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天的夜有多美

    人工關節分哪幾種?通常能用多久?

    以前常用的人工關節是金屬頭對聚乙烯的介面,這種介面會產生金屬碎屑和聚乙烯碎屑,而這些碎屑會引起骨質的溶解,導致假體的鬆動。

    現在的人工關節已經出現一些進展,例如金屬頭變成了陶瓷頭,新一代陶瓷介面具有耐磨特點,不像金屬那樣有金屬的碎屑,但有些人擔心陶瓷比較脆,不過目前的陶瓷頭也進入第四代,陶瓷的脆性得到了很好的改進。而聚乙烯的部分,現在也逐漸得到改變,換成高交聯的聚乙烯,這種聚乙烯也很耐磨。

    另外,目前的人工關節的股骨頭直徑增大了。以前常規的股骨頭直徑是28毫米,現在是32毫米,或者是36毫米。股骨頭增大有什麼好處?一方面是關節的穩定性比較好,不容易脫位,另一方面,它的受力也會比較好。

    人工關節手術做得好(所謂做得好,就是假體的位置好、壓配好,假體有很好的骨長),病人使用合理的話,20年的使用率可以達到85%到90%,甚至更好。

    不同型別的人工關節價格不一樣,是否越貴越好?

    一般來說,陶瓷對陶瓷介面的人工關節價格最貴,陶瓷對高交聯聚乙烯介面次之,而金屬對聚乙烯介面人工關節最為便宜。但並不是價Grand SantaFe貴就最好。比較有共識的看法是,比較年輕病人選擇陶對陶介面,或者陶對聚乙烯介面可能較為合適,如果高齡病人比如70歲以上可以選擇金屬對聚乙烯介面的關節。

    但是,手術是否獲得成功,是否可以長久使用,並不僅僅取決於關節的介面材料,很大程度還取決於手術者的手術技術是否符合要求、病變程度、術後使用情況、是否有併發症等多個因素。高價格的人工關節並不可以彌補手術技術的不足,相反,基於過硬手術技術的普通人工關節也可以長久使用。

    做完人工關節置換的患者,應該如何保養好關節?

    是否依然不能負重、不能坐矮凳或蹲下、不能上蹲廁(只能上坐廁)?

    一般來說,雖然說很多醫生都說病人在術後可以去進行各種型別運動,但實際上,因為這些人工關節都是無機材料,它不是生物體,沒有新陳代謝,有使用就會有磨損,磨損了就是磨損了,不會自行修復。所以,儘管有很多報道說,病人做完手術可以進行滑雪、打冰球、打籃球、踢足球等等各種型別運動,但過度劇烈運動還是會加速關節的磨損。

    當然,這也取決於個人的生活追求,也沒有明確規定一定不可以做普通人平時日常參加的運動型別。至於上蹲廁的問題,因為目前有了大直徑的股骨頭,關節的穩定性比較好,理論上也可以下蹲。但作為醫生,因為病人做了手術以後畢竟還是有區域性損傷,還是存在關節脫位的風險,我們建議病人還是不要作太多的下蹲動作,尤其是術後早期和老年病人最好還是不要下蹲。當然,我們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多數病人都可以下蹲,只是我不太建議而已,因為誰也不知道具體病人下蹲的程度是怎麼樣,如果超越了極限範圍,還是有一定的脫位風險。

    因此,我們建議接受髖關節置換病人儘量不要下蹲,不要作盤腿動作。但像穿穿襪子,偶爾蹲下撿撿東西,對於大多數病人還是可以的,不過要注意,這些動作應該在術後比較長時間以後才做,例如3個月或半年,甚至一年以後才做,具體時間和功能活動範圍由主刀醫師結合手術情況和病人的具體情況作出建議。

    如何判斷手術是否成功?

    有些患者術後走路仍有點跛腳或疼痛,是否說明手術不成功?手術成不成功,可以透過臨床表現和影像學來進行判斷,透過影像學分析,例如X線照片或CT掃描,我們可以觀察到關節假體的位置、角度、兩下肢是否等長。

    一般來說,髖關節跟膝關節不一樣,髖關節置換後,假如影像學顯示很好,效果通常也會好。但有些病人還是會感覺有些不舒服,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就算不做人工關節置換,只要開了刀,損傷了軟組織,病人就有可能產生不舒服,所以,這個不舒服要看是什麼樣的不舒服?只要不是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感染、假體鬆動、假體下沉、脫位等,可以逐漸得到改善。

    當然,確實也有一種情況,在術後早期,病人持續三個月、半年都會感覺非常不舒服,這很有可能跟手術技術有關,比如說可能是假體位置不太好,或沒有打穩,但在檢查時,由於手術後的時間還不長,影像學上可能還未發現明顯異常,但實際上假體可能已存在鬆動。在這種情況下,透過動態觀察,必要時進行CT檢查可能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另外,人工髖關節手術雖然是成熟手術,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手術風險,例如感染、脫位、假體鬆動、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不等長,因此,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症,認真做好圍手術期的評估和併發症防治、過硬的手術技術、合理康復等每個環節和細節都必須嚴格做好,手術成功才有保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空山歌詞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