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楊棟

    腳氣是“腳癬”的俗稱,醫學上稱為“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面板病真菌病,多寄生在足趾部及趾間,也可延至足背和踝部面板的角質層中引起面板反應。表現為兩趾間的面板的浸軟、脫皮並伴有裂隙,以4~5趾間和3~4趾間最多見,有難聞的臭味,剝去腐爛的面板,下面是紅色溼爛面。患者多伴有足部多汗,常感瘙癢難忍,故經常搔抓,常可引起細菌感染,繼而紅腫、化膿,不易治癒。那麼腳氣是怎麼致病的?

    腳氣是怎麼致病的?

    1、真菌大量存在於我們生存的周圍環境中,它的傳播場所極為廣泛,浴室、游泳池、旅館、理髮室、學校、幼兒園、部隊等公共場所及人群聚集處,平時都存在大量的致病真菌。另外 ,真菌亦可以寄生在家養的寵物貓、狗,和豬、牛、羊等家畜身上。經常接觸動物或接觸動物生存環境周圍的土地,均會易於真菌感染。

    2、真菌的生存繁殖所需條件相對簡單,有些菌甚至在溼度稍高的地方就能生長。在溫暖潮溼的黃黴季節,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東西的

    3、個人衛生講究不夠。一切腳氣的發生與腳氣患者個人及患病部位的衛生狀況密切有關。哪個部位的環境條件(主要為溫度和溼度)適合腳氣真菌生長,哪個部位就可能長腳氣。由於足部汗腺密集,分泌汗液活躍。如果穿不透氣的鞋、襪,再加上大量運動,足部比其餘部位更容易出汗,更容易達到真菌生長所適宜的溫暖潮溼的環境,更利於腳氣真菌的生長,從而引起腳氣。

    4、衛生知識的不普及與對腳氣的錯誤認識。在中國,至今仍有許多人對腳氣的危害認識不足。甚至,有不少的人認為“腳氣不能治,治了會得大病”。也有人認為腳氣是一個“福病”。對腳氣存在這麼多的錯誤認識,是腳氣廣泛流行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最適宜腳氣真菌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是22-28 oC。發了高燒的病人,因為體表溫度隨之升高,因而不利於淺部真菌的生長。這時患者身上長的腳氣可暫時減輕或痊癒。等病人體溫降至正常後,表皮又適合腳氣真菌的生長、繁殖,腳氣又可加重或重出現。腳氣多發生於長期穿旅遊鞋、皮鞋、膠鞋等人群。而經常赤腳下地幹活的農民,由於赤腳經常與泥土磨擦和洗滌,體表溫度的波動也相對較大些,相對不利於腳氣真菌的生長和繁殖,因而經常赤腳下地幹活的農民患腳氣相對少見。這就是腳氣被人誤解為“福病”的主要原因。瞭解了這些原因之後,知道腳氣的存在並不能代表身體的健康,治好腳氣與生大病毫不相干,同時,腳氣又是影響生活質量的一個因素,有什麼理由不治好腳氣呢!

    5、腳氣患者不能及時就醫及規範用藥。由於腳氣的存在一般不影響腳氣患者的上學生活和活動能力,也由於醫療費用的問題,所以,即使有些患者發現自己身上腳氣也未必很快尋醫診治,常常是自己搽藥或乾脆置之不理,直到病情加重自覺無法控制時或腳氣伴有細菌感染時,才肯到醫院就診。還有些患者在用藥後症狀減輕時容易中斷治療,或者,在治療過程中斷斷續續用藥,致使症狀時重時輕,經久不愈。

    6、腳氣容易治癒,但容易重新感染。腳氣不經治療一般是不能自愈的,只是隨著季節和衛生條件的變化而在臨床上表現時輕時重,時好時壞。診斷明確後,腳氣的治療並不難。大部分腳氣患者僅需採用外用藥物治療即可治癒。但是,腳氣是否治癒除了根據臨床面板損害情況和自覺症狀來判斷以外,更為科學的依據是看損害部位能否查到真菌,只要有腳氣真菌存在就不能說治癒。經常碰到這樣一些病人,他們用腳氣用藥一段時間後,區域性不脫屑、自覺不瘙癢時,就認為已經治好了,自行停藥。但是這樣很可能並沒有殺滅致病真菌,從而在停藥後沒多久症狀再現。雖然經規則治療症狀消失,皮損部位查不到致病真菌而達到徹底治癒,但是,由於區域性的環境及衛生習慣沒有改變,這些患者容易被致病真菌重新感染,而再患腳氣。

    7、腳氣患病率高還有另外一些因素。在足底及趾間腹側沒有皮脂腺分佈,從而缺乏抑制面板真菌的脂肪酸,使生理防禦機能相對較差。同時,足底及趾腹側、趾間面板汗腺豐富,容易出汗,造成有利於面板癬菌及白念珠生長的溫暖潮溼環境。另外,足底面板角質層厚,角質層中的角蛋白則是癬菌的營養物,而且由於穿鞋著襪,區域性悶熱,出汗難透而潮溼,從而更有利於面板癬菌和白念珠菌的生長而易患腳氣。

    患了腳氣怎麼辦?

    腳氣在中國城市地區多見,南方發病率較高,炎熱、潮溼的夏季易患此病。在公共浴池洗澡、共用毛巾均易傳染腳氣。真菌能抵抗惡劣的環境長期生存而不易治癒。

    治療上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可在區域性塗搽複方苯甲酚軟膏、尿素軟膏等,如有細菌感染首先要控制感染,可口服抗生素而暫停抗真菌的治療,待感染控制之後再用抗真菌藥物治療。

    腳氣病即維生素B1缺乏病,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在人體內基本不能合成,要依賴外源供給。成人每日需要量約1~1.5毫克,穀物是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之一,玉米、小米等糧食中維生素B1含量較多,洗米次數多和食用撈米飯而不食米湯又因維生素B1溶於水而丟失。因此這種病在中國南方某些地區較為流行。

    患腳氣病後神經系統受累最甚,多發性周圍神經炎最為常見,表現為下肢感覺遲鈍,觸覺、痛覺減退,肌肉痠痛,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難,也可侵及迴圈系統,表現為心慌、氣促、繼而心動過速、下肢水腫,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右心衰竭,也可突然出現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結語:在日常膳食中,應改變越吃越精的飲食習慣,適量進食些粗糧,注意飲食平衡,以保證身體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膝上型電腦螢幕軸螺絲柱斷,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