人處境:他們跳傘、玩Cosplay、喜歡漢服、攝影和潛水,他們容貌俊俏、鮮衣怒馬,才能有享受自由人生的權利,而更多的人還在苦苦為生存掙扎。

    有意思的是,在《後浪》釋出後不久,B站就有使用者自發地上傳了影片《前浪》,用來調侃在朋友圈激情轉發《後浪》的前輩們,許多UP主也紛紛拿後浪創作鬼畜素材。有人稱,《後浪》在輿論圈中形成割裂,彷彿中年人和年輕人形成兩個陣營,彼此對立——實際上,這樣的對立並不存在,《後浪》引爆的潮流,更多代表的是“青年的力量”,年輕人的崛起已經成為社會不可忽視的潮流,話語的權力正在出現激烈碰撞。在未來新舊更替的世界秩序中,《後浪》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就《後浪》的影片創作,澎湃新聞專訪了B站市場中心總經理楊亮。

    【對話】

    澎湃新聞:《後浪》的製作創意是如何確定的,花了多長時間?

    楊亮:這個片子是給五四青年節的獻禮策劃。由B站公關團隊策劃,勝加擔綱製作。完整版由B站聯合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等多家主流媒體一起釋出。在新聞聯播前播出了2分鐘精簡版。

    其實我們想傳遞的是一種面向未來,比較開放、比較積極、比較正面的一種力量。因為這次疫情,大家都知道,整個公眾輿論經歷了大概好幾個月的壓力。而且碎片化的時代,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很容易被一些比較刺耳的聲音吸引,他會因為一些現象去認知一個整體。所以我們在這一次的立意上,想去透過關注和讚許一些大多數的年輕人,他們雖然沒有很活躍地發言,但是他們做著很正面很積極的事情。

    我覺得他們需要被讚許和鼓勵,這樣正向積極的心態更好地被激發出來。所以,我們的初衷,並不是一個純市場導向的,可以說是一個品牌建設,甚至具有一些社會責任感的一個操作或者溝通行為。

    澎湃新聞:《後浪》的文案是如何確定的?

    楊亮:文案是我們和勝加一起打磨的。

    楊亮:朋友圈裡有些人說這個片子其實拍給中年人看。其實,我們確實不僅僅是拍給年輕人看的,也是拍給更多人看的。第一,年輕人群體,他本來就是社會主流所關注的一個話題。第二,設計的是一個演講,它其實是一個對話的形式。用何冰老師這樣的形象來代表一個新老的對話,才能促進一些相互的理解,促進一些融合,但也並不是說它就是拍給中老年人看的。

    另外,關於“只有前浪轉發,後浪似乎反映平淡”,我覺得是因為“後浪”都在B站上看,這個影片同步在B站上線,有很多的彈幕和評論,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年輕人在B站發聲了,他們對於朋友圈社交的理解跟咱們不太一樣,年輕人可能不會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但是他會在自身所聚集的地方去發表一些意見,大家理解的發言語境不一樣。

    澎湃新聞:如何看待《後浪》成為現象級刷屏的影片,你覺得這次的傳播是否成功?

    澎湃新聞:為何會選擇演員何冰作為影片的主講人?

    楊亮:選擇何冰是因為我們從資料上看到有不少年輕人是喜歡他的。何冰老師扮演過很多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大宋提刑官裡的宋慈。另外,B站年輕人非常尊敬老一輩藝術家和學者,何冰老師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講者、朗誦者。他是人藝的著名話劇演員。我們覺得,由他來扮演一個對話的角色,非常合適。

    當然,很多網友說,能否換個年輕人來對話,其實我們也有想過,但是如果使用一個年輕人,就沒有了對話的感覺,會是一朵浪花,而不是一條奔湧的河流,不能表達全部的意思。

    澎湃新聞:未來是否還有推出類似的短影片的規劃?如果有的話,還有哪些計劃?

    楊亮:《後浪》演講的影片,是我們在五四節點上做的一個品牌的正面溝通。無論它有沒有成為爆款,並不會改變我們基本的工作方式:服務內容生態、鼓勵創作、鼓勵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次是品牌的正面溝通,後面會有真正的面向市場、面向新的使用者群體的專案。

  • 2 # 我是顧小淇

    無論是前浪和後浪,扔都在努力的生活,後浪剛畢業走出校園會無助迷茫,雖然它們會有無限的可能,但剛剛適應社會的他們依舊活得小心翼翼,工作上生怕自己做錯事情,後浪的日子也並非好過,要強的個性,不讓別人說的性格,迫使他們必須要在工作上出色,後浪大膽有想法喜歡創造,那是因為它們不服輸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生活,後浪有朝氣因為它們年輕,年輕就會有無限的選擇,相比來說前浪會更艱難,當後浪一出來時,前浪開始慌張了,它們現在過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人到中年工作再不順心也會堅持,肩上扛的責任和使命讓他們無法喘息,只能拼命向前,“後浪”是給年輕人寫的熱血青春,但前浪也曾年輕過,所以說“後浪”一出“前浪們”紛紛發聲訴說著自己的生活與現狀,不安與焦慮,其實我們都怕老,後浪也終究會變成前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要故意曲解別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