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酉長夫人

    桓溫功高蓋主,有過篡位想法,甚至在傀儡皇帝死後舉兵進入京師,最後為什麼沒有稱帝呢?我們一起來走進那段歷史,尋找答案。

    作為東晉統帥, 桓溫一直對北伐這事很熱衷,成天唸叨著要領兵出門,拿下北方,制定的方案沒有上千條也有幾百條。

    可惜,東晉政府的精英們很淡定,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員,都只想著混日子。甚至有的人還說:“咱們在南方待得挺好的,何苦再折騰回去呢?況且這兒山清水秀,要啥有啥,可比北方好多了。”

    桓溫見朝廷上下的人都沒有進取心,很是鬱悶。不過,好在他手中的權力夠大,要出門打一次仗還是有可能的。

    於是,他動用兵權,召集了數萬大軍去攻打前燕。當時前燕的領兵大將還是慕容垂,他可是出了名的能征善戰,戰場上的桓溫根本不是慕容垂的對手。桓溫損兵折將,精心策劃的北伐就此失敗,統一北方的夢想也破滅了。

    重新迴歸朝廷的桓溫過得很不開心。試想一下,北伐如果能夠成功的話,他不就是天下人敬仰的英雄了嗎?然而,夢碎了,自己年紀也大了,要再出門打仗也不大可能了。

    他天天宅在家裡,暗自尋思:“咱都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了,還依然只能是個拿死工資的官員。咱手握大權,按理說應該能為所欲為啊,怎麼到現在仍舊要屈居人下呢?”

    想到這兒,還哀嘆一聲:“身為大丈夫,碌碌無為最是可悲了。如果不能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話,遺臭萬年也不枉活一世啊。”

    漸漸地,他不再安於現狀。天天上朝開會的時候就死死盯著皇帝的寶座,心想自己要是也能坐一坐就好了。心動不如行動,桓溫覺得自己現在雖然還不能坐上寶座,但是動用一下大權,玩玩廢立皇帝的遊戲也不錯,權當過把乾癮了不是?

    公元371年的時候,桓溫廢了皇帝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皇帝,史稱簡文帝。

    簡文帝很沒有福氣,不僅一上臺就當傀儡,命還很短。他在位僅僅八個月,就一命嗚呼了。臨死前,把皇位傳給司馬曜,就是後來的晉孝武帝。 桓溫聽說這個訊息後,當場怒了,大罵:“好你個司馬昱,咱辛辛苦苦地把你扶上臺,你不感恩也就算了,臨死了還不把位子讓給我,真是忘恩負義啊!”桓溫一生氣,就領著大軍氣勢洶洶地進了首都建康。

    他這一次就是準備帶兵進駐建康,進而取得皇權的。朝廷的官員們嚇壞了,但是自認實力拼不過桓溫,都龜縮不出,只在背地裡罵罵。不過,凡事總有例外,謝安就非常淡定。謝安為了打消桓溫篡位的念頭,專門跑去找到對方,鎮定地說:“從古至今,有道義的將軍帶兵,只會在邊境和戰場上行使兵權, 您現在卻把士兵帶進京城,原因是什麼呢?”

    桓溫沒曾想有人敢這樣質問他,當時就愣住了,好半天才尷尬地回答:“我不過是想著現在新皇帝剛上臺,恐怕政權不穩,才帶了幾個人進京,以防不測。”隨後,他就讓將士們撤離了。

    桓溫雖然有心當皇帝,但還是很重視輿論的。他在建康城轉了幾圈後,發現儘管自己的權力很大,卻不招人待見,嫉恨畏懼他的人多不勝數。恢復理智的他明白,如果自己這時候還衝動行事,硬要搶個皇帝來當的話,恐怕最後不單單是遺臭萬年,還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最終,桓溫不僅放棄了篡權奪位的想法,還把手中的兵權漸漸移交到自己的弟弟——桓衝手中。沒多久,62歲的他便病死在家中,也算得善終了。

  • 2 # 逍遙故事匯

    桓溫沒有稱帝,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桓溫自己也說過:“作此寂寂,將為景、文所笑”“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哉!”你看他至少是要效仿司馬師司馬昭的,甚至有比他們更進一步而非等到自己兒子的念頭。

