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懷來張靜

    傳說中的八拜之交,有八個故事告訴你,“八拜”之來歷

    有一個詞兒想來大家很熟悉,叫“八拜之交”。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或者說非常疑惑的是,為什麼叫做“八拜之交”、而不是“九拜之交”或者“七拜之交”?“八”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個八並不是指代某種行為的八次重複、不是說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隆重到每次見面都要低頭拜八次那麼嚴重,而是代表八種交友狀態。分別指的是伯牙和子期、廉頗藺相如、陳重雷義、元伯巨卿、角哀伯桃、劉關張、管鮑及孔融禰衡。這八種組合象徵著人世間的八種友誼,雖然每一段故事在如今看來都是那麼的不可思議、甚至是詭異,但是偏偏在歷史上的長河中,造就出一段段組合型的“佳話”。

    “知音”。其實關於伯牙和子期這兩個人的故事,武俠小說當中有一個經典的翻版,就是金庸先生筆下《笑傲江湖曲》的創作者劉正風和曲洋。真正的知音可以穿越身份、穿越正邪,讀懂彼此,打造出驚豔世人的高階音樂。而伯牙和子期知音生死相隨的故事,也是感動了一代一代人,對華人而言,所謂知音便是如此——我的故事只有你才能聽得懂。你不在了,我的音律無人可以理解、無人可以聆聽、無人可以傾訴。

    “刎頸”。與這個典故有關的人,是“將相和”的主角,廉、藺兩人本身屬於不大不相識、不打不合作。歷史上的廉頗和藺相如鬥了很久、最後居然成為了朋友,成為保護趙國的合作者。刎頸之交同時也是生死之交,如果兩個人指教不是足夠的瞭解彼此,又如何會有這般穿越年齡和生死的感情呢?

    “膠膝”。這個典故所涉及到的兩個人是陳重和雷義,兩個人都是飽學之士,也都是重視友情之人。想當初太守認為陳重的品行好、有文化,就打算為其舉孝廉。但是陳重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的朋友雷義,就打算把這次機會留給自己的好朋友,反反覆覆推辭了十多次,直到最後第二年雷義也被舉孝廉,兩個人才歡歡喜喜的義氣去做官了。這大概就是有福同享的,歷史真實存在吧。

    “雞黍”。這個典故講述的是正規化與張劭之間的友誼,坦白說這兩個人的友誼比較神乎其神,幾乎已經到了“神交”的地步。張劭得重病的時候一直希望自己的好朋友能來見自己最後一面,見不到最後一面,就算是棺木抬到了墳地邊上都沒有辦法順利下葬。不過好在千里之外的正規化或許有了心電感應,竟然覺得自己的好朋友出事了,然後千里迢迢跑到墓地,送了張劭最後一程,他的棺木才能順利落葬。

    “捨命”。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左伯桃和羊角哀。如今我們聽到捨命之交這四個字會覺得特別豪爽、特別大氣,但事實是,這故事裡的人穿越生死的方式,可不咋地。說白了就是兩個有政治抱負的青年,在追尋自己的理想的道路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礙。與其兩個人一起被阻礙害死,不如死一個活一個、於是就有了捨命之交的說法。前幾年日本有一個動畫片叫做“翡翠森林”——現在看起來,就是這個古老中國故事的中國翻版。

    “生死”。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其實說的就是桃園結義的三個人——劉關張。雖然小說對這三個人的關係有美化的成分,但是對三個人友誼的刻畫卻不用太多爭議,所謂生死之交,也就是如此罷了。

    “管鮑”,也可以被理解為穿越貧富差距,卻能夠心意相通、相互瞭解的一種友誼。畢竟春秋五霸的開山之霸齊桓公,靠自己可做不出這番驚天動地的成績,若不是有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幫忙,以後的事兒還是很難說的。

    “忘年”。這個詞語如今使用的也非常氾濫,無外乎就是說兩個年齡相差很大的人成為了朋友,而且“忘年”這兩個字可以使用在任何有著很大年齡差距的地方,包括友誼、包括愛情。當然最初的“忘年之交”形容的是禰衡和孔融。

    我覺得可以說八拜之交相對應的是八種面對友誼所進行的選擇。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為人稱頌的從來就不僅僅是各種為海外世界稱頌的建築和磅礴歷史,更包括伴隨洋洋灑灑數千年曆史而誕生的各種禮儀故事。看過這些走過歷史時空的故事,或許我們更應該瞭解,在中國古代、或者說在中國傳世千年的文化當中,重情重義,到底有多麼重要。

  • 2 # 使用者4754171410799

    文彥博聽說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

    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

    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

    擴充套件資料:

    “八拜之交”主人公介紹: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宋哲宗即位後,經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

    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

    宋徽宗時,與司馬光等併入元祐黨人碑,後追復太師,諡號“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神演義》小說,為什麼元始天尊的門人姜子牙等人道行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