    但是作為上承秦漢三國的晉朝,哪怕皇權衰微如東晉,也終究還沒有禮崩樂壞到“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的地步,依然要講一個人心向背,更要獲取士族的認可,或許以桓溫兵威,當然可以盡屠司馬、王、謝,然而如此一來江東局勢就不是桓溫所能掌控的了,北方又有強虜窺視,更不可能輕舉妄動。

    最完美的計劃,是桓溫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權勢,並拉攏、分化一批士族(比如太尉郗鑑之孫郗超就早已經投靠桓溫意圖靠桓氏的上位來提高家聲),等到政令全由桓溫所出,江東士庶只知有桓氏不聞有司馬時,無論是桓溫還是他子孫,都可以更進一步了。

    曹家司馬家都是走的這樣的路子。這樣可以在時局不夠穩定時,最大程度的減少內耗,保證政權的平穩過度,以留有更多資源精力去對抗外敵。

    再則桓溫的三次北伐,都未得全勝,前兩次固然收復了失地,最後一次可是大敗而歸,這對他的威望兵勢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廢司馬奕立簡文帝,其實也是一種心虛的體現。

    以曹操穩定朝堂一統北方驅除胡虜的功勞,在進魏王加九錫時,曾倚為臂膀的荀彧尚因此而疏遠,可想桓溫要是貿然請司馬氏退位,會引起多大的拒抗力。

    另外,在古代,加九錫可不是什麼遮遮掩掩的行為,被加過九錫的人物,不是勢力大到可以和中央對抗的一方諸侯,就是權勢滔天的權臣,後者如王莽如曹操。

    權臣加九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基本可以視為,這個人在向四方宣告:“我們家用不了多久就要當皇帝了,誰贊成誰反對,趕緊站隊了啊”。

    桓溫如果有80年的壽命又或者成年的諸子中有一個成材的,桓家未必不能效仿魏晉舊事。

  • 3 # 大師兄翡翠原石

    桓溫是東晉的中興名臣,開創了一個桓溫時代,但終其一生也沒有篡奪司馬家的江山,不是勢力不夠強,而是大勢所然也。

    整個東晉一朝,都是建立在南北兩方士族的支援下維持統治的,士族一直牢牢把持著朝政。當時形成了一個脆弱的平衡:司馬皇族、士族、地方軍閥三者相互制衡,誰都沒辦法徹底消滅對方。雖然南北兩方計程車族之間也有矛盾和鬥爭,但中央朝政一直被士族所掌握著,可士族基本上沒有強大的軍權。地方軍閥雖然擁有強大的軍隊,但多數出生寒門,不受士族待見,無法把持朝政。司馬氏作為大家公認的領袖,起到了維持統一,協調各方的作用。

    桓溫雖然手握重兵,也確實發兵首都逼宮意圖篡位,但在當時的情形下,即使攻下都城自立為帝,但得不到士族的支援,他如何掌控這個國家?很有可能是他自立為帝的那天,也就成了這個國家分崩離析的一天。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有了後來謝安一席話勸退桓溫大軍,桓溫僅是索要九錫而已,從而避免了國家的動盪。

  • 4 # 穿越再現彼岸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這是東晉桓溫的豪言壯語,這個典故出自於他。

    公元347年,桓溫平定四川的成漢政權,廢德陽郡,改立了遂寧郡,取義“息亂安寧”之意,隨之安寧。四川遂寧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四川遂寧桓溫騎馬雕像)

    桓溫在東晉的戰功。

    桓溫年少素以豪爽聞名,他的父親被蘇峻之亂的韓晃殺害。桓溫發誓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當時的主謀只剩下江播,331年,桓溫得知江播去世,假裝弔唁,準備殺死江播的兒子,此時他只有20歲。江播的兒子們知道桓溫要復仇,也在葬禮上準備了兵器,結果桓溫將江播的三個兒子殺死,報了父仇,從此聲名遠播。(桓溫形象圖)

    後桓溫娶了東晉晉明帝的南康長公主,成了駙馬。

    一、西征成漢。公元345年,桓溫出鎮荊州,很快掌控了東晉長江上游的兵馬。桓溫打算出徵四川的成漢政權,因為當時成漢政權的皇帝李勢荒淫無道,民怨沸騰。透過分析採取直接攻取成都的方案,用一萬精兵速戰速決,預估北方的後趙來不及分析局勢就已經結束了。

    346年年底,桓溫上書討伐成漢,不等批覆就直接開進四川。三戰三捷後,桓溫的兵馬已經到了成都城下。成漢政權聚集可能的兵力與桓溫的晉軍決戰,戰事非常焦灼,作戰的將領們害怕了,決定擂鼓撤退,擂鼓計程車兵卻錯將撤退鼓聲敲成了進攻的鼓聲,手下將領趁機督促士兵進攻,大敗成漢軍隊,並且佔領了成漢的都城成都,摧毀了周圍拱衛的小城。從出征到平復不到四個月的時間,347年3月17日成漢政權滅亡 。(成漢政權圖)

    桓溫控制了八州的勢力。

    二、三次北征。東晉皇室特別忌憚桓溫,為了牽制桓溫,他們任命殷浩北伐,卻屢屢失敗,桓溫藉此完全控制了話語權,桓溫要北伐,建功立業。(桓溫北伐圖)

    1.354年北伐前秦。這一次桓溫在襄陽出兵佔據了關中,兵峰直抵長安,因軍隊糧食補給不足而撤退,前秦軍隊趁機追殺,此次北伐前勝後敗。

    2.356年,桓溫上書繼續北伐。目的是遷都洛陽,修復晉朝皇帝陵園。這一次羌族首領姚襄正在圍攻洛陽,桓溫到來後,撤軍與晉朝軍隊對峙。桓溫在伊水與姚襄對戰,打敗了姚襄,收復了洛陽,拜謁帝陵,並遷移歸降的三千人家到江南定居。

    3.北伐前燕。369年,桓溫再次北伐,進攻目的地是前燕,同第一次一樣,前期桓溫獲勝,並與前燕軍隊對峙,在決定性的戰略未能達到目的後,桓溫撤退。前燕慕容垂(後燕建立者)率領騎兵追擊,桓溫大敗而回。

    桓溫北伐的目的樹立威信,好謀奪東晉的江山社稷,結果是差強人意。

    桓溫弄權意圖稱帝

    第三次北伐結束後,手下的將領和謀士們認為不能再北伐了,要控制朝局。當時的皇帝是司馬奕(晉廢帝),桓溫指使手下說司馬奕是陽痿,不能生孩子,他的後代都是別人的,並且在後宮養了不少的男寵。桓溫派人收繳了玉璽,廢了司馬奕。

    司馬昱是司馬睿的幼子,已經50多歲了,桓溫立他為帝(東晉簡文帝),在位8個月。桓溫的意圖是讓他即位,死後禪讓帝位給他。司馬昱臨死時也不說禪讓這樣的事情,氣的桓溫不行。

    朝堂上有王氏人員支援立太子司馬曜(東晉孝武帝),力排眾議才做上皇位。桓溫打算讓皇帝賜給他九錫,九錫是皇帝賜給諸侯最高的獎賞,有九件物品:

    車馬、衣服、秬鬯(jù chàng)、朱戶、納陛、弓矢、斧鉞、虎賁 、樂縣。

    這九件皇帝賜給的物品代表各種不同的意義。歷史上王莽、曹操、司馬昭等都接受了九錫,得到九錫後篡位是比較容易的,桓溫也是希望得到九錫後馬上篡位做皇帝。

    他的想法早就已經被人看透了,當時他已經病重了。意圖和目的已經被瞭解,病重的事情也知道了,當時王氏和謝氏這兩個門閥士族是反對桓溫的,但又不公開,謝安當時是這樣處理的,答應桓溫,賜給他“九錫”。不過一直拖延,說九錫這樣貴重的賞賜一定要精緻,需要時間做好才給他,目的很明確,就是等桓溫病死。果不其然,桓溫沒有等到“九錫”就病死了。

    後話

    桓溫在已經掌握了東晉實權的情況下,直接篡位當皇帝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東晉的皇帝權利不是很大,所謂郡輕而臣重,權利把持在門閥士族手裡。

    桓溫不想和司馬司馬昭那樣篡奪帝位,就是不想模仿他們,當時他曾經這樣說:

    "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

    這裡的文景二帝,指的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也就是說他已經取得了和司馬師、司馬昭一樣的權利,不做皇帝司馬師、司馬昭會笑話他。接著就說出了最出名的話: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他打算做皇帝,可是他的生命不給他時間,最後病重而死。

    不過後來他的兒子桓玄403年得到了九錫,篡位成功,建立了“桓楚”政權,桓溫被追尊為楚宣武皇帝。這個政權存在了幾年時間,被劉裕率領的北府軍消滅了。

    死後20年,桓溫被自己的兒子才追尊為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乙己》中的看客是怎樣的看客